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坪社区:自我管理有妙招
来源:
《苏州日报》2011年9月7日07版
发布时间:2011-09-07 17:07
吴江横扇镇菀坪社区地处太湖之滨,是行政区划调整前菀坪镇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内有企事业单位400多家、开放式老居民小区26个、常住人口1.4万人,其中本地居民有2016户共4812人。
15年来,在菀坪社区的26个居民小区内,政策有人传达、治安有人巡逻、卫生有人打扫、矛盾有人调解,下水道堵塞、化粪池清理、房屋道路维修等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江苏省和谐社区、绿色社区和苏州市建设性示范社区。
老党员当上“新六员”化解“半国社区”管理难
家住菀坪社区的老党员刘秀龙,今年已67岁。原本早就到了享福年纪的他,至今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还有一个身份——退休老党员社区治安巡逻队队长。
每天7点,他和同龄搭档刘国财,就会走出家门,戴上红袖章,在小区、工厂宿舍区巡逻。他们的任务,除了上情下达、及时反应社区内的民情民意外,还担负着防止小偷小摸、为社区治安保驾护航的重任。“巡逻队共有11名老党员,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从没间断过。 ”刘秀龙说,每天上午和下午他们会在各自分管的2-3个小区内巡逻一圈,平均每圈2-3个小时。虽然年纪大了,但手臂上的红袖章就是对可疑人员最好的威慑与警示。“想在我们的地盘顺手牵羊,先得问问红袖章答不答应。 ”近年来,菀坪社区基本未发生过偷盗案件,治安案件也大幅减少。
老党员巡逻队只是菀坪社区强化社区服务管理的一个缩影。据菀坪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业水介绍,由于历史与地域等原因,菀坪社区内26个居民小区分布零散,距离最远的间隔了近3公里,居民间居住最远相距了5公里。此外,菀坪社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少数民族的居民特别多。“当年,这里原是一片太湖滩涂,许多少数民族的同胞来这里围湖造田,久而久之便与当地居民结亲并定居了下来,因此社区内现在共聚集了包括白族、布依族、回族、藏族等14个少数民族居民。 ”“行政区划没调整前,这里被老百姓戏称为‘半国镇’,现在则叫‘半国社区’”。王业水告诉记者,14个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生活习惯各有不同,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为了处理好这一工作,社区党组织结合实际,在26个居民小区分别配备26个居民小组长,并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的余热,开创社区党建特色品牌——“党员队伍争当社区服务新六员”,包括政策宣传员、人民调解员、传达民情民意信息员、党风民风行风监督员,社区治安巡逻员,居民服务员等,通过“新六员”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百姓,同时也为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多年努力,菀坪社区已旧貌换新颜,茁壮成长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化丰富、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一年热线电话五六百个社区服务站最贴居民心
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包罗万象,环境卫生、道路维修、下水道疏通都要管。而菀坪社区的经验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社区服务站便是菀坪社区服务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的一个平台。
据王业水介绍,菀坪社区服务站成立于1997年,至今已成功运作了15年。服务站除了有卫生保洁队、管道疏通工程队、住宅区维修队、绿化管理队外,还提供家庭水电管道安装、维修及一些中介服务。此外,服务站还专门印制了服务指南,开通了上门服务热线,方便居民预约。
范金根是横扇镇王焰村人,身为工程队长的他,不仅是下水道疏通、化粪池清理方面的专家,同时还负责整个工程队的管理。在菀坪社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大家都亲热地叫他范师傅。
范师傅一年四季忙到头,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甚至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也会被叫出去干活。可在服务站一干十多年的范师傅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常说,居民有需求时能首先想到你,这是一种信任,而且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早就成了自己人。
上门维修服务,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仅收取成本费、经济困难的家庭费用减半、特困户重残户等弱势群体费用全免……一年500-600个热线服务电话,极大方便了居民,同时也让社区服务站发挥了最大效能。但社区是一个自治机构,没有收入来源,服务站的运行经费又如何保障呢?“横扇镇政府每年拨款5万元,标缝、万工一些骨干企业每年支助8万元,再加上社区所属的店面房创收,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总收入近15万元,基本满足了服务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费用开支。 ”社区主任余岚告诉记者,15年来,社区服务站从没有向居民多收过一分钱,但账上的余额却一直在增加。今后,这些钱将继续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5年来,在菀坪社区的26个居民小区内,政策有人传达、治安有人巡逻、卫生有人打扫、矛盾有人调解,下水道堵塞、化粪池清理、房屋道路维修等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江苏省和谐社区、绿色社区和苏州市建设性示范社区。
老党员当上“新六员”化解“半国社区”管理难
家住菀坪社区的老党员刘秀龙,今年已67岁。原本早就到了享福年纪的他,至今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还有一个身份——退休老党员社区治安巡逻队队长。
每天7点,他和同龄搭档刘国财,就会走出家门,戴上红袖章,在小区、工厂宿舍区巡逻。他们的任务,除了上情下达、及时反应社区内的民情民意外,还担负着防止小偷小摸、为社区治安保驾护航的重任。“巡逻队共有11名老党员,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从没间断过。 ”刘秀龙说,每天上午和下午他们会在各自分管的2-3个小区内巡逻一圈,平均每圈2-3个小时。虽然年纪大了,但手臂上的红袖章就是对可疑人员最好的威慑与警示。“想在我们的地盘顺手牵羊,先得问问红袖章答不答应。 ”近年来,菀坪社区基本未发生过偷盗案件,治安案件也大幅减少。
老党员巡逻队只是菀坪社区强化社区服务管理的一个缩影。据菀坪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业水介绍,由于历史与地域等原因,菀坪社区内26个居民小区分布零散,距离最远的间隔了近3公里,居民间居住最远相距了5公里。此外,菀坪社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少数民族的居民特别多。“当年,这里原是一片太湖滩涂,许多少数民族的同胞来这里围湖造田,久而久之便与当地居民结亲并定居了下来,因此社区内现在共聚集了包括白族、布依族、回族、藏族等14个少数民族居民。 ”“行政区划没调整前,这里被老百姓戏称为‘半国镇’,现在则叫‘半国社区’”。王业水告诉记者,14个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生活习惯各有不同,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为了处理好这一工作,社区党组织结合实际,在26个居民小区分别配备26个居民小组长,并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的余热,开创社区党建特色品牌——“党员队伍争当社区服务新六员”,包括政策宣传员、人民调解员、传达民情民意信息员、党风民风行风监督员,社区治安巡逻员,居民服务员等,通过“新六员”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百姓,同时也为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多年努力,菀坪社区已旧貌换新颜,茁壮成长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化丰富、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一年热线电话五六百个社区服务站最贴居民心
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包罗万象,环境卫生、道路维修、下水道疏通都要管。而菀坪社区的经验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社区服务站便是菀坪社区服务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的一个平台。
据王业水介绍,菀坪社区服务站成立于1997年,至今已成功运作了15年。服务站除了有卫生保洁队、管道疏通工程队、住宅区维修队、绿化管理队外,还提供家庭水电管道安装、维修及一些中介服务。此外,服务站还专门印制了服务指南,开通了上门服务热线,方便居民预约。
范金根是横扇镇王焰村人,身为工程队长的他,不仅是下水道疏通、化粪池清理方面的专家,同时还负责整个工程队的管理。在菀坪社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大家都亲热地叫他范师傅。
范师傅一年四季忙到头,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甚至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也会被叫出去干活。可在服务站一干十多年的范师傅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常说,居民有需求时能首先想到你,这是一种信任,而且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早就成了自己人。
上门维修服务,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仅收取成本费、经济困难的家庭费用减半、特困户重残户等弱势群体费用全免……一年500-600个热线服务电话,极大方便了居民,同时也让社区服务站发挥了最大效能。但社区是一个自治机构,没有收入来源,服务站的运行经费又如何保障呢?“横扇镇政府每年拨款5万元,标缝、万工一些骨干企业每年支助8万元,再加上社区所属的店面房创收,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总收入近15万元,基本满足了服务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费用开支。 ”社区主任余岚告诉记者,15年来,社区服务站从没有向居民多收过一分钱,但账上的余额却一直在增加。今后,这些钱将继续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