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总量突破13万人、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648人、人才总量和密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加、高层次人才年均增速达30%、新兴产业引进紧缺人才数首超传统主导产业……2011年,吴江给出的这组数据让人振奋又在意料之中。
依托成熟配套的产业平台、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由上至下的服务体系,吴江在成功营造“人才洼地”的基础上,又开始挥舞“人力资源”这根神奇魔棒,招才、留才、聚才,加速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抢占制高点,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创建省内首批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行业“达沃斯”
2月11日,省级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介会将隆重举行。作为全省首批创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地区,从注册资本、租金水电、银行信贷到财政奖励,吴江都给予了优惠的政策,鼓励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
“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不断发展的二、三产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如果还是继续依靠大量引入一般劳动者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那率先发展只能是句空话。”吴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梁一波说,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的转型升级。创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产业这一“服务业的服务业”,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必须早抓早主动。
再过2-3个月,总投资3亿元、位于吴江南部新城的20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即将启用。届时,这栋全省县级市中目前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大楼将集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多功能社保服务平台和多元化人力资源产业基地等功能为一体,为老百姓、企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与开发区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不同,我们的产业园位于人社大楼内,它是一个网上网下相结合,柔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吴江市人社局局长王海鹰告诉记者,新建的人社大厦与省级东方丝绸纺织人力资源市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和苏州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一起,形成一个市场集群和全方位培训网络,支撑产业园建设,吸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
吴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是一个重要砝码。 “吴江市区距苏州市中心15公里,同城效应明显;距上海虹桥50分钟路程,是上海经济能量梯级转移的第一传导区,但是,吴江的运营成本更低廉,政策环境更优惠。”王海鹰说。
其实,在吸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吴江在4年前就已经有了成功探索。
2008年,吴江与全球第二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荷兰任仕达合作,成立江苏任仕达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如今,江苏任仕达的服务范围早已超出吴江辖区,在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南京成立分公司,服务的客户多为世界500强企业。江苏任仕达的成功,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企业求贤,特别是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靠行政命令不行,再走过去小打小闹,弄块黑板放在厂门口的老路更不行。人才也是一种商品,一定要通过市场配置来优化。
“吴江高起点大手笔开发建设的滨湖新城,将是承接、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总部经济的理想福地。”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徐明满怀憧憬。
“依托产业园的建设,将形成人才更集聚、服务更集中、资源配置更优化的集聚效应,在推进吴江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引领和主导未来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就像‘达沃斯’在经济领域的地位,把产业园打造成人力资源行业的‘达沃斯’,让吴江这个小地方承载能够辐射沪苏浙人力资源服务的大产业。”王海鹰说。
打造人才强引擎,助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回国才1年多,买房补贴就拿到了,项目资金也到位了。”苏州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俞菊荣是一名“海归”博士。2010年,当他刚扎根吴江科创园时,园区内企业寥寥。可让他意外的是,才过去1年多,如今科创园二期也已“满员”了。俞菊荣感慨,是吴江一系列完善的人才政策,为他们这些回国创业的“海归”解除了后顾之忧。
事实上,吴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人力资源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2006年,该市便对紧缺人才实行购房资助政策;2010年,又发布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即5年内投入5亿元,引进、培育3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创新型科技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同年,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形势新需求,在全国县级市中首个出台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提升吴江经济竞争力”的文件。
目前,吴江全市已有723名各类人才享受政府购房补贴,金额共计3060万元。其中,科技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的补贴更为优厚,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此外,租住人才公寓的紧缺人才、到吴江就业的“985”、“211”高校毕业生和有能耐的蓝领,也均能享受租、住房和薪酬补贴。
吴江还分门别类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9类人才分别开出资助创业清单。给予科技领军人才100万-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200万-500万元的风险投资;提供投资额30%的股权投资;提供2000平方米以内的中试厂房并免除1年租金;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研发办公用房并免除3年租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公寓住房并免除3年租金等。
“吴江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呵护已经从个体关注走向制度化、体系化,涵盖生活、创业的方方面面。政府的重视还带动了企业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王海鹰说。
一系列人才政策如一部强大引擎,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2011年,吴江新兴产业引进的紧缺人才数首次超过传统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高于苏州全市10个百分点。
“三级体系”联动,人才信息库支撑高起点服务
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发展。在吴江人社部门看来,这与他们建起的一个市、镇(区)、村(社区)三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密不可分。
2011年7月,在吴江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精英创新创业洽谈会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携带212个项目赴会。其中,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与软件、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新产业项目占84.9%。目前,已签约落地项目37个,达成意向44个。注册资本3000万元,前期投入5000万元的苏州晶科新能源材料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预计5年后的销售额将达10亿元。
“这已是吴江连续第三年在苏州市统一部署下同步举办国际精英周活动。在我们现有的100个科技领军人才项目中,近40%是精英周的功劳。”王海鹰介绍,吴江去年还在举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苏州和全省一级的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电线电缆工全省一等奖,丝绸纺织工全省二等奖的好成绩。“大赛极大增强了企业重视技能、用好技能人才的意识,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从一个侧面也有力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延伸到镇(区)、村(社区)的就业新干线网络也是三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吴江市人社局副局长王平告诉记者,目前,吴江各镇区均建有劳动保障所,村村配备人社协理员。这些常年活跃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摸清失业就业情况、发布招聘信息、帮助老百姓参保、发放各类补贴,起到了良好的穿针引线作用。2010年,吴江专门出台《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三级服务体系》 的意见,加强这支服务保障队伍。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入驻,在现在已不算好本事了。只有做到留才聚才,让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才是人力资源服务的最高标准。”王海鹰说,吴江未来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人力资源信息中心、通过对信息库内集聚的各类人才进行统一调配,从而更高起点为经济发展服务,最终将吴江构建成为一个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力资源服务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