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认真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做实做好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3月19日06版       发布时间:2012-03-19 11:44
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   徐 明
  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吴江市创新开展的“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活动自2010年9月开展以来,全市近万名党员干部主要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走访群众10万余户,覆盖户籍家庭2/5以上,既有效化解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党委政府的服务水平。实践表明,“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已经成为吴江党员干部全面把脉社情民意、感知群众冷暖、服务和谐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有效载体。
  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做实做好要重感情。感情决定立场。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端正态度、转变作风、提高认识。干部为群众多添一份温暖,群众就会对干部多生一份感情,干部为群众多尽一份责任,群众就会对干部多生一份信任。要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向人民学习、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党员干部尤其要坚守一线,发挥在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中的作用,在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中增进感情,在摸爬滚打中积淀感情,永远保持和群众的“鱼水深情”。
  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做实做好要重方法。当前,从宏观来说,社会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从微观来说,各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权利期待普遍提高,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与发展变化的实践与时俱进。党员干部走访要综合运用驻村入户、蹲点调研、假日走访、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途径,从不同角度和各个侧面,切实把握基层和群众的脉搏。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引导、疏解等办法,寻求在当下能与群众有效沟通的共同语言,及时回应群众不同方面的利益关切,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做实做好要重落实。站稳群众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充分集纳民智,用活动中了解到的意见建议促进科学决策,把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解答回复上,要切实拿出解决办法,回应老百姓的期盼,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认真落实回访,听取群众反馈意见,确保问题解决和政策惠民切实落到实处。要举一反三,自加压力,促进同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发挥做好群众工作的“增量”优势。
  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做实做好要重效果。江苏省委要求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开展“三解三促”活动要实现“三个全覆盖”,省委书记罗志军要求党员干部“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对照上级部署要求,吴江市“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还需要不断拓展广度、挖掘深度,把活动开展和领导干部走访融入全市整体工作部署,结合党建创新工程的实施,促进群众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拓展广度上,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优化调整挂钩结对,确保全市所有村、社区全覆盖;在挖掘深度上,重点建立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困难家庭、重点信访户工作机制,主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办好实事。同时,狠抓关键环节,完善问题流转解决、信访联动、督查考核等机制建设,真正把“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做实做好要重坚持。联系服务群众是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注重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要以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的成果效应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示范典型,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走访结对群众的长效机制,把深入群众、走访民情、解决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不断完善民情民意诉求表达制度、群众建议意见回应制度、问题解决督查落实机制、群众满意评判机制等,作为长期制度予以坚持。要坚持走访联系结对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使党员干部进万家、下基层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效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我们将继续把这项受到群众欢迎的工作做实做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形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合力,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汇聚起吴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