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首页 > 本区动态 > 正文
《党的生活》对话亨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崔根良
来源: 《党的生活》2011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1-05-17 13:26
  《党的生活》:亨通集团一直非常重视党建工作,您本人还兼任企业党委书记,这次又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先进典型。请问您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如此重视党建工作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崔根良:企业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的发展,如何管理教育干部、员工,如何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要依靠什么?我们过去是乡镇企业,改制后变成民营企业,但不能让员工认为企业就是我崔根良的,就是那几个股东的。企业最终还是社会的,也是国家的。如何让员工认识到公司好大家才会好,这就需要一个源头、一个核心,而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很多人会有一种认识,认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才抓党建,民营企业抓不抓无所谓。其实,这种对于企业性质的划分,我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我们亨通,现在拥有全资和控股公司共21家,其中有两家上市公司,是公众企业;与国有企业合资的企业,有我们控股的,也有国企控股的;还有两家福利企业,按现在的政策,福利企业又必须是集体企业。所以我也搞不清我们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我认为企业就是企业,按公司法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没有什么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之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也是一个“小社会”,必须跟整个社会对接,引入党的管理模式,也是必然的。   
  我们非常重视发展党员,党员在员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们把党员队伍带好了,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旗帜,通过党员带员工,逐渐在公司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我大会小会都讲,党员应该怎样做,党员做得好的地方讲,不好的地方也要讲,“你还是党员呢,怎么做得还不如普通员工?”有了这样的氛围,就有了约束。大部分人的行为开始要靠约束,慢慢习以为常,习惯就成自然了。      
  《党的生活》:有人认为非公企业搞党建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搭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是一种政治营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崔根良:企业必须要跟政府保持紧密的关系,需要沟通的桥梁,党建就是一种沟通渠道。但企业是最讲实际的,不需要纯粹形式的东西,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追求实效,要对发展有益。我们在企业开展党的活动,也是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企业,可能最初搞党建工作,是为达到与政府对接的目的,做一些形式的东西。但他们在做形式的时候,慢慢感受到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好处,最后会自发地把党建做实。
  在这里,我告诉你们我们的做法。最早我们还是乡镇企业的时候,企业成立党总支,我是总支书记,后来还兼任乡党委副书记。但那个时候,企业的党建工作完全是应付性的,我不允许占用工作时间搞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内容的活动,我说做企业最根本就是要抓好生产,抓好经营。而现在我的观念不一样了,认识到党建工作确实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苏州市要求企业成立纪委,我们积极响应。我认为在企业原有的监督管理基础又加上了党纪的约束,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党的生活》:许多人认为在企业工作就是冲着一个“钱”,物质是第一位的,什么荣誉并不重要,不少企业也是只注重物质激励,忽视员工的精神、情感需求,员工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尊重。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在微博上征集问题,也有网友想问您,你们是如何关爱生产一线“打工者”的?
  崔根良:只靠物质激励是不行的。任何物质激励都做不到公平,只能够激励一小部分人,因此只能是越激励越不公平,越激励氛围越差,形成了拜金主义,“要我加班,两个小时给我多少钱?”因此,我们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创建一个真正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比单纯依靠薪酬、福利待遇更能留人。   
  对于一线的工人,不能单纯地看成是“打工”的。所有人进公司工作,都是平等的,都是员工,只是分工不同,谁也离不开谁。企业四个团队一定要建设好,即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经营团队、员工团队,缺哪一个都不行,哪一方面没做好,成为短腿,就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怎么能做出高品质的产品?生产效率又哪里来?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一线员工,也是公司的一部分,我们没有“民工”说法,他们与大学生一样,进来都是员工,从基层做起,做好了,慢慢晋升为基层领导、中层领导。所有员工,享受同等待遇,除了报酬之外,还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党的生活》:您作为江苏省慈善总会的副会长,捐赠很多,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一些高调慈善行为?现在很多人批评房地产公司,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崔根良:做慈善,各个企业、各个人处理方法不一样。对于高调慈善的人,不能说不好,不能简单否认,毕竟人家用实际行动付出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高调慈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来说,都是需要的。但有些慈善行为变性了,不能提倡。比如,花两百万、五百万到高校买个校董,名为支持教育事业,其实可能是为了解决几个上学的指标。这种不是出于爱心的目的,不是真正的慈善。有句话叫做“真善不为人知”,我最佩服的是,那些默默做慈善不留名的人,是真正献爱心、做慈善。   
  房地产公司也是一个法人单位,在搞房地产时,也要追求盈利。用盈利的部分做慈善,那是他个人的事情,不能说房地产公司不做慈善就不道德。我认为把企业做好,就是承担了社会责任,因为企业也是社会财富,把企业搞垮了才是真正不负责任,是对社会造成最大的损失。企业的最大责任,就是经营好企业自身,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多贡献税收、多创造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   
  《党的生活》: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企业负责人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您身上有着浓厚的党建情结,但随着时间推移,也许下一代的企业负责人对党的感情没有你们这代人深厚,您觉得这种重视党建的氛围如何传承下去?   
  崔根良:任何事情都有个时代背景,不同时期做不同的事情。现在的做法,我们认为对企业很有利,从企业的管理角度,从提高员工思想水平方面,我们就要做。将来的下一代,也许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与重点有所调整,但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企业,不会没有精神与价值。企业倡导的价值观与精神必须要与大环境相适应。在中国做企业,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党的领导,下一代如果认识到党建对企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仍然会重视党建工作。 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永远不会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