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扎深根——江苏省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纪实
来源:
《人民日报》2012年1月2日02版
发布时间:2012-01-04 11:47
有媒体用“活”与“和”的辩证法,解读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活”: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发展“和”,江苏的平安指数在全国一直领先。
经济活,社会和,江苏已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省委书记罗志军说。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的“八大工程”,形成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三解三促”长期制度。
怎么下: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不事先踩点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结合自己调研的切身体验,对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中的“为什么要下”、“能不能下”、“怎么下”、“下去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群众有什么新期盼?决策如何更加符合民意?2011年6月15日至19日,罗志军轻车简从,到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调研。五天四夜,吃住在农民刁友生家,先后走访了20多家农户,看望了村里一些老党员,开了6个座谈会,与部分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农业生产和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参加了田间劳动,接待了上访群众,足迹踏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到什么样的实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是否得到了真正落实?2011年6月16日至19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来到沛县胡寨镇草庙村住户调研,一到村就马上开始走访农户、察看大棚、慰问老党员,足迹遍及草庙的3个自然村。
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不事先踩点。截至目前,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共101人陆续深入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270多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600多户,接待上访群众72人,帮助解决具体问题400多项,撰写调研报告83篇。
下去干什么:听期盼,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
这么多的领导干部下到基层、住到农家,这么近的距离与领导干部直接接触,给基层群众带来的不只是意外,还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期盼。
参加调研的领导同志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坚持到矛盾大、困难多、经济薄弱的地方去。涉农部门领导大多选择到苏北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帮助研究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综合部门大多选择到困难企业去,帮助研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政法部门围绕平安江苏建设,选择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深入调研;环保部门坚持到化工园区,解剖“麻雀”,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江苏67名领导同志走进农村,34名领导同志深入企业、厂矿、站所、学校等基层单位,并纷纷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市场体系建设、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农民刁友生说:“你们从省里来,就说明心里惦记着我们,和你们面对面说说话,拉拉呱,说了那么多心里话,感到心里畅快多了。”
为什么要下去:扎下深根,才能树高千尺
省级领导干部轻车简从,住农户家、吃农家饭、听农民言,让人耳目一新。江苏干部下基层调研形成鲜明特色:省里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蹲点”选择发展最薄弱的地区,不掩饰问题;不层层陪同和接待,调研务求实效。
2011年7月下旬,副省长徐鸣先后来到徐矿集团所属张双楼煤矿、三河尖煤矿驻点调研,坐罐笼、“猴车”。几天的下矿生活,徐鸣写下了《下矿杂记》:“无论我们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书记邢春宁介绍,省委出台《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意见》,要求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
经济活,社会和,江苏已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省委书记罗志军说。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的“八大工程”,形成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三解三促”长期制度。
怎么下: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不事先踩点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结合自己调研的切身体验,对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中的“为什么要下”、“能不能下”、“怎么下”、“下去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群众有什么新期盼?决策如何更加符合民意?2011年6月15日至19日,罗志军轻车简从,到姜堰市沈高镇沈高村调研。五天四夜,吃住在农民刁友生家,先后走访了20多家农户,看望了村里一些老党员,开了6个座谈会,与部分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农业生产和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参加了田间劳动,接待了上访群众,足迹踏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到什么样的实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是否得到了真正落实?2011年6月16日至19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来到沛县胡寨镇草庙村住户调研,一到村就马上开始走访农户、察看大棚、慰问老党员,足迹遍及草庙的3个自然村。
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不事先踩点。截至目前,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共101人陆续深入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270多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600多户,接待上访群众72人,帮助解决具体问题400多项,撰写调研报告83篇。
下去干什么:听期盼,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
这么多的领导干部下到基层、住到农家,这么近的距离与领导干部直接接触,给基层群众带来的不只是意外,还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期盼。
参加调研的领导同志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坚持到矛盾大、困难多、经济薄弱的地方去。涉农部门领导大多选择到苏北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帮助研究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综合部门大多选择到困难企业去,帮助研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政法部门围绕平安江苏建设,选择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深入调研;环保部门坚持到化工园区,解剖“麻雀”,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江苏67名领导同志走进农村,34名领导同志深入企业、厂矿、站所、学校等基层单位,并纷纷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市场体系建设、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农民刁友生说:“你们从省里来,就说明心里惦记着我们,和你们面对面说说话,拉拉呱,说了那么多心里话,感到心里畅快多了。”
为什么要下去:扎下深根,才能树高千尺
省级领导干部轻车简从,住农户家、吃农家饭、听农民言,让人耳目一新。江苏干部下基层调研形成鲜明特色:省里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蹲点”选择发展最薄弱的地区,不掩饰问题;不层层陪同和接待,调研务求实效。
2011年7月下旬,副省长徐鸣先后来到徐矿集团所属张双楼煤矿、三河尖煤矿驻点调研,坐罐笼、“猴车”。几天的下矿生活,徐鸣写下了《下矿杂记》:“无论我们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书记邢春宁介绍,省委出台《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意见》,要求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