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苏州各级领导干部“沉”到基层问计于民——凝聚领跑“第二个率先”精气神
来源: 《新华日报》2011年11月18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11-18 11:12
  “任何发展都不能偏离老百姓的诉求。苏州的现代化事业不应该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俯下身子、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最终让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真心说好,把现代化事业变成人人期盼的自觉追求。”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日前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他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深入思考,更是来自基层蹲点调研后的切身感受。
  站在冲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上,苏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党政干部下基层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沉到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从群众中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汲取“发展营养”,凝聚领跑“第二个率先”的强大“精气神”。
  顺利完成对现代化的“路径追问”
  靠的是带着对百姓的深情“沉下去”
  几天前,家住通安镇华通社区4区7幢502的何兴荣领到了刚发的养老金。“每个月520元,比以前增加了60元,和城里人一样多了!”捏着手里的存折本,老何很是自豪:今年5月,他向来通安镇蹲点的市委书记蒋宏坤提出,现在吃的、用的都在涨价,我们老年人每月460元的退休金能不能再加一点。“蒋书记当场告诉我,市里正在研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没想到从7月份开始,我们的养老金就增加了。”
  本以为“随口说说”的提议,正变为一项项政府决策,其背后则是各级领导迈向基层的匆匆脚步。今年4月,苏州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要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在9月底之前深入基层、驻点调研,吃住在镇(街道),时间不少于3天。
  “到基层是领导干部基本的素质,群众路线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蒋宏坤在动员大会上告诫大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是要不要下基层,而是必须沉下去。这几年,苏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级干部们忙于经济工作,案头工作多,和群众交流少了,现场工作也少了。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贯穿苏州“第二个率先”全过程。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矛盾中去!在基层坚实的大地上,苏州的决策者们完成了对现代化的“路径追问”。
  苏州市长阎立告诉记者,自己在常熟市辛庄镇蹲点调研期间,一下子收集到了来自基层、企业、群众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与管理、人民生活等4个方面的40个问题和建议,件件直指苏州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攻克的热点问题。“由此了解到许多平时了解不到的基层情况,掌握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信息,对群众的诉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收获很大。”
  前不久召开的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八项战略举措,并把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第一条战略举措。苏州市的广大群众评价说,这份报告之所以显得特别“厚重”,靠的正是各级干部调研期间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领导干部把办公桌搬到车间田头
  基层就会自觉把发展“准星”调校到位
  最近,白洋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友民正忙着整合街道集体资产,做大“集体经济蛋糕”。“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集体资产缺乏增值空间,村民分红收益增长乏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张友民很久了。
  前来调研的市委副书记徐建明也在琢磨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调研与思考,他建议,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街道、区有关部门的思路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村的范围,而要想办法创新体制机制,把分散的资产整合起来,如成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股份制、连锁型、市场化公司,结合现在新城开发建设的实际,进军三产服务业。这一建议,大大开拓了街道领导们的思路。
  走出大院,苏州的党政干部们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车间田头,为基层发展出谋划策,从而在“第二个率先”中,形成了“思想上尊重基层、感情上贴近基层、工作上依靠基层”的鲜明服务导向。
  “有了市委书记‘撑腰’,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通安绝不能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掉队!”通安镇党委书记杨志平感触最深的,不是蒋宏坤书记到通安调研时连续三天吃住在镇里,而是他调研结束前临时提议召开镇、村两级干部会,慷慨激昂地给大伙鼓劲,让大家甩下包袱、树立信心,通过发展解决难题。“在蒋书记的推动下,通安上个月出台了5年发展规划。市委书记为一个镇的发展规划奔忙,这份关怀我们不能辜负,必须加快发展步伐!”
  “我们的经营规模不算大,没想到市领导却不请自到,主动上门指点迷津。我做了一辈子企业这还是头一次遇上,深受鼓舞。”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明华告诉记者,自己都快六十了,也曾有过还要不要上新项目的犹豫。“是阎立市长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他对我说,你还年轻着呢,你的企业还处于儿童期,希望你们保持‘童心’,勇于创新。”
  当基层自觉地把发展的“准星”调校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上时,汇成一条心,劲往一处使,新的发展希望就在苏州大地升腾而起了。
  一头牵着百姓、一头连着党委政府
  才能“鱼欢水活”建设“有说服力的现代化”
  “老百姓真的非常纯朴、善良!我们登门探访时,他们非常热情,又是打来井水,又是拧好毛巾递过来擦脸,真让人感动和振奋。带领他们早日迈进现代化生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伟强感慨说,蹲点调研时的这些细节总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决策,不仅崭露了发展信心和雄心,也饱含苏州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期盼。
  “干部下基层,不仅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语境下重构干群关系的一次努力,这个过程本身所昭示的价值理性,也恰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方世南认为,领导干部下基层,一头牵着百姓,一头连着党委政府,在“鱼水”交融中,把现代化事业变成共同追求,这样的现代化才是最有说服力和信服力的,才是群众认可的现代化。
  相城区漕湖村农户顾金华夫妻两人经营10亩葡萄,农忙时请了六七个劳动力,一年纯收入达5万多元。老顾正在憧憬着明年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带领周边群众一起种葡萄。他的创业激情,令前来调研的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少东感佩不已:“群众创业热情这样高,我们真该多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共产党的干部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仅以吴江市为例,去年9月至今,就已有7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走访基层群众超过5万户,覆盖全市250个村和61个城市社区,在当地激起强烈反响。
  不久前,昆山发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6个经济指标仅占权重25%,而民生指标的权重高居第一,达26%。“这个指标,正是我们倾听基层声音的成果。”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说,昆山的现代化,应该是让所有老百姓神往的现代化。
  把百姓心声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党委政府的决策就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在这样的发展氛围中,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