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转型升级 挺进蓝海——从亨通持续创新看崔根良的全球眼光
来源: 《吴江日报》2011年5月26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05-26 20:06
  亨通下一轮发展必须实现从量到质、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亨通不能再在准入门槛和附加值低的“红海”领域耗费宝贵的资源来过度竞争,而应自主创新,推进转型升级,走高端发展路线,开辟属于亨通的“蓝海”。———崔根良
  七都镇心田湾工业区是亨通集团的发祥地,1991年,亨通集团就是在这里起步的,如今这里已成为亨通光电线缆产业园。
  走进大门,一排大字映入眼帘:“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这16个大字写在生产车间外墙面上端,引人注目。而在亨通刚起步的时候,这排字的内容是“挑战世界卓越品牌,致力振兴民族产业”。
  20年的跨越,两个口号的更替。
  这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变换,而且是一家有追求的民营企业目标的提升,更是一位企业掌舵人永不停步的追求:将发展的目光从全国放到全球。
  “不创新,明天就会落后,后天就会淘汰。”
  在亨通集团最近召开的会议上,董事长崔根良多次强调:“亨通要从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制造型企业转变,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变。”这无疑传递出一个信号:亨通要挺进“蓝海”,转型升级是必然之选。如何转型升级?就是创新,持续地创新。
  “不创新,明天就会落后,后天就会淘汰。”崔根良曾不止一次地这样表示。亨通集团能有今天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持续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崔根良说,亨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的亨通科技和创新的亨通文化,这两样都是亨通昨天、今天、明天坚持不懈去努力的方向。
  坚定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崔根良在这一发展理念下,坚持自我否定、不断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大发展。
  20年来,亨通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创新,创新,持续地创新。
  亨通的创新,贯穿于机制、制度、管理、科技等诸多方面。
  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斌讲了一个故事:江苏藤仓亨通光电有限公司要提拔1名副总,有3人竞聘,崔根良的亲侄子也在其中,结果是集团的一名大学生竞聘成功,当了副总,当时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崔总很支持这样做。”沈斌说,一方面他任人不唯亲让很多人信服,另一方面说明,亨通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机制。这个故事发生在几年前,但许多人却记忆犹新。
  亨通集团总裁助理吴如其告诉记者,机制创新主要是组织和体制方面的创新。亨通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现在,亨通集团各子公司都已成为独立法人、独立董事会、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集团重点抓好战略、投资、审计、考核、监管、服务等工作,同时充分协调集团与各公司主体之间的协同作战、资源共享。
  “管理的规范化说到底就是制度化。”崔根良认为,亨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摆脱人管人的模式,实现制度管人。在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方面,亨通集团提出了“无功便是过”的评价标准。亨通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建立在严格的责任制基础上的,而责任制的建立同样有赖于激励的支持。在考核制度方面,部门和个人的报酬必须与其工作绩效结合起来。在亨通,从总经理到生产一线的员工都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业绩有考核”,都受到制度的约束。
  再来说说管理创新。军人出身的崔根良在集团实施的是“五化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制度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军事化,营销管理法制化,服务管理星级化,后来施行的国际通行的“6S”管理,要求也绝不低于军事化标准。
  亨通的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近五年来,亨通集团将销售收入的3%用于投入研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这个数字,远高于国内同行水平。
  “国际化是必走之路,目标是‘531’”
  国际化战略是亨通挺进“蓝海”最形象的写照:中国亨通航母,行进在一片蓝海之上,向着国际化的“531”目标前进。
  关于亨通的“531”目标,崔根良有非常简洁的注释:集团5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集团总资本的30%为国际资本,10%的经营管理人员具备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背景。
  “亨通真正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强,要发展下去,国际化是必走之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层面,必须要实施全球化战略。”讲这句话的时候,崔根良显得底气十足,因为对国际化战略,他早有谋划、早有思考、早有探索。
  早在2003年8月,崔根良就在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到2011年,亨通要向世界线缆行业前10名的目标迈进,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知名企业。
  2003年和2006年,亨通实现了两家企业在境内和境外的成功上市,为亨通搭建了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共同促进的发展平台,也确保了产业链整合、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与此同时,集团于2010年成功发行9亿元短期融资券,使亨通实现了股市、银行信贷和债市的全方位资本融资格局。这一切,都为亨通推进国际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要把我们的产品打出去,产品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达到一定市场占有率,我们就要考虑资本、技术输出。亨通现在的发展是面向全国的,下一步的发展就是全球的,如果没有全球的布局,何谈全球的市场,何谈国际化?”崔根良说,“一家企业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它的国内竞争力也不会持久。”
  有人说,崔根良对机遇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崔根良却认为,这种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做企业永远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只要一不小心,一个疏忽就可能会被淘汰,所以绝不能有半点的疏忽。”
  是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危机感,机会就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