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干部是决定因素。一个好的村领导班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深入的保障,而农村党组织的“一把手”,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领导集体的风格和精神面貌。眼下,吴江农村党组织的“一把手”,有不少都是“双带型老板村官”:他们既有自己的企业,同时也在管理着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怎样协调自己的双重身份?怎样发挥作用?有苦恼吗?本期沙龙,我们关注。
老板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巨大
华金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新闻沙龙确定的这个主题很好。报社起了个名字叫老板村官,我们叫双带型干部。
吴江双带型干部的培养比较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部书记是关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视频会议上传出消息,优秀的村书记、村主任,将来可以通过招考,转为公务员。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的执行者,是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如何造就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现实环境的村干部队伍,是摆在组织工作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吴江并村的力度比较大,通过2001年和2003年的两次大规模的撤并调整,现在吴江还有250个行政村和11个农村社区。因此,我们紧紧围绕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加快村干部的培养。通过双带、双培,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能人治村”的格局。2002年,市委下发文件,在全市开展“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活动,各镇都加大了双向培养活动。一方面,把一些村干部培养成经济能人;另一方面,将致富能手培养入党。双带双培中,109名经营能人担任村书记、村主任,317名村干部通过独资、参股、合伙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参与经营。目前,农村拥有41%的双带型定工干部。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双带型村干部发挥的作用巨大。具体体现在:一是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老板村官经常带头捐款,有的老板村官还创立了扶贫基金,为广大党员树立了榜样,实现了“先富带后富”。二是通过双带,吸纳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使农民就业,增加收入。三是通过自己学到的技术经验,通过“传、帮、带”,进行资金、技术的双扶持,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现在的村书记,我觉得要处理好两大关系。首先,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在处理突发性事件上要有敏锐性。其次,在自己富的同时,要带领群众致富,要带动、引导大批农户进入市场经济。
村民看干部,看你成功了,村民们也跟着做
顾荣明(平望镇顾扇村党总支书记): 1993年开始我当支部书记。一开始就搞特种养殖,如养殖鳜鱼和加州鲈鱼。当时大家养“四大家鱼”比较多,后来大家都知道平望顾扇村的书记能养鳜鱼,都跟着养。
对我们村里资金有困难的一些养殖户,我就把鱼苗赊给他们,等他们卖了鱼再还给我,有时还要给他们办贷款。现在,养殖鳜鱼和加州鲈鱼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又开始饲养太湖白鱼,就是“翘嘴红白”。养白鱼与养其他鱼种水质要求差不多,也成功了。但这里还是有风险的,因为村民们是看着村干部做的,看你成功了,村民们也跟着做。
2004年,整个情况是增产不增收,原因很多。一是没经过市场调查,大家一哄而上,供大于求;二是利润被中间商控制。2005年1月,顾扇村成立了渔业合作社,包括81户养殖户。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种苗、技术,并统一销售。今年,在市供销社的牵线搭桥下,平望、横扇、芦墟三个地方的养殖户联合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包括了310户养殖户。合作社肯定是一个趋势,有利于提高社员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他们的利益。去年,村里的人均收入是8800元。
搞好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助农增收,二是要为村民带来方便。今年在市供销社的支持下,投入70多万元建造了为农服务社,设施比较齐全,为村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我自己还有个纺织厂,40台喷水织机,有10多个人干活,每人的年收入大概是2万多元。这个厂叫别人管理,自己大部分时间放在养殖上。
三里桥村90%的村民都有自己的产业
陈昌玉(吴江经济开发区三里桥村党总支书记):借着吴江经济开发区的辐射优势,三里桥村由一个农业村,现在转变为工业和商业相对比较发达的村。
目前,三里桥村90%的村民都有自己的产业,一部分人出去打工,一部分人自己开店,还有一部分人在村里上班。三里桥村当年兴建了近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在招商引资中规定,进驻的企业要优先解决本村劳动力。现在村里的10多个企业,年产值达10多亿元。永盛混凝土公司,一年产值4个亿,解决了村里60多个劳动力。现在,我们又规划了运东商贸城,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一期工程2万多平方米。去年,村级经济收入500多万元。村级经济的壮大,也为我们办实事奠定了基础,比如本来由市镇村三级承担的保险,涉及到村民承担的部分,全部由村里来承担。
我们村里新吴江人有5万人左右,村里派出的管理人员有18人,压力很大。每年,我们放在卫生上的投入是60万元,放在治安上的也要30万元。我们的这18个人负责登记外来人员资料,并输入电脑,而巡逻的任务由开发区派出所民警来完成。我们每两个人一组包干到户去查20户人家,进行拉网式抽查,随时掌握外来人员情况,治安也由以岗亭为主转向卡口式管理。最近的一段时间以来,基本没有发生盗窃行为,效果不错。
我自己有2家小厂,都是为电子企业做配套的,都委托他人管理,自己忙不过来。
我的厂由老婆和连襟管理
沈金泉(横扇镇叶家港村党总支书记):我们叶家港村有25个村民小组,718户,2807人,去年人均收入12530元。
我自己从事羊毛衫行业。1994年,当时老百姓一哄而上,大家都买横机。那时上海老板来收购,因此生意很好。1994年底收购人没有了,卖不掉了。我是1986年开始做这行的。1994年底,我到成都、重庆那边走了一圈,一个半月销售掉了村里的20万件羊毛衫。这些人就有启动资金了。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他也买一台横机,帮我做一些配套。横扇羊毛衫产业是家庭作坊式的,我们村里95%以上的人从事羊毛衫行业,夫妻俩有10台机器的话,一年大概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因此叶家港不可能有富余劳动力。我当村书记是2003年,现在我自己有100台进口的电脑横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今年,村里修建了一条10米宽、1400米长的主干道,并接入了区域供水。
现在我觉得最头疼的就是环境和治安。环境卫生上,7点钟地扫完了,7:30就脏了,没什么好的办法。我们村人口最多的时候达1万人,一年的保洁费要十七八万。在治安问题上,对小偷小摸也没什么办法。2003年搞了个治安亭,每年投四五万元,也没什么效果。离岗亭值班室大概二三十米的地方,水泵被偷了4次。
我的厂由我老婆和连襟管理,村里书记、主任现在由我一人兼着,很忙。因为这些年做下来,实际销售渠道有保证,所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村里去了。
村干部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陈伟荣(七都镇联强村党总支书记):我们联强村有736户农户,人口3016人。在发展模式上,基本上是学习和接受临近的横扇羊毛衫产业辐射。
我自己是1991年退伍的,1993年3月开始做村书记。自己也经营过羊毛衫,现在有一个喷织企业,做家纺系列,150台机器。村里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形势比较好,我分了一下类,大概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搞村办工业,个私经济发展要到1997、1998年以后。当时村里没什么个体户,我带头搞横机,也激发了村民们的致富愿望,发展个体工业。1999年的时候,80%的家庭在做羊毛衫,参与的人数估计达到95%以上。我们村是模仿了叶家港村的模式,但真正使我们“存活”下来的是市场。1998年我们这里有几十户人家到浙江去开门市部,在那里经营得很好,那么实际上这带动了村里的羊毛衫生产。现在村里人人做老板,劳动力都要到外地去找,最多时村里有8000多外地人。
到了2001年和2002年,通过几年的积累,一些村民就要考虑将作坊改成工厂,同时羊毛衫要跨到整个纺织产业里去。双带开始后,村里就开发了不少小企业,把整个羊毛衫行业完善了,规范了,村里还投了一部分资金,规划了一个小区。
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去年和今年,在双带中又推向了高潮。去年和今年整个村里大概投入有上亿元,培育了10多个企业,电动横机也都转换到了提花横机,市场也更加扩大。现在村民的发展意识都很强,村里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小富即安的心理都没有了,现在大家比的是发展。
我觉得,羊毛衫这个行业使我们村达到了共同富裕的目的,同时,市场是第一车间,我们村干部就是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村干部对部分农户在销售和贷款上给予扶持
庞全根(同里镇北联村党总支书记):我们北联村共有36个村民小组,村民3000多人,原来这里交通很不方便。
我1992年到村里当书记,我们村主要就是从事蔺草行业。当时有4台织机,1998年的时候村里净收入有110万元。屯村虽然开发得比较晚,到后来我们企业也面临着转制。2000年我们搞了七八台机器,分成3家,后来慢慢步入正轨。现在村里有505台机器,从事这个行业的村民有1500人,我们村60%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蔺草行业。我们在销售上主要是外销,出口日本的比较多。
我们村干部对部分农户在销售、贷款上给予扶持,有些贷款多由村干部个人担保。蔺草行业也有一个特点,就是生产的原材料一定要一下子全部买好,不可能像做其他行业那样,生产一点买一点。2003年过后,全村从事这个行业的,应该说99.9%的人都赚钱了。今年,全村蔺草行业的销售额应该有2500万元左右。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我们村里的厂房也全都出租出去了,一年下来也有个三四十万元的租金收入。去年,村里的人均收入是7500元。
我自己的厂自己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
吴永林(盛泽镇庄平村党总支书记):我们村是原南麻镇的,由4个村合并,共有1148户,4500多人,下辖40个村民小组。
我们的主要特色就是纺织,从1993年开始就搞了。我是1995年当村书记的,也是当时村办厂的厂长。2000年,设备拍卖后,这个厂才停掉。在1994年的时候,我们村里大概有2000多台家庭织机。到了2000年,开始上喷水织机,90%的农户家里都有。我在2001年的时候首先买了18台喷水织机,村民们一开始是观望,看着我弄。现在村里有1800台喷水织机,散布在各个家庭,少的五六台,多的100多台。为此我们规划了一个150亩的工业小区,大概3到5亩一块,村里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全部算上有100多家。在贷款、销售上,村里基本能够全部解决。
我自己的厂是我老婆在管理,自己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做。如果自己做的话,企业可能会发展得快一些。现在村里的事还是挺多的。另外,村干部的身份,对于一些事情来说,也容易取得沟通。
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要使老百姓致富。我们现在规划了3个村民集中居住点,村民家里有钱了他才可能搬进去。
主持人:应该说,在吴江出现了“老板村官”这样一个基层干部群体,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带来的现象。这实际上也贯彻了“先富带后富”的思想,在市委的关心下,双带、双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吴江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村干部作出了很多贡献,体现了这些村官们的价值。通过双带,党的基层组织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肯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是到了今天,对于“发展”的内涵,要重新进行界定,要赋予其科学、和谐的内涵。正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华金龙所指出的那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干部“处事要公道,要取信于民,要善做群众工作,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带领、引导广大群众一起发展、致富”。只有这样,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也能充分发挥出老板村官们的价值,推动新农村走向真正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