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员受教育 让群众得满意
来源:
《苏州日报》2011年9月14日08版
发布时间:2011-09-14 10:16
吴江“党员干部进万家”成群众满意工程
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力求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排除、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作为吴江“创先争优”的创新实践——“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成为该市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长久得实惠、发展不断出成果的务实平台。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党员干部进万家
刚刚开始的新学期,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对于吴江平望镇的老人们来说,却是他们晚年幸福新的开始。原来,他们都报名参加了镇上新开办的老年大学,原本单调寂寞的生活如今变得丰富多彩。老年大学首批学员夏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的幸福,都是托了“党员干部进万家”的福。
平望镇的老人们以前一直因为当地没有老年大学、没有地方学习而苦恼。今年5月,在一次党员干部走访活动中,夏耘向镇领导建议,能否在镇上建一所老年大学的分校。“当时我还觉得这事挺难的,也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镇上的领导非常重视,很快就帮我们这些老年人实现了愿望。 ”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这样的场景在吴江“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比比皆是。该市广罗社情民意,采取“一对多”联系走访的形式,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联系走访10户以上基层群众,每年联系走访不少于60户次;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在5个工作日内流转、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5个工作日内反馈;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做好解释。活动开展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8107名党员干部参与走访、走访群众72125户、186973户次;收集意见建议4780条,答复解决4738条,答复解决率99.1%。此外,该市还对一些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出台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利现代化等十多个相关文件政策,落实了一大批解决问题的关键性、根本性举措。
解决“鸡毛蒜皮”小事 带动党员干部效能提升
“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会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聚沙成塔,正是这些看似细小问题的解决,对我市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改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吴江市委组织部长李铭说。
今年以来,吴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员王善波与该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已连续利用多个双休日,走访了同里镇的叶建村与九里湖村。他们与当地部分村民代表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村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询问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56岁的叶建村民吴荣泉,在退休前曾担任村会计和支部书记。 2008年,他不幸患上重病,高额的医疗费用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困难,目前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当吴荣泉见到住建局的党员干部并知晓其来意后,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情:“多少年都没有看到这么多干部下来看我们了。 ”
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进村入户、进社区入家庭,拉家常、谈民生、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梳理汇总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好解释与答复工作,已成为吴江所有党员干部的一种习惯。城投公司、住建局房产办证大厅、行政服务局等一些直面群众的单位,更是想群众所想、依群众所需,将周六列入正常上班时间,方便业务办理。
住建房产分中心将商品房登记和抵押权登记合并办理,改变了过去先办房产证,再办土地证,然后才能办抵押登记的模式,承诺时限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提速到8个工作日;交通窗口推出专业运输公司车辆营运证件换发优化服务方案,采取先领新证后交旧证的方法,使得车辆无需停运,经济不受损失,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如今,一条条因通过“党员干部进万家”而萌发的创新举措和好点子,正在成为该市百姓热议的话题。
制度保障“三问于民”“进万家”满意率99.3%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拥有一套健全的组织领导、指导督查和群众评判机制,已成活动出实效、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坚强制度保障。
组织领导机制抓源头。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吴江明确,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谋划、参与、督查活动全过程,并作为个人抓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确立“谁走访、谁负责”原则,及时落实处理单位和责任部门,做好意见、建议的跟踪、督促、反馈等工作,加快问题的处理进度。
指导督查机制抓深入。吴江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对活动进行调研、指导,并多次带头深入农村、社区调研考察。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活动座谈会、各职能组碰头会,组织开展活动进展专项调查,建立活动情况半月报制度,督查掌握走访与问题流转解决情况,有效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群众评判机制抓成效。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最希望办、当前能办好的事情作为重点,积极引入公开承诺、“一考双职”、述职述廉等评价机制,通过民主测评、满意度调查、作风评议等形式,组织党员群众对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单位党建工作和党员干部本人评先比优的重要依据。
在今年上半年的KPI关键绩效考核和基层站所作风评议中,党员、群众对活动的总体满意率达99.3%。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党员干部进万家
刚刚开始的新学期,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对于吴江平望镇的老人们来说,却是他们晚年幸福新的开始。原来,他们都报名参加了镇上新开办的老年大学,原本单调寂寞的生活如今变得丰富多彩。老年大学首批学员夏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的幸福,都是托了“党员干部进万家”的福。
平望镇的老人们以前一直因为当地没有老年大学、没有地方学习而苦恼。今年5月,在一次党员干部走访活动中,夏耘向镇领导建议,能否在镇上建一所老年大学的分校。“当时我还觉得这事挺难的,也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镇上的领导非常重视,很快就帮我们这些老年人实现了愿望。 ”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这样的场景在吴江“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比比皆是。该市广罗社情民意,采取“一对多”联系走访的形式,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联系走访10户以上基层群众,每年联系走访不少于60户次;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在5个工作日内流转、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5个工作日内反馈;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做好解释。活动开展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8107名党员干部参与走访、走访群众72125户、186973户次;收集意见建议4780条,答复解决4738条,答复解决率99.1%。此外,该市还对一些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出台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利现代化等十多个相关文件政策,落实了一大批解决问题的关键性、根本性举措。
解决“鸡毛蒜皮”小事 带动党员干部效能提升
“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会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聚沙成塔,正是这些看似细小问题的解决,对我市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改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吴江市委组织部长李铭说。
今年以来,吴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员王善波与该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已连续利用多个双休日,走访了同里镇的叶建村与九里湖村。他们与当地部分村民代表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村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询问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56岁的叶建村民吴荣泉,在退休前曾担任村会计和支部书记。 2008年,他不幸患上重病,高额的医疗费用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困难,目前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当吴荣泉见到住建局的党员干部并知晓其来意后,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情:“多少年都没有看到这么多干部下来看我们了。 ”
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进村入户、进社区入家庭,拉家常、谈民生、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梳理汇总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好解释与答复工作,已成为吴江所有党员干部的一种习惯。城投公司、住建局房产办证大厅、行政服务局等一些直面群众的单位,更是想群众所想、依群众所需,将周六列入正常上班时间,方便业务办理。
住建房产分中心将商品房登记和抵押权登记合并办理,改变了过去先办房产证,再办土地证,然后才能办抵押登记的模式,承诺时限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提速到8个工作日;交通窗口推出专业运输公司车辆营运证件换发优化服务方案,采取先领新证后交旧证的方法,使得车辆无需停运,经济不受损失,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如今,一条条因通过“党员干部进万家”而萌发的创新举措和好点子,正在成为该市百姓热议的话题。
制度保障“三问于民”“进万家”满意率99.3%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拥有一套健全的组织领导、指导督查和群众评判机制,已成活动出实效、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坚强制度保障。
组织领导机制抓源头。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吴江明确,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谋划、参与、督查活动全过程,并作为个人抓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确立“谁走访、谁负责”原则,及时落实处理单位和责任部门,做好意见、建议的跟踪、督促、反馈等工作,加快问题的处理进度。
指导督查机制抓深入。吴江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对活动进行调研、指导,并多次带头深入农村、社区调研考察。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活动座谈会、各职能组碰头会,组织开展活动进展专项调查,建立活动情况半月报制度,督查掌握走访与问题流转解决情况,有效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群众评判机制抓成效。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最希望办、当前能办好的事情作为重点,积极引入公开承诺、“一考双职”、述职述廉等评价机制,通过民主测评、满意度调查、作风评议等形式,组织党员群众对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单位党建工作和党员干部本人评先比优的重要依据。
在今年上半年的KPI关键绩效考核和基层站所作风评议中,党员、群众对活动的总体满意率达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