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产业报国 惊险一跃打破国际垄断——崔根良带领亨通团队自主研发光棒
来源: 《吴江日报》2011年5月19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05-19 11:19
  “亨通作为中国通信传输行业的龙头,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代表了中国民族产业的水平,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勇气接受挑战,向全世界展示亨通形象,展示中国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崔根良
  4年时间投入6亿元的研发资金,亨通终于让光棒刻上了中国印记。
  在亨通20年的发展中,崔根良认为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在全国率先进入光缆领域、收购外商独资企业、自主研发光棒。而自主研发光棒的意义,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企业发展,更关乎提高中国光电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光缆产业不能永远受制于人!”
  时间定格在2005年,这一年亨通集团的光缆生产规模已经达到全国第三,集团的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位置。下一步如何发展?
  光棒的全称是光纤预制棒,是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长期以来这项核心技术一直被美国、日本等国牢牢掌控,国内光棒90%以上依赖进口,国外光棒巨头对光纤预制棒技术实行严格控制和封锁,形成了绝对的垄断。而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70%的利润在光棒上,20%在光纤上,10%在光缆上,中国企业如果不能自主生产光棒,永远只能处于被动位置。
  2007年,光纤、光缆形势大好,在这样好的行情下,崔根良没有陶醉,更没有停下来歇一歇的意思,他的目光已经放在开发研制光棒上。
  按照原来的预想,崔根良打算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共同研制生产光棒,以规避研发风险,可谈判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只能看别人脸色!崔根良更加坚定了上马光棒项目的决心:“如果不上光棒项目,企业原材料永远靠国外供应,上游给别人控制住了,就永远没有主动权。”
  “中国光缆产业不能永远受制于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也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崔根良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似乎云淡风轻,但当时,这个项目曾引起了多少争议。
  “调研越深入,感到风险越大”
  当初,要不要上光棒项目,周围一片反对声!从亨通战略委员会的专家,到企业管理层,都不看好光棒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国内同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没有一家企业肯冒险,中国行业永远只能看外国人脸色。”在艰难抉择之后,亨通掌舵人崔根良最后拍板:上!
  亨通战略委员会的院士、权威专家都持反对态度。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安敏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谁也没有把握,因为无论是原有国家部委推动的一些项目,还是民间资金投入的项目,都没有成功的。所以大家觉得这个项目确实风险太大。”
  高安敏是国际电信联盟中国专家组成员,他后来主持了亨通的光棒项目。他说:“如果你自己不强,没有人愿意在平等的条件下来谈合作的。所以崔总非常坚定,我们要健全自己民族的预制棒、光纤、光缆的产业链。我们必须要做,必须要做又没有外部的支持技术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只能靠自己。”
  高安敏告诉记者:“应该说,我在牵头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想的是怎么把它做出来,但是对崔总来讲,远远比我考虑的问题多得多,比如财务的风险等,我认为这体现了他对事业的追求,体现了他的判断力和自信。”
  “实际上,我们预演工作做得越多,调研工作做得越多,得到的结论是做这个项目的风险越大,但最后崔总拍板还是要上。”高安敏说,“从产业链的安全和站在整个民族产业的高度,崔总能够非常清晰地作出判断,这是对国家产业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和事业心的体现,当然这也建立在我们有大量的技术准备的基础上,所以他在判断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相信他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
  亨通光棒实现产业化
  对每一位研发人员来说,他们感受更多的不是压力,而是鼓励。
  亨通光电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肖华表示:“大家当时心里是没什么底的,我们跟国外的一些公司相比,好像是小学生和大学生比较,而且这个技术是个很系统的技术,涉及的领域比较多。”肖华说,尽管任务艰巨,但他们的工作氛围并不十分紧张。“有一次崔总讲,从事开发嘛总归有失败,他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研发环境。崔总鼓励我们,不能以短时的成功或短时的失败来评价一件事情的成败,所以当时我也很受鼓舞。”
  在崔根良自己看来,这绝不是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我认为创新肯定是要有风险的,我决策上光棒项目,不是我不怕风险,盲目地去上,我自己也对此有个风险评估。我既然去做这件事,就要策划好怎么做好这件事,怎么组织好,这个非常重要。”
  2011的春天,当记者采访崔根良的时候,亨通早已成功自主研发光棒,并已经形成批量生产规模。目前,亨通光棒一期的产能已经全部投产到位,二期正在逐步投产。
  业界评价:此举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举扭转了国内光棒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迅速提升了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