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创新服务 提升群众幸福感
来源:
《吴江日报》2011年12月13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12-13 09:13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徐明说,吴江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党员干部进万家,激活鱼水情
走访基层群众超过5万户,覆盖全市250个村和61个城市社区,从去年9月至今,吴江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7000多名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生,在当地和全省激起热烈反响。
这项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在业余时间,联系走访10户以上基层群众,确保每年联系走访不少于60户次,触摸百姓冷暖,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从那以后,每逢周末,进农家、察民情、解民惑,就成了吴江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普通党员的“齐步走”。今年9月2日、3日,徐明已经第三次到盛泽群铁村蹲点并住在村里,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谈心。徐明说, 党员干部走访不是摆花架子、做做秀,而是要与人民群众交朋友,领导干部下基层和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对所有发现的问题都要一抓到底,寻求落实,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着落,力求通过“进万家”活动,全面提升吴江的和谐水平,为“乐居吴江”打下更坚实基础。
“党员干部进万家”是吴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出的“自选动作”,意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逼”着每次走访都要记“工作台账”, 而且不能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代替走访,要真正进村入户、进社区家庭,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确保让党员干部“沉”下去,群众意见“收”上来。
吴江市人社局局长王海鹰说,党员干部进万家,可以说是一场考试,面对群众的各种“考题”,怎么回答?如何解决?逼着干部钻研业务,是推动党员干部提升工作能力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已经见到成效。“到街上摆摊,哪里热闹去哪里!”人社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薇介绍,在“进万家”活动中,人社局还针对个人走访时出现“专业不对口”解决不了问题,组建了综合服务队,发挥团队优势,提供签合同、招工、缴纳保险费等一系列服务,只要涉及到人社部门的问题当场给出回应。
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说,“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推开后,加快了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速度,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效率。吴江已根据“进万家”大走访活动中搜集到的共性需求,出台了10多个文件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利现代化建设等一大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给出了制度安排。
诉求第一时间释放,重找“家”的感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少农村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搬入集中居住区,如何服务、管理新市民,让他们在新的家园安居乐业?如何让这些居民在精神上和情感深处真正落户?这是吴江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有关人士分析,由于动迁入住难以按居民原有的行政村属进行安置,一个动迁小区居民往往有数个原行政村村民组成,原一个行政村村民也可能居住在不同小区,造成了村委管不到村民、群众找不到组织的失序局面,小区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和公共服务出现一些问题。住进公寓房的居民有心理失落感,觉得没有那种“家”的感觉。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的满意度,首先要梳理出群众诉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畅通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开发区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居民组长、网络员等五级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公寓房社区每幢楼(20户)设1名网络员,10幢楼(200户)设1名居民组长,宅基地自建房社区每20户设1名网络员,每100户设1名居民组长。居民组长安排社区的各项工作,指导和带领网络员开展工作,组织居民开展各项活动。
“让居民找到‘家’的感觉,必须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农村居民办喜事,都喜欢在家里办,既热闹又省钱,考虑到这个,我们在小区东门入口处建了喜事厅。”新友花苑社区党委书记杨颂华说,社区的喜事厅有120多平方米,加上厅外的车棚,可以摆20多桌酒席。喜事厅的预订簿上已经预订到了年底。除了建喜事厅外,在小区的西南角,还有一个丧事厅。小区里有人过世了,都可以在那里办丧事。
管理下移,服务贴心,群众生活舒心,成为吴江社区建设的风向标。吴江着重强化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等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乡音乡情感化,新市民融入城市
11月25日,吴江市与安徽省金寨县两地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今后,金寨县将派专人赴吴江盛泽镇协助参与社会管理。
“这是一种社会管理上的创新。”盛泽镇党委委员邱玉明说,由于金寨的工作人员与外来人员有乡音相近、乡亲情谊等特殊关系,容易取得后者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及时化解涉及外来人员的各类矛盾纠纷,同时也有利于帮助盛泽镇政府深入了解掌握外来人员情况,起到本地管理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
吴江地处二省一市交界,经济外向度高,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数量基本持平。以盛泽为例,集聚了2000多家纺织企业,本地人口13.2万人,而外来经商、务工的流动人员近30万人。外来人员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社会管理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不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社会管理难以见成效。”当地决策者意识到,要想让外来人口顺利融入到吴江,必须创新管理机制。
陈旺盛,安徽宁国县人,今年40多岁,是双盈化纺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厂长。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他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盛泽黄家溪村的社会管理兼职信息员。在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员或者外来人口之间发生矛盾时,他都及时赶到现场协助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外来人口有什么要求也通过他传达。
盛泽镇通过建立社会管理兼职信息员队伍,让“陈旺盛们”充实到社会管理的力量中来。他们在村(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和社区民警、村综治办指导下开展工作,每周不少于两个半天时间到所在村(社区)工作,有固定的办公场地,每个月还有一定数额的误工补贴。如今,这些信息员已经成为吴江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党员干部进万家,激活鱼水情
走访基层群众超过5万户,覆盖全市250个村和61个城市社区,从去年9月至今,吴江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7000多名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生,在当地和全省激起热烈反响。
这项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在业余时间,联系走访10户以上基层群众,确保每年联系走访不少于60户次,触摸百姓冷暖,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从那以后,每逢周末,进农家、察民情、解民惑,就成了吴江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普通党员的“齐步走”。今年9月2日、3日,徐明已经第三次到盛泽群铁村蹲点并住在村里,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谈心。徐明说, 党员干部走访不是摆花架子、做做秀,而是要与人民群众交朋友,领导干部下基层和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对所有发现的问题都要一抓到底,寻求落实,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着落,力求通过“进万家”活动,全面提升吴江的和谐水平,为“乐居吴江”打下更坚实基础。
“党员干部进万家”是吴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出的“自选动作”,意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逼”着每次走访都要记“工作台账”, 而且不能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代替走访,要真正进村入户、进社区家庭,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确保让党员干部“沉”下去,群众意见“收”上来。
吴江市人社局局长王海鹰说,党员干部进万家,可以说是一场考试,面对群众的各种“考题”,怎么回答?如何解决?逼着干部钻研业务,是推动党员干部提升工作能力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已经见到成效。“到街上摆摊,哪里热闹去哪里!”人社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薇介绍,在“进万家”活动中,人社局还针对个人走访时出现“专业不对口”解决不了问题,组建了综合服务队,发挥团队优势,提供签合同、招工、缴纳保险费等一系列服务,只要涉及到人社部门的问题当场给出回应。
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说,“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推开后,加快了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速度,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效率。吴江已根据“进万家”大走访活动中搜集到的共性需求,出台了10多个文件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利现代化建设等一大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给出了制度安排。
诉求第一时间释放,重找“家”的感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少农村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搬入集中居住区,如何服务、管理新市民,让他们在新的家园安居乐业?如何让这些居民在精神上和情感深处真正落户?这是吴江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有关人士分析,由于动迁入住难以按居民原有的行政村属进行安置,一个动迁小区居民往往有数个原行政村村民组成,原一个行政村村民也可能居住在不同小区,造成了村委管不到村民、群众找不到组织的失序局面,小区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和公共服务出现一些问题。住进公寓房的居民有心理失落感,觉得没有那种“家”的感觉。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的满意度,首先要梳理出群众诉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畅通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开发区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居民组长、网络员等五级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公寓房社区每幢楼(20户)设1名网络员,10幢楼(200户)设1名居民组长,宅基地自建房社区每20户设1名网络员,每100户设1名居民组长。居民组长安排社区的各项工作,指导和带领网络员开展工作,组织居民开展各项活动。
“让居民找到‘家’的感觉,必须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农村居民办喜事,都喜欢在家里办,既热闹又省钱,考虑到这个,我们在小区东门入口处建了喜事厅。”新友花苑社区党委书记杨颂华说,社区的喜事厅有120多平方米,加上厅外的车棚,可以摆20多桌酒席。喜事厅的预订簿上已经预订到了年底。除了建喜事厅外,在小区的西南角,还有一个丧事厅。小区里有人过世了,都可以在那里办丧事。
管理下移,服务贴心,群众生活舒心,成为吴江社区建设的风向标。吴江着重强化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等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乡音乡情感化,新市民融入城市
11月25日,吴江市与安徽省金寨县两地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今后,金寨县将派专人赴吴江盛泽镇协助参与社会管理。
“这是一种社会管理上的创新。”盛泽镇党委委员邱玉明说,由于金寨的工作人员与外来人员有乡音相近、乡亲情谊等特殊关系,容易取得后者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及时化解涉及外来人员的各类矛盾纠纷,同时也有利于帮助盛泽镇政府深入了解掌握外来人员情况,起到本地管理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
吴江地处二省一市交界,经济外向度高,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数量基本持平。以盛泽为例,集聚了2000多家纺织企业,本地人口13.2万人,而外来经商、务工的流动人员近30万人。外来人员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社会管理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不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社会管理难以见成效。”当地决策者意识到,要想让外来人口顺利融入到吴江,必须创新管理机制。
陈旺盛,安徽宁国县人,今年40多岁,是双盈化纺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厂长。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他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盛泽黄家溪村的社会管理兼职信息员。在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员或者外来人口之间发生矛盾时,他都及时赶到现场协助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外来人口有什么要求也通过他传达。
盛泽镇通过建立社会管理兼职信息员队伍,让“陈旺盛们”充实到社会管理的力量中来。他们在村(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和社区民警、村综治办指导下开展工作,每周不少于两个半天时间到所在村(社区)工作,有固定的办公场地,每个月还有一定数额的误工补贴。如今,这些信息员已经成为吴江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