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创先争优进行时)
来源:
《人民日报》2011年7月19日18版
发布时间:2011-07-19 13:51
近日,湖北旱涝急转,严重的干旱,先使一批正在湖北各地农村一线参加“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党员干部,自然转为抗旱工作队员,随后,鄂南等地的“三万”工作队员又紧急加入到了抗洪的大军……
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农情大调查,一次深入的亲民大行动,也是一次具有湖北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
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湖北省委、省政府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今年3月至6月,组织全省11万多名党员干部,踏进全省所有家中有人的1000多万农户家里,覆盖率达100%。
1.
“两个全覆盖”培养、增进同农民的感情
4月16日,湖北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来到长途汽车站,花40元买了当天下午2:30由黄州开往红安的汽车票。三个半小时后,他来到了红安县七里坪镇郑必高村。晚上,当他打着手电筒,来到村民郑庆林家中夜访时,郑老汉激动不已,连忙丢掉手中的烟头,拉着刘书记的手说:“市委书记深夜来访我家,担不起,担不起。”
自己掏钱,吃住在农家、村里;与农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在如此大规模的、深入持续的干群互动活动中,表扬和赞誉不断,没有一件反映“三万”工作队员问题的举报。
工作组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省所有农户——“两个全覆盖”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三万”活动的最大亮点。为实现“两个全覆盖”,工作队员克服了各种困难,针对外出务工较多、家中时常无人等情况,采取打电话、发短信、寄信件、留卡片等形式,开展走访;结合春耕农忙,采取早晚走访、电话预约等方式进行走访;在走访民情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回头看”、“回头访”,建立工作台账,对走访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和农户签字逐户销号等措施,落实全覆盖。
全覆盖是手段,增感情才是目的。省委书记李鸿忠说,当前的“三农”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干部作风问题,是对农民的感情问题。
5月27日,记者在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村看到,不少农民见到省旅游局“三万”工作组组长陆令寿,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连小孩子也围着他转。3月9日,陆令寿来到这里后,一直都没有回过家。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天然的感情,来了就有做不完的事。
参加“三万”活动的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卢嘉莉,这样记录自己4月13日回访一位困难户的感受:“今天变天了,很有些凉意。我脱下自己的外套,递给了老人。老人嘴里含糊地说着:‘谢谢你,你穿上,莫冻凉了!’……离开村子时,我忍不住回头,却发现老人还站在村头向我们远离的方向眺望,踮着脚看我们。此刻,我的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类似这样的感人场面,参加“三万”活动的党员干部,不少人都遇到过。一些机关干部感触深刻:“过去总是抱怨自己提拔慢、待遇低,但是,看到农民的现状,感到不是组织亏欠了自己,而是我们太亏欠农民了!”
2.
力所能及地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这几天,血糖和血压都有点高,在外面走访两腿提不上劲,头昏得厉害。上午,单位领导来电话要我歇两天,但我想,现在正是‘三万’活动回头访的收尾阶段,还需要坚持几天,待把任务完成好了,再去医院检查治疗。
“今天,我特地到弥市村进行了回访,看到实现了‘农超对接’,解决了卖菜难题,心里非常高兴,累点苦点都值得。这里的农民每年大面积种植韭菜和南风咸菜,可一直‘增产不增收’。村干部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理想。记得我刚去走访时,老百姓拉着我的手说:‘您是城里的干部,路子多,我们的咸菜质量没得说,就是销不出去,您一定要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看着老百姓殷切的目光,一种责任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挥地税部门的优势,把超市销售经理请到田间地头,终于促成了‘农超对接’。首批销售了南风咸菜2000多斤,每斤比商贩收购价高出0.30元,农民一下就增收600多元。临走时,村民们拉着我的手说:‘没有想到我们这些土特产还能进到城里的大超市去,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像你们这样的工作组下来,别说住3个月,就是3年、30年我们都欢迎!’
“下午,我特意走访了几户贫困户和留守儿童家庭,心情很沉重。我边握住重病的72岁空巢老人刘显明的手,边从包里拿出400元塞到老人的手中,并记下了老人的电话。我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经常和老人联系,询问老人的生活情况,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
以上摘编自荆州市荆州区地税区“三万”工作组队员陈明清4月29日的民情日记。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有责任感的“三万”工作组队员,已经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可以告慰陈明清的是,湖北各级“三万”工作组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结合部门职能,像他那样,为农民群众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助春耕、帮抗旱到一起抗洪涝,“三万”工作组成为一支突击队和民心工作队。据统计,全省目前已在“三万”活动中提供项目2.76万个、资金32.2亿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2.56亿元,捐赠资金6.85亿元。
3.
在加强“三农”和基层党建中创先争优
“三万”活动中,机关党员干部虽来自不同的行业、各个部门,但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农业发展不分家。
3月16日,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在鄂州刘家堰的14组走访农户,村民指着湾子里的几口水塘,谈起了自己的愿望:种田不靠天,出行能方便,打工能挣钱,养老有保险。赵凌云感慨:“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开始关注公共事业,农村公共需求的增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月18日,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大家说真话,谈问题。张宏华等七八个村民先后发言,他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有关村里饮水安全、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问题。
3月8日上午,武汉市委副书记胡曙光来到新洲区徐古镇克昌湾村参加“三万”活动。在由村小学改造而成的村部,墙上贴着全村所有党员的相片、姓名及入党时间,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以及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资料。看得出来,这个村的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比较到位,尤其是财务公开很详细,每一笔开支明明白白。对胡曙光提出的问题,村支书也对答如流。
3月17日,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来到大山深处的上洪村走访农户。20多年前,上洪村一直是鄂州市最贫穷的山村,小伙子难找媳妇,只能找一些痴呆傻的女子为妻。“现在好了,党的政策好,又有个好带头人带着我们干,筹资28万元,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村里也通水泥路了……比相邻的村最少先进10年。”谈起村里的变化,上洪村7组73岁的陈正明老人满脸自豪。放弃在外的生意、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的陈岳感叹:“为了全村人,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不算什么!”这让范锐平更加确信,选好一个村支书,配强一个好班子,就能改变一个村的面貌。
统计表明,全省各级工作组完成了240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民情调查报告;50万份问卷调查,回收了46万份,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近年来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民所思所忧所盼等情况;省“三万办”对各级各部门访民情中访出的10多万个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整理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社会稳定等7大类26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交由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三万”活动虽已基本结束,但“三农”问题的解决,群众观念的增强,是一个长期任务。创先争优,更是一个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风不是“风”,而是养成,是素质,是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作风,永无止境。
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农情大调查,一次深入的亲民大行动,也是一次具有湖北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
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湖北省委、省政府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今年3月至6月,组织全省11万多名党员干部,踏进全省所有家中有人的1000多万农户家里,覆盖率达100%。
1.
“两个全覆盖”培养、增进同农民的感情
4月16日,湖北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来到长途汽车站,花40元买了当天下午2:30由黄州开往红安的汽车票。三个半小时后,他来到了红安县七里坪镇郑必高村。晚上,当他打着手电筒,来到村民郑庆林家中夜访时,郑老汉激动不已,连忙丢掉手中的烟头,拉着刘书记的手说:“市委书记深夜来访我家,担不起,担不起。”
自己掏钱,吃住在农家、村里;与农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在如此大规模的、深入持续的干群互动活动中,表扬和赞誉不断,没有一件反映“三万”工作队员问题的举报。
工作组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省所有农户——“两个全覆盖”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三万”活动的最大亮点。为实现“两个全覆盖”,工作队员克服了各种困难,针对外出务工较多、家中时常无人等情况,采取打电话、发短信、寄信件、留卡片等形式,开展走访;结合春耕农忙,采取早晚走访、电话预约等方式进行走访;在走访民情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回头看”、“回头访”,建立工作台账,对走访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和农户签字逐户销号等措施,落实全覆盖。
全覆盖是手段,增感情才是目的。省委书记李鸿忠说,当前的“三农”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干部作风问题,是对农民的感情问题。
5月27日,记者在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村看到,不少农民见到省旅游局“三万”工作组组长陆令寿,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连小孩子也围着他转。3月9日,陆令寿来到这里后,一直都没有回过家。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天然的感情,来了就有做不完的事。
参加“三万”活动的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卢嘉莉,这样记录自己4月13日回访一位困难户的感受:“今天变天了,很有些凉意。我脱下自己的外套,递给了老人。老人嘴里含糊地说着:‘谢谢你,你穿上,莫冻凉了!’……离开村子时,我忍不住回头,却发现老人还站在村头向我们远离的方向眺望,踮着脚看我们。此刻,我的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类似这样的感人场面,参加“三万”活动的党员干部,不少人都遇到过。一些机关干部感触深刻:“过去总是抱怨自己提拔慢、待遇低,但是,看到农民的现状,感到不是组织亏欠了自己,而是我们太亏欠农民了!”
2.
力所能及地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这几天,血糖和血压都有点高,在外面走访两腿提不上劲,头昏得厉害。上午,单位领导来电话要我歇两天,但我想,现在正是‘三万’活动回头访的收尾阶段,还需要坚持几天,待把任务完成好了,再去医院检查治疗。
“今天,我特地到弥市村进行了回访,看到实现了‘农超对接’,解决了卖菜难题,心里非常高兴,累点苦点都值得。这里的农民每年大面积种植韭菜和南风咸菜,可一直‘增产不增收’。村干部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理想。记得我刚去走访时,老百姓拉着我的手说:‘您是城里的干部,路子多,我们的咸菜质量没得说,就是销不出去,您一定要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看着老百姓殷切的目光,一种责任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挥地税部门的优势,把超市销售经理请到田间地头,终于促成了‘农超对接’。首批销售了南风咸菜2000多斤,每斤比商贩收购价高出0.30元,农民一下就增收600多元。临走时,村民们拉着我的手说:‘没有想到我们这些土特产还能进到城里的大超市去,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像你们这样的工作组下来,别说住3个月,就是3年、30年我们都欢迎!’
“下午,我特意走访了几户贫困户和留守儿童家庭,心情很沉重。我边握住重病的72岁空巢老人刘显明的手,边从包里拿出400元塞到老人的手中,并记下了老人的电话。我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经常和老人联系,询问老人的生活情况,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
以上摘编自荆州市荆州区地税区“三万”工作组队员陈明清4月29日的民情日记。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有责任感的“三万”工作组队员,已经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可以告慰陈明清的是,湖北各级“三万”工作组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结合部门职能,像他那样,为农民群众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助春耕、帮抗旱到一起抗洪涝,“三万”工作组成为一支突击队和民心工作队。据统计,全省目前已在“三万”活动中提供项目2.76万个、资金32.2亿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2.56亿元,捐赠资金6.85亿元。
3.
在加强“三农”和基层党建中创先争优
“三万”活动中,机关党员干部虽来自不同的行业、各个部门,但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农业发展不分家。
3月16日,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在鄂州刘家堰的14组走访农户,村民指着湾子里的几口水塘,谈起了自己的愿望:种田不靠天,出行能方便,打工能挣钱,养老有保险。赵凌云感慨:“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开始关注公共事业,农村公共需求的增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月18日,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大家说真话,谈问题。张宏华等七八个村民先后发言,他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有关村里饮水安全、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问题。
3月8日上午,武汉市委副书记胡曙光来到新洲区徐古镇克昌湾村参加“三万”活动。在由村小学改造而成的村部,墙上贴着全村所有党员的相片、姓名及入党时间,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以及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资料。看得出来,这个村的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比较到位,尤其是财务公开很详细,每一笔开支明明白白。对胡曙光提出的问题,村支书也对答如流。
3月17日,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来到大山深处的上洪村走访农户。20多年前,上洪村一直是鄂州市最贫穷的山村,小伙子难找媳妇,只能找一些痴呆傻的女子为妻。“现在好了,党的政策好,又有个好带头人带着我们干,筹资28万元,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村里也通水泥路了……比相邻的村最少先进10年。”谈起村里的变化,上洪村7组73岁的陈正明老人满脸自豪。放弃在外的生意、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的陈岳感叹:“为了全村人,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不算什么!”这让范锐平更加确信,选好一个村支书,配强一个好班子,就能改变一个村的面貌。
统计表明,全省各级工作组完成了240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民情调查报告;50万份问卷调查,回收了46万份,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近年来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民所思所忧所盼等情况;省“三万办”对各级各部门访民情中访出的10多万个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整理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社会稳定等7大类26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交由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三万”活动虽已基本结束,但“三农”问题的解决,群众观念的增强,是一个长期任务。创先争优,更是一个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风不是“风”,而是养成,是素质,是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作风,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