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进万家”激活吴江鱼水情
来源:
《新华日报》2011年9月16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09-16 13:25
从去年9月至今,走访基层群众超过5万户,覆盖全市250个村和61个城市社区——在吴江,7000多名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生,在当地激起强烈反响。
这么大规模的走访活动,在吴江还是第一次。“我们要求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站所的所有党员和干部都要下到最基层。”吴江市委书记徐明说,“党员干部进万家”,就是要重构新时代干部群众“鱼水关系”,在“鱼欢水活”中,实现“乐居吴江”的发展转型。
“身”下去,让党员干部成为百姓冷暖“体温计”
“都快开学了,儿子学费还没着落,愁得伲吃不香睡不着。没想到正赶上徐书记走访来到我家,可帮了伲大忙啦!”说起一个多月前的那一幕,群铁村村民何小珍难掩心中感激。
在名满天下的“丝绸之府”盛泽镇,群铁村的老百姓大部分殷实富足,可偏偏何小珍家过得恓惶。丈夫因病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做母亲的每年都要为学费发愁。看着泣不成声的何小珍,徐明心情很沉重:“你们不容易啊。我们一定会通过各种助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
“走进农民家里,立刻就感到我们下基层太少!这些年吴江经济发展很快,干部们平时忙于本职工作,和群众的关系却疏远了。”徐明说,“党员干部进万家”是吴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出的“自选动作”,意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逼”着党员干部走下去,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去年9月,吴江启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在业余时间,联系走访10户以上基层群众,确保每年联系走访不少于60户次,触摸百姓冷暖,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从那以后,每逢周末,进农家、察民情、解民惑,就成了吴江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普通党员的“齐步走”。
“这样的锻炼对我一生都很重要。”说起大走访,刚到机关工作不久的小金感慨不已。她头一回去南刘村走访,随身带了一瓶矿泉水。进了农民家,对方倒茶她摇摇头,开场白说完之后大家都没了词,临走她留下电话,也一直没人拨打。“当时我觉得特受伤,后来问村干部,才知道毛病出在哪——喝着自带的矿泉水,老百姓以为你嫌他脏!连水也不肯喝一口,谁会拿你当自己人?”当小金再次走进村民家时,很自然地接过对方递上的茶和糕点,双方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主人家的老大爷说,村里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能不能帮助解决。领到问题的小金四处奔走,为南刘村争取来了就业培训名额。
“心”下去,“制度之手”保群众诉求不“跑冒滴漏”
这么多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很快在民间引起热议。有网友说,党员干部走访老百姓是好事,可是会不会成为新的“政绩秀”?对此,吴江明确规定,每次走访都要记“工作台账”, 而且不能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代替走访,要真正进村入户、进社区家庭,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确保让党员干部“沉”下去,群众意见“收”上来。
“我们每次走访都要带着这样一本小册子,走访群众在上面签字才‘算数’。”吴江住建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培中拿着《“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走访手册》告诉记者,现在必须“精细化操作”到村民的个性化要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一本手册,让社情民意摆上了各级干部的心头,而一张“流转单”,则保证了群众诉求不会“跑冒漏滴”。吴江招商局的党员干部到平望镇中鲈村走访时接到反映,乡村道路还是50多年前修的,路况很糟,希望帮助解决出行难。对于这一超出职能范围的诉求,招商局填了张“流转单”,经市创先争优办公室协调,问题流转到了平望镇。现在,平望已将该村道路改造项目列入明年工作计划。
在“上下流转制”的基础上,吴江建立了限时处置机制,明确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在5个工作日内流转、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5个工作日内反馈,彻底杜绝了处理问题“踢皮球”现象。
“大走访有助于深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吴江市市长温祥华告诉记者,“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推开后,加快了难事、热点的解决速度,提高了政府效率。
“情”下去,把民生工程“拍板权”交给老百姓
到困难群众身边去!到矛盾中心去!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走村入户一年来,吴江参与走访的党员干部共收集意见建议4306条,答复解决4243条,答复解决率98.5%。
“老百姓反映的很多意见和建议都属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可能是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头号工程’。”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介绍说,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梳理民生需求,广纳群众智慧,这样的民主决策机制才能充分反映民意。
“民生工程”要变成“民心工程”,“拍板权”要交给老百姓!在吴江,大走访形成了“大认识”。盛泽医院是吴江近年来投资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之一,总投资近5亿元,也是全省第一家建在乡镇的三甲医院。走访中,当地不少老百姓反映医院选址偏西,镇上人看病不方便,而且价格比较高。再加上这几年忽视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还真烦心。
这件事给吴江市领导触动很大,“如果不走进老百姓家里促膝谈心,不是带着真情去倾听,哪里听得到这些真心话?只有面对面,才能把群众埋在心底的民生需求‘挖’出来。”于是,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成为吴江卫生工作的核心课题。吴江市卫生局长陈强介绍,吴江已启动农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并对工作满十年的乡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将其吸收为在编人员,同时规定二级医院的医生在职称晋升时必须有基层工作经历。
公交状况的改善,是吴江“民意促发展”的又一案例。针对大走访中老百姓集中反映的公交出行不便问题,吴江把“公交优先”列为民生之重,去年以来,全市共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5条,新增公交线路334公里,新购置公交车113辆,目前市民公交出行率达到大城市平均水平。
迄今,吴江已根据“进万家”大走访活动中搜集到的共性需求,出台了10多个文件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利现代化建设等一大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给出了制度安排。
这么大规模的走访活动,在吴江还是第一次。“我们要求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站所的所有党员和干部都要下到最基层。”吴江市委书记徐明说,“党员干部进万家”,就是要重构新时代干部群众“鱼水关系”,在“鱼欢水活”中,实现“乐居吴江”的发展转型。
“身”下去,让党员干部成为百姓冷暖“体温计”
“都快开学了,儿子学费还没着落,愁得伲吃不香睡不着。没想到正赶上徐书记走访来到我家,可帮了伲大忙啦!”说起一个多月前的那一幕,群铁村村民何小珍难掩心中感激。
在名满天下的“丝绸之府”盛泽镇,群铁村的老百姓大部分殷实富足,可偏偏何小珍家过得恓惶。丈夫因病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做母亲的每年都要为学费发愁。看着泣不成声的何小珍,徐明心情很沉重:“你们不容易啊。我们一定会通过各种助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
“走进农民家里,立刻就感到我们下基层太少!这些年吴江经济发展很快,干部们平时忙于本职工作,和群众的关系却疏远了。”徐明说,“党员干部进万家”是吴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出的“自选动作”,意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逼”着党员干部走下去,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去年9月,吴江启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在业余时间,联系走访10户以上基层群众,确保每年联系走访不少于60户次,触摸百姓冷暖,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从那以后,每逢周末,进农家、察民情、解民惑,就成了吴江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普通党员的“齐步走”。
“这样的锻炼对我一生都很重要。”说起大走访,刚到机关工作不久的小金感慨不已。她头一回去南刘村走访,随身带了一瓶矿泉水。进了农民家,对方倒茶她摇摇头,开场白说完之后大家都没了词,临走她留下电话,也一直没人拨打。“当时我觉得特受伤,后来问村干部,才知道毛病出在哪——喝着自带的矿泉水,老百姓以为你嫌他脏!连水也不肯喝一口,谁会拿你当自己人?”当小金再次走进村民家时,很自然地接过对方递上的茶和糕点,双方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主人家的老大爷说,村里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能不能帮助解决。领到问题的小金四处奔走,为南刘村争取来了就业培训名额。
“心”下去,“制度之手”保群众诉求不“跑冒滴漏”
这么多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很快在民间引起热议。有网友说,党员干部走访老百姓是好事,可是会不会成为新的“政绩秀”?对此,吴江明确规定,每次走访都要记“工作台账”, 而且不能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代替走访,要真正进村入户、进社区家庭,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确保让党员干部“沉”下去,群众意见“收”上来。
“我们每次走访都要带着这样一本小册子,走访群众在上面签字才‘算数’。”吴江住建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培中拿着《“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走访手册》告诉记者,现在必须“精细化操作”到村民的个性化要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一本手册,让社情民意摆上了各级干部的心头,而一张“流转单”,则保证了群众诉求不会“跑冒漏滴”。吴江招商局的党员干部到平望镇中鲈村走访时接到反映,乡村道路还是50多年前修的,路况很糟,希望帮助解决出行难。对于这一超出职能范围的诉求,招商局填了张“流转单”,经市创先争优办公室协调,问题流转到了平望镇。现在,平望已将该村道路改造项目列入明年工作计划。
在“上下流转制”的基础上,吴江建立了限时处置机制,明确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在5个工作日内流转、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5个工作日内反馈,彻底杜绝了处理问题“踢皮球”现象。
“大走访有助于深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吴江市市长温祥华告诉记者,“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推开后,加快了难事、热点的解决速度,提高了政府效率。
“情”下去,把民生工程“拍板权”交给老百姓
到困难群众身边去!到矛盾中心去!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走村入户一年来,吴江参与走访的党员干部共收集意见建议4306条,答复解决4243条,答复解决率98.5%。
“老百姓反映的很多意见和建议都属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可能是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头号工程’。”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介绍说,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梳理民生需求,广纳群众智慧,这样的民主决策机制才能充分反映民意。
“民生工程”要变成“民心工程”,“拍板权”要交给老百姓!在吴江,大走访形成了“大认识”。盛泽医院是吴江近年来投资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之一,总投资近5亿元,也是全省第一家建在乡镇的三甲医院。走访中,当地不少老百姓反映医院选址偏西,镇上人看病不方便,而且价格比较高。再加上这几年忽视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还真烦心。
这件事给吴江市领导触动很大,“如果不走进老百姓家里促膝谈心,不是带着真情去倾听,哪里听得到这些真心话?只有面对面,才能把群众埋在心底的民生需求‘挖’出来。”于是,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成为吴江卫生工作的核心课题。吴江市卫生局长陈强介绍,吴江已启动农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并对工作满十年的乡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将其吸收为在编人员,同时规定二级医院的医生在职称晋升时必须有基层工作经历。
公交状况的改善,是吴江“民意促发展”的又一案例。针对大走访中老百姓集中反映的公交出行不便问题,吴江把“公交优先”列为民生之重,去年以来,全市共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5条,新增公交线路334公里,新购置公交车113辆,目前市民公交出行率达到大城市平均水平。
迄今,吴江已根据“进万家”大走访活动中搜集到的共性需求,出台了10多个文件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利现代化建设等一大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给出了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