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 > 中央精神 > 正文
为了更好坚持党的领导
来源: 《人民日报》2007年9月25日第13版       发布时间:2007-09-28 08:11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座谈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革新、生产一线的各个重要岗位,都活跃着党员的身影。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座谈会。中组部、全国工商联的负责同志和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的专家,以及地方组织部门、非公有制企业的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就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版今天刊发的是座谈会发言摘要。
  新阶段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已达到25.2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7%。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取得了新突破。全国18.7万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16.4万个,占87.7%。福建、重庆等地还实现了党组织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全覆盖。
  □营造党建工作浓厚氛围
  周海江(十七大代表、江苏红豆集团党委书记):作为非公有制企业,红豆集团党委下设2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85个党小组,有党员455名,另有流动党员96名,党的组织网络覆盖到企业运行的各个层面,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红豆集团党委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队伍建设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积极营造“把企业当家业来对待、把职业当事业来追求”的浓厚氛围。
  □两方面工作都要抓好
  初立生(辽宁沈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阳市把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来抓, 坚持一手抓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一手抓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使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领域党的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加强,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1811个,组建工会1.7094万个,组建团组织1282个。其中单独建立的组织1674个,联合党支部137个,已建占应建的比例达到了100%。
  □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周国新(广东化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化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解决社会就业等问题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化州市委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的有24家,其中建立党总支部的2家,建立党支部的22家。15家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已有14家建立了党组织,占93.3%。这些党组织都能较好地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解放思想的一个例证
  戴焰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多年来,我国非公经济组织的成长和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发展,本身就是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的绝好例证。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出现、成长,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定位,非公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和业主的身份正名,非公经济组织中优秀业主加入党的组织,一直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定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解放思想这个前提,都是不可想象的。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李平安(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目标的落实,要靠其自身努力,也要靠大家支持。据企业的同志们讲,现在办企业(包括民企)难处不少,最怕挨卡,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人来要“买路钱”。郑筱萸的案子就是个很好的说明。有的是企业(包括非公企业)行贿,而受贿官员就利用权力使违法乱纪者沾光、得利,使那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受困。企业自身必须走正路,但全社会也应努力为企业(包括非公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党建在这样正常的环境中,其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新认识
  中央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为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是形成合力
  初立生:沈阳市委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不断完善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合力。全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市委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建党建会建团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工会主席、团市委书记任副组长,工商、税务、劳动、人事、外经、统计等12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总体规划、定期调度、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
  □党建工作是灵魂
  周海江:回顾红豆集团从乡镇企业到现代企业、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历经50年风雨征程却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作为一名党员业主,我深感党建工作是灵魂。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是党员骨干作用的发挥,是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实现了企业从创立红豆品牌到铸造红色品格的升华。
  □增强业主对党的感情
  周国新:大量事实证明,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和是否有效开展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党员干部与非公有制企业挂钩联系等形式,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培训。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非公党建工作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非公党建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扩大社会影响,引导业主积极支持在企业开展党的工作。
  □当成“自己人”很重要
  李平安:从了解到的情况看,要进一步推进和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必须解决。比如认识问题,关键在于:是不是把非公企业(这里主要指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当成“自己人”,以及民营企业中的党员业主能不能首先把自己当成“党的人”。这个问题解决的程度,决定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展的情况。毫无疑问,应当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认识到非公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其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可以入党。
  □必须不断转变观念
  戴焰军: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例如,认为我们党既然是工人阶级政党,就应该明确地站在企业工人的立场上,维护工人利益,而不能同时站在业主一边帮助业主推进企业发展,等等。
  面对这些在现实中有影响的思想观念,需要帮助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现实的国情出发,从作为一个执政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出发,来正确认识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功能、作用和工作内容。
  新实践
  各地按照“企业需要、业主支持、职工理解、党员欢迎”的要求,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方法途径,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工作,既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落实,又为党组织的工作注入活力,也赢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活动的内容
  李平安: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无疑要创新形式、方法、载体,但关键在于创新内容。内容如何创新?就是要使内容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让党员、一般员工满意,业主也要满意,让大家都感到有用、必需。比如进行党员教育,就应因人、因时、因事施教,而不应“一刀切”、“一勺烩”,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组建工作要抓实
  初立生:为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市委将今年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建党建会建团年”,下发了《沈阳市非公有制企业建党建会建团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在年底实现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规模以上非公制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比例达到100%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市委坚持多措并举,抓实组建党组织工作。比如以“实名制”为基础扎实推进党组织组建、以党工团共建为纽带推进党组织组建、以壮大党的力量为关键推进党组织组建、以业主教育为先导推进党组织组建等等。
  □与社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周海江:如果说当年办厂是为了个人致富,那么现在,我作为一名党员业主和红豆400多名共产党员,必须要以“产业报国、共同富裕”为己任,以企业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推进社会和谐、环境和谐、人际和谐。恪守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集团党委逐渐认识到:“民营企业虽然是非公经济,但也是社会的,它不只是赚钱机器,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造福。”因此,我们坚持把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努力在创造财政税收、提供就业机会、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围绕企业长远发展
  周国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可通过进入决策层的党员,直接参与决策,或通过定期开展员工代表与企业领导层面对面沟通谈心活动和鼓励引导员工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等途径,间接地参与决策。同时,采取各种有效办法,保证在决策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党的意图。
  □以改革精神探索、完善
  戴焰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由于非公经济组织本身的特殊性,简单地照搬我们传统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做法有时行不通,必须在继承发扬我们传统做法的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例如,在功能定位上,它不同于国有企业的党组织直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在活动方式上、活动经费来源泉上,也都和国有企业存在很大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现实中,各地那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典型,就是用一种改革的精神在现实中不懈地探索、改进、完善,才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