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打造创新人才首选城市
来源: 《苏州日报》2011年12月7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12-07 10:52
  “人才是知识、技术、才能的承载者,是创新创造的源泉,是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在昨天苏州市委召开的领导干部务虚会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在发言中阐述了各类人才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提出,苏州要通过打造人才工作品牌、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柔性引进等措施,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使苏州成为创新人才心向往之、创业激情充分迸发、创优成果高效转化的首选城市。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一项新产品的推出或者一项老产品的升级换代,都可能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阎立说,苏州产业规模巨大,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产并举”,关键要靠创新人才的引领。
  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真正实现引入一批人才,实施一批项目,带动一批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苏州人才工作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着力点。阎立指出,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预见性地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样十分重要。
  阎立例举了新加坡、德国鲁尔区等依托人才成功实现转型的经验。新加坡建国以后人均GDP增长了80倍,成功进行了5次经济转型,即上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21世纪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未来,新加坡还希望继续向创新密集型产业转型。在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在普遍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七到八成的劳动者适应了这种变化。德国鲁尔区曾经是以煤炭、钢铁为主要产业的欧洲最大工业区,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生态恶劣的地区,现在已经变成以服务业为主导、拥有蓝天碧水的宜居之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德国历来重视国民教育,他们在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学以致用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以及注重应用的科研及成果转化体系。
  “苏州的转型升级,应当学习先进国家与地区的经验,面向未来,提升全体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产业的转型与发展。”阎立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造就与企业家精神的光大。“有人说,企业家是那种善于捕捉和利用市场机会的人,企业家寻求利润实际上就是搜寻资源被低效配置甚至被错误配置的状况,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苏州要努力创造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保护好、培育好企业家资源,发展好、壮大好企业家队伍。要通过组织开展研修、考察、交流等方式,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升战略决策能力、把握市场能力、推动创新能力和应对危机能力,带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形成一批跻身国内乃至国际一流行列的标志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