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杯白开水里,丢进一片“泡腾片”,经过3分钟“沸腾”,一杯果汁就形成了,喝一口,有一股淡淡的甘甜味,果汁里含有能增加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的低聚木糖。
散发着酒精味的燃料乙醇,如果添加在汽油里,可以相对减少汽油消耗,缓解目前能源紧张的问题。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以上两款产品似乎并不稀奇,但稀奇的是它们不是从粮食中提取的,而是来自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秸秆,而成功实现从秸秆中提取低聚木糖和燃料乙醇等物质的生物“魔术师”,就是苏州先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旭博士。
无悔———事业在祖国
老家在哈尔滨的李旭,长得高大帅气。他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专业,之后被保送读研究生,1996年,他赴美读博士。2003年起,李旭在全球500强、有200多年历史的化工鼻祖———美国杜邦公司核心研发部任高级研究员、技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在生物燃料乙醇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
远在美国的李旭虽然拥有了名誉、地位、财富,但当他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爱国的情怀在心中升腾。国家转型升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烈渴望,深深吸引着李旭。他在美国再也呆不住了。他觉得现在自己有愿望也有实力为祖国创新发展尽一份力。经过前期的考察和筹备,2009年,李旭在吴江科创园创办了先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时他不到40岁,正处在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之所以选择吴江,除了两位吴江籍清华校友杨少华、洪耀良的大力推荐,更因为吴江拥有很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政府有引才、留才、用才的实在举措,还有地处长三角腹地的优越地理位置。
就在李旭回国创业的第二年,同为博士的李旭夫人也回到国内,夫唱妇随,目前她在吴江科创园做新项目研发。
执着———科研在坚持
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上世纪90年代末是互联网的高峰时代,很多和李旭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见风使舵,放弃本专业改读计算机,虽然当时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但过后却都成了浮云。
李旭所念的化学化工专业,最后坚持到底的只有30%,但李旭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坚持了下来,并且选择了生物化工领域的工业生物技术专业作为研究方向。
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全球开始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中寻找方向,李旭的专业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关注。李旭总结说,现在是全球化时代,短视肯定要死掉。
传统秸秆的处理方式是焚烧或还田,少部分用作饲料及燃料。而将秸秆直接加工转变成液体燃料是治理焚烧秸秆污染的有效途径,这是采用高效的生物质转化利用工艺变废为宝的过程。
李旭介绍说,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主要转化输出的是电能,而生物质能可以把生物有机体的化学能转化输出成液体燃料。以前,生物质能的生产主要以玉米、大豆、甘蔗等为主,而李旭研发的工艺更为绿色环保,他是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燃料乙醇、低聚木糖、绿色环保除雪剂、水净化离子交换树脂等一系列产品的生产,产品收益增值近百倍。
目前在吴江创业的李旭,既是科研员,又是推销员、管理员,在他看来,生活和事业已经分不开了,虽然不能定期休假,但他却乐在其中,孜孜不倦。
奋斗———创业在吴江
目前,李旭小规模生产的产品肠回佳系列产品已经在吴江万亚超市、吴江日报社便民乐购超市、海王星辰连锁店上柜销售,加上燃料乙醇等系列产品的出售,今年有望实现销售100万元。
良好的市场反响,绿色循环的科研理念,使李旭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市场空间充满信心。
再过一个月,在吴江城南2公里处,李旭的示范厂就要破土动工了。这标志着这个项目真正从小规模试验生产走向了产业化的道路。示范厂计划建设期为一年,正式投产后,每年将消耗秸秆1万吨,产值将达到2亿元。
李旭坦言,用廉价的生物原料来研制开发能源产品,国内、国际很多人都在做,但能实现像他那样高效益转化的还没有。
李旭用秸秆生产的低聚木糖,国内的售价达到每吨20万元,而燃料乙醇则直接与油价挂钩,目前的价格约在7000元/吨。
对于未来,李旭将眼光瞄向资本市场,希望企业能融资上市;他还考虑以吴江为基地,通过合作、兼并等形式,在全国农业主产区建厂,消化吸收多种非粮食原料资源,实现循环经济的多样化和规模效应,把生产辐射到全国,让吴江地区成为生物质产业的“井冈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