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从崔根良身上学什么?
来源:
《吴江日报》2011年8月8日02版
发布时间:2011-08-08 08:16
今年以来,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推出了一系列先进典型,其中亨通集团老总崔根良的事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委也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崔根良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全市各主要媒体也不惜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内容之多、分量之重、影响之广是近年来典型宣传所少有的。
崔根良作为一名吴江市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为什么身上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如此大的能量,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又是靠什么支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最近,亨通集团被国家民政部评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内资企业奖,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崔根良作为亨通集团董事长受奖的镜头。这件事情在吴江的网络论坛上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崔根良为吴江人赢得了荣誉,争了脸,但也有个别网民说这是富人玩的游戏,只为自己脸上贴金。不管别人如何议论,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20多年前,崔根良不是富人,也不是名人,而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退伍军人,可谓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看到,他1981年从部队退伍,进入镇丝织化纤厂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从一名普通推销员做到了副厂长。1991年开始创办亨通电缆厂,用了近20年的时间,把亨通打造成中国企业500强、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苏州市地标型企业,并连续2年成为吴江市企业纳税第一大户。亨通还在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研发上弥补了国内的空白,一举扭转了国内光棒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目前,亨通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21家,其中两家分别在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这两年亨通这艘巨轮正快速向国际市场推进,如今已在国外设立了12个海外销售代表处。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亨通集团能有今天的辉煌,自然离不开公司领头人崔根良。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向崔根良学习的活动,明确提出要学习他不断创新、敢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学习他忠诚于党、永葆先进的先锋品质,等等,确实这些优秀品质需要我们每个人向他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他的了解,感到除了这些还不够,在他身上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真心地学习和借鉴。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冒着很大的风险,投资5个亿上光纤预制棒的研发项目,这个项目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和机构都想搞但都没有搞成,而且当时亨通的光电缆销售都很不错。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这是市场逼的。因为在光缆这个产业链里利润分配方式是,光棒作为原料占了70%,而光棒拉丝制成的光纤、光缆只占30%左右,所以企业要想比竞争对手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寻求突破,占领产业制高点。今年初的日本大地震,使日本的光棒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对亨通的影响很小,甚至还扩大了市场的占有量。崔根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进则退”。在亨通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当年开创了作为民族企业收购外资企业的先河,并将集团总部的高层决策、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等职能部门迁至上海,形成与吴江总部并行的双总部制,还是专门成立国际事业部,扩大海外市场业务,都充分体现了崔根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风险,什么是真正的危机,只有永远走得比别人快、走得比别人远,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他在去年苏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员大会上发言时说,总结亨通集团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第一条就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亨通把人才战略确立为集团的五大发展战略之首,在人才引进上,提倡“智纳百川、才用八方”;在人才选拔上,提倡“有作为就有地位”,形成“赛马不相马”、“以结果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标准;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倡教育终身化、工作学习化,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育计划。在亨通集团,每三年就要花大力气召开一次企业战略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院士等共商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展开合作,并依托五大研发平台,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先后承接多项国家火炬项目、国债项目和江苏重大成果转换项目。我们每次到亨通集团,无论是与高层领导接触,还是与普通员工接触,都有一种明显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很努力、都很尽心,切实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把企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追求,尽心尽职,全力以赴,这可能也是亨通之所以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吧。
再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浓浓的家乡情结和深深的报国情怀。崔根良是普通的农民出身,他始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归结为各级各任领导对亨通的信任和支持,归结为家乡人民对他的养育和关心。崔根良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觉悟、社会责任和感恩心态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崔根良常说,亨通不是我的,是大家的,最终是社会的,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他的社会价值。崔根良作为吴江、苏州和江苏省三级慈善总会的副会长,从来没有忘记对家乡人民、贫困人群、革命老区和灾区群众的公益捐助,至今捐助资金累计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崔根良的当兵经历,也铸就了他的报国情怀。曾经有许多人劝他移民国外,他总是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尽管他已连续六次跟随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国际世贸组织大会,但他丝毫没有自满。亨通的企业口号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他在上马光棒项目时,就明确表示:“谁说中国人搞不出光纤预制棒,谁说中国人就要受制于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企业的海外发展遇到阻力,他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他说越是人民币升值我们越要咬紧牙关做国际市场,不能退却,如果退却了,以后国际市场我们就很难再重新进入了。亨通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同行业的前10强,为中国人争口气。
在企业界有一句话,“小胜靠术、大胜靠德”。亨通集团能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无不与崔根良的努力和付出密切相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可宝贵的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时代的担当,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真诚地祝愿,吴江也好,中国也好,能更多地涌现像崔根良那样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和强大精神家园的民族企业家。
崔根良作为一名吴江市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为什么身上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如此大的能量,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又是靠什么支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最近,亨通集团被国家民政部评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内资企业奖,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崔根良作为亨通集团董事长受奖的镜头。这件事情在吴江的网络论坛上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崔根良为吴江人赢得了荣誉,争了脸,但也有个别网民说这是富人玩的游戏,只为自己脸上贴金。不管别人如何议论,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20多年前,崔根良不是富人,也不是名人,而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退伍军人,可谓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看到,他1981年从部队退伍,进入镇丝织化纤厂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从一名普通推销员做到了副厂长。1991年开始创办亨通电缆厂,用了近20年的时间,把亨通打造成中国企业500强、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苏州市地标型企业,并连续2年成为吴江市企业纳税第一大户。亨通还在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研发上弥补了国内的空白,一举扭转了国内光棒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目前,亨通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21家,其中两家分别在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这两年亨通这艘巨轮正快速向国际市场推进,如今已在国外设立了12个海外销售代表处。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亨通集团能有今天的辉煌,自然离不开公司领头人崔根良。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向崔根良学习的活动,明确提出要学习他不断创新、敢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学习他忠诚于党、永葆先进的先锋品质,等等,确实这些优秀品质需要我们每个人向他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他的了解,感到除了这些还不够,在他身上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真心地学习和借鉴。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冒着很大的风险,投资5个亿上光纤预制棒的研发项目,这个项目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和机构都想搞但都没有搞成,而且当时亨通的光电缆销售都很不错。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这是市场逼的。因为在光缆这个产业链里利润分配方式是,光棒作为原料占了70%,而光棒拉丝制成的光纤、光缆只占30%左右,所以企业要想比竞争对手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寻求突破,占领产业制高点。今年初的日本大地震,使日本的光棒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对亨通的影响很小,甚至还扩大了市场的占有量。崔根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进则退”。在亨通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当年开创了作为民族企业收购外资企业的先河,并将集团总部的高层决策、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等职能部门迁至上海,形成与吴江总部并行的双总部制,还是专门成立国际事业部,扩大海外市场业务,都充分体现了崔根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风险,什么是真正的危机,只有永远走得比别人快、走得比别人远,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他在去年苏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员大会上发言时说,总结亨通集团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第一条就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亨通把人才战略确立为集团的五大发展战略之首,在人才引进上,提倡“智纳百川、才用八方”;在人才选拔上,提倡“有作为就有地位”,形成“赛马不相马”、“以结果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标准;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倡教育终身化、工作学习化,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育计划。在亨通集团,每三年就要花大力气召开一次企业战略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院士等共商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展开合作,并依托五大研发平台,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先后承接多项国家火炬项目、国债项目和江苏重大成果转换项目。我们每次到亨通集团,无论是与高层领导接触,还是与普通员工接触,都有一种明显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很努力、都很尽心,切实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把企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追求,尽心尽职,全力以赴,这可能也是亨通之所以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吧。
再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浓浓的家乡情结和深深的报国情怀。崔根良是普通的农民出身,他始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归结为各级各任领导对亨通的信任和支持,归结为家乡人民对他的养育和关心。崔根良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觉悟、社会责任和感恩心态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崔根良常说,亨通不是我的,是大家的,最终是社会的,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他的社会价值。崔根良作为吴江、苏州和江苏省三级慈善总会的副会长,从来没有忘记对家乡人民、贫困人群、革命老区和灾区群众的公益捐助,至今捐助资金累计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崔根良的当兵经历,也铸就了他的报国情怀。曾经有许多人劝他移民国外,他总是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尽管他已连续六次跟随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国际世贸组织大会,但他丝毫没有自满。亨通的企业口号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他在上马光棒项目时,就明确表示:“谁说中国人搞不出光纤预制棒,谁说中国人就要受制于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企业的海外发展遇到阻力,他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他说越是人民币升值我们越要咬紧牙关做国际市场,不能退却,如果退却了,以后国际市场我们就很难再重新进入了。亨通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同行业的前10强,为中国人争口气。
在企业界有一句话,“小胜靠术、大胜靠德”。亨通集团能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无不与崔根良的努力和付出密切相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可宝贵的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时代的担当,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真诚地祝愿,吴江也好,中国也好,能更多地涌现像崔根良那样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和强大精神家园的民族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