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来源: 《吴江日报》2011年7月7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07-07 08:43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是一个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环境优美,乍一看上去与周边的几个村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当西柏坡的名字与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时,这个村子的历史地位就显得不同寻常了。
  昨天,本报“红色足迹”采访小组一行前往西柏坡村,走进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语)。
  从石家庄驱车到西柏坡大约需要2个小时,记者沿途了解到,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西柏坡”建设战略,一条更加便捷的西柏坡到石家庄的高速公路即将通车,西柏坡到石家庄的车程将缩短到1个小时。
  沿着山路来到西柏坡村,高高矗立的西柏坡纪念碑、中央“五大书记”的雕塑、中共中央旧址以及西柏坡纪念馆里的各种丰富的资料,都似乎让时光又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村。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直到1949年3月迁往北京。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在这里进行了土地改革,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精神,使“中国命运定于此村”(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原主任朱穆之语)。
  虽然“七·一”刚过,但记者在西柏坡村看到,红色圣地仍然游人如织。在西柏坡纪念碑前,前来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五大书记”的雕塑像前,等待着与雕像合影的游客也是不断,雕像群下花团锦簇,各种各样的花朵拼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作家阎涛语)的字样。
  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助理赵福山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对纪念碑整体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纪念碑的高度由原来的18米增加到了28米。他说,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前来西柏坡游览的游客为3万~4万人次。
  面对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依苍翠欲滴的柏松岭,一溜弯曲的土墙坯,围起了一间间白灰抹墙的土坯房,记者来到了当年的中共中央旧址。在毛泽东同志的旧居里,记者看到,小院分为前后两部分,甬道边还保存着一座磨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毛泽东当年经常和其他领导同志围坐在磨盘旁研究战局,因此才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故事。
  看着眼前的一座座老房子,记者的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的一幕幕的历史场景:在露天召开的土地会议规划了土地改革,实现了“使耕者有其田”的伟大目标;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的狭小空间内领导“遥控”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在七届二中全会的简陋会场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精神……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迁往北京,进京“赶考”,进入了将战略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的新阶段,开始了成立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创举。
  60多年过去了,在西柏坡村里,当年满山的柏树如今依然翠绿,花儿依然绽放,而“两个务必”的精神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