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桶理论”——记崔根良的人才观
来源:
《吴江日报》2011年5月23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05-23 10:37
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崔根良对传统的“木桶理论”有新的诠释,他提出了“新木桶理论”,展示了他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三维视角。他认为,通过管理消除短板现象,人才是木桶上的箍,科技则是木桶可持续盛水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在亨通20年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和科技三者相依相存,成为拉动亨通发展的三驾马车。
求贤若渴 诚意感动专家
亨通光缆项目起步的时候,吴重阳已是国内知名的专家。说起当初,吴重阳记忆犹新:“是崔总的真诚让我感动,我来到亨通,并一直工作到现在。”
当时,吴重阳在山西侯马工作,负责研制、开发光纤与光缆产品。吴重阳说:“崔总从西安租了辆车赶来,专程请我去亨通帮忙。我说我回去考虑考虑吧,我又问:你们什么时候走呢,他说‘看你什么时候走,我们就什么时候走’,意思是,我不走他就不走,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
1997年12月,吴重阳任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光缆的技术质量工作。现在,他是公司首席资深技术专家、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在吴重阳眼中,崔根良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善于学习,也善于思考。
求贤若渴。亨通发展的20年,也是对人才引进、培养的20年。
从引进第一位本科生,第一位研究生,第一位总工,到引进第一位教授级高工,第一位MBA,第一位海归……目前,亨通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汇聚了行业内诸多的重量级人物。亨通集团发展战略委员会,则聚集了国内技术、管理、战略等多个领域的1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4名通信领域的两院院士。
亨通已成为行业内引才揽才的一个强磁场。
现在,又有更多的国际人才走进亨通集团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各尽其能,展示才华。他们之所以来亨通,是因为崔根良的人格魅力,也是因为亨通的现代企业制度搭建的事业发展平台等诸多因素。
伯乐相马 培育人才生根发芽
在亨通,人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被放上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马建强和李自为,分别是亨通集团引进的第一位本地和外地的本科生。他们的成长经历,是亨通人才成长的缩影。
1994年,马建强本科毕业就到亨通工作,说起那次欢迎会,他记忆犹新:“崔总给我们开了个欢迎大会,公司全体高管和我们作了交流,这对我是很大的激励。”在马建强看来,亨通给他提供了不断发展的舞台。从光缆车间、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力电缆,直到现在任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负责人。不同的岗位锻炼提升了他。“在17年的时间里,我不断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和挑战,在工作中与亨通一起成长。”马建强说。
李自为是湖南人,他也是1994年到亨通工作的。“企业对我们非常关心。在事业上,崔总会不断给我们舞台,让我们去历练。”李自为说,“崔总会给你一个很高的目标,也会指导、引导你建立一个合适的团队,为我们带领队伍完成目标创造条件。”
现在,李自为已成长为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如果说,大部分人才的成长都走正常程序的话,那么对特别的人,崔根良会不拘一格任用,在伯乐相马的故事中,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斌就是主角之一。
2002年,沈斌完成了从销售员到总经理的角色转换———他接手沈阳亨通,到2005年,沈阳亨通已成为集团的优秀公司。2005年,沈斌又被调到张家港,成功将另一家公司打造成盈利的企业。2009年,沈斌被调任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亨通公平的用人机制也让人信服。”沈斌说,“崔总任人不唯亲。他平常观察人比较仔细,阅历比较丰富,看人比较准。”
知人善任 有作为就赢得尊重
崔根良最看重的是人才,按他的说法就是:我们把人家请到企业来工作,无论是什么岗位,我们都有责任发挥他的长处,为他提供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
“小企业谋事,大企业谋人”;“人品先于产品,竞合优于竞争,发展高于发财,地位源于作为”。崔根良的人才观已经成为亨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是一所成功的学校。”崔根良时常这样要求各公司的高管:企业家要有思想,企业要有文化,员工要有素养。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亨通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并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在亨通,员工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赢得尊重。集团每年都要大张旗鼓地评比和表彰“优秀公司”、“突出贡献奖”和“管理创新奖”、“十大杰出员工”、“十大杰出营销员”、“优秀经理”,极大地激发了亨通人的工作热情。
崔根良的人才观指导着亨通的实践: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用人所长就是人才;亨通事业的舞台有多大,要看人才的能耐有多大,看公司为人才提供的空间有多大;每一个管理者都应是合格的人力资源经理;领导要时刻留意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领导三顾茅庐去请。
科技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崔根良强调“四个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文化留人,其中文化是核心,事业是关键,感情是依托,待遇是基础。这“四个留人”相互依存,文化的认同是留住人才的核心部分。
多年来,亨通积极走产学研联合之路,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著名学府在光通信领域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先后创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光电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近年来,依托五大研发平台,亨通集团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先后承担国家火炬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30多个项目。
崔根良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学不会、带不走的东西。事实上,亨通的人才队伍是打造亨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
崔根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新木桶理论”:亨通人才成功箍起了科技木桶,大大提高了木桶的可持续盛水能力。
崔根良对传统的“木桶理论”有新的诠释,他提出了“新木桶理论”,展示了他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三维视角。他认为,通过管理消除短板现象,人才是木桶上的箍,科技则是木桶可持续盛水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在亨通20年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和科技三者相依相存,成为拉动亨通发展的三驾马车。
求贤若渴 诚意感动专家
亨通光缆项目起步的时候,吴重阳已是国内知名的专家。说起当初,吴重阳记忆犹新:“是崔总的真诚让我感动,我来到亨通,并一直工作到现在。”
当时,吴重阳在山西侯马工作,负责研制、开发光纤与光缆产品。吴重阳说:“崔总从西安租了辆车赶来,专程请我去亨通帮忙。我说我回去考虑考虑吧,我又问:你们什么时候走呢,他说‘看你什么时候走,我们就什么时候走’,意思是,我不走他就不走,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
1997年12月,吴重阳任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光缆的技术质量工作。现在,他是公司首席资深技术专家、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在吴重阳眼中,崔根良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善于学习,也善于思考。
求贤若渴。亨通发展的20年,也是对人才引进、培养的20年。
从引进第一位本科生,第一位研究生,第一位总工,到引进第一位教授级高工,第一位MBA,第一位海归……目前,亨通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汇聚了行业内诸多的重量级人物。亨通集团发展战略委员会,则聚集了国内技术、管理、战略等多个领域的1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4名通信领域的两院院士。
亨通已成为行业内引才揽才的一个强磁场。
现在,又有更多的国际人才走进亨通集团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各尽其能,展示才华。他们之所以来亨通,是因为崔根良的人格魅力,也是因为亨通的现代企业制度搭建的事业发展平台等诸多因素。
伯乐相马 培育人才生根发芽
在亨通,人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被放上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马建强和李自为,分别是亨通集团引进的第一位本地和外地的本科生。他们的成长经历,是亨通人才成长的缩影。
1994年,马建强本科毕业就到亨通工作,说起那次欢迎会,他记忆犹新:“崔总给我们开了个欢迎大会,公司全体高管和我们作了交流,这对我是很大的激励。”在马建强看来,亨通给他提供了不断发展的舞台。从光缆车间、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力电缆,直到现在任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负责人。不同的岗位锻炼提升了他。“在17年的时间里,我不断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和挑战,在工作中与亨通一起成长。”马建强说。
李自为是湖南人,他也是1994年到亨通工作的。“企业对我们非常关心。在事业上,崔总会不断给我们舞台,让我们去历练。”李自为说,“崔总会给你一个很高的目标,也会指导、引导你建立一个合适的团队,为我们带领队伍完成目标创造条件。”
现在,李自为已成长为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如果说,大部分人才的成长都走正常程序的话,那么对特别的人,崔根良会不拘一格任用,在伯乐相马的故事中,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斌就是主角之一。
2002年,沈斌完成了从销售员到总经理的角色转换———他接手沈阳亨通,到2005年,沈阳亨通已成为集团的优秀公司。2005年,沈斌又被调到张家港,成功将另一家公司打造成盈利的企业。2009年,沈斌被调任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亨通公平的用人机制也让人信服。”沈斌说,“崔总任人不唯亲。他平常观察人比较仔细,阅历比较丰富,看人比较准。”
知人善任 有作为就赢得尊重
崔根良最看重的是人才,按他的说法就是:我们把人家请到企业来工作,无论是什么岗位,我们都有责任发挥他的长处,为他提供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
“小企业谋事,大企业谋人”;“人品先于产品,竞合优于竞争,发展高于发财,地位源于作为”。崔根良的人才观已经成为亨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是一所成功的学校。”崔根良时常这样要求各公司的高管:企业家要有思想,企业要有文化,员工要有素养。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亨通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并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在亨通,员工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赢得尊重。集团每年都要大张旗鼓地评比和表彰“优秀公司”、“突出贡献奖”和“管理创新奖”、“十大杰出员工”、“十大杰出营销员”、“优秀经理”,极大地激发了亨通人的工作热情。
崔根良的人才观指导着亨通的实践: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用人所长就是人才;亨通事业的舞台有多大,要看人才的能耐有多大,看公司为人才提供的空间有多大;每一个管理者都应是合格的人力资源经理;领导要时刻留意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领导三顾茅庐去请。
科技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崔根良强调“四个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文化留人,其中文化是核心,事业是关键,感情是依托,待遇是基础。这“四个留人”相互依存,文化的认同是留住人才的核心部分。
多年来,亨通积极走产学研联合之路,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著名学府在光通信领域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先后创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光电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近年来,依托五大研发平台,亨通集团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先后承担国家火炬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30多个项目。
崔根良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学不会、带不走的东西。事实上,亨通的人才队伍是打造亨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
崔根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新木桶理论”:亨通人才成功箍起了科技木桶,大大提高了木桶的可持续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