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曾想到,1993年以1万元资金、3名工人起家的秋田公司会在短短十余年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齿轮生产企业,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4亿元。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谈到这些时,秋田公司董事长付中秋,一个党外人士,由衷地说:“是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推动秋田走向了世界。”
一个党外人士,非公企业主,何以对企业党建热情支持?让我们走进秋田,在秋田党建的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付中秋不是党员,但他坚定地相信党组织、支持党建工作
付中秋曾在一家国有军工企业工作过,他本人虽不是党员,但对共产党员积极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印象深刻。“在公司创业起步的时候,我发现员工中技术过硬、工作扎实的都是党员,就萌生了建立党组织的念头。”
秋田公司党委书记李登平是第一位走进秋田的共产党员,他说:“1995年刚到公司时,付中秋告诉我‘其他关系都可以不要,但党组织关系一定要带来’,我理解付中秋是希望在秋田公司里,党组织和党员也能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在付中秋的支持下,1998年,秋田公司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但在当时,为私企打工是受剥削的“雇佣”思想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秋田公司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许多党员更是把组织关系揣在口袋里,像地下党员一样不愿亮出身份。
为解除“紧箍咒”,付中秋提出了“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党建”的观点,他还说企业必须盈利。企业盈利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时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就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与党和政府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一致。所以,党组织和党员在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样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同样是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付中秋以实际行动不断支持着党建工作,政治和生产上的大事让党员先知道,招工、录用管理人员也做到党员优先,增设党员活动室,加大党员表彰力度……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公司逐步形成一种氛围:成为一名党员是件很光荣的事、是件值得追求的事。
党员在员工中是相对少数,但在中层负责人中却是绝对多数
在秋田公司,4500多名员工中党员只有106名,可这些党员全是企业骨干,其中,四个分厂中有三个分厂厂长是党员,40名中层干部中有31名是党员,公司班子6个人中有3名党员分别负责销售、设备和生产方面的重要工作。
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秋田得到了充分发挥。
近年来,公司党组织坚持用党建工作去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个管理和技术上的困难,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岗位竞赛、我为企业献一策、党员帮扶、党员义务劳动、党员攻关等活动,不仅彻底消除了企业内行政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还使企业与党组织形成了紧密关系。
摩托车齿轮端面弧形槽原来是用普通铣床加工,用分度头控制等份,由于产量大又是人工操作,往往容易出现失误,造成产品报废。2004年,设备厂长邱川海等4名党员组成技改小组,通过上千次的不懈试验,终于将废旧磨床改造成了自动专用铣床,其加工质量达到100%,一举为企业节约设备费108万元。
从2001年起,秋田公司党组织就开始推行党员戴牌上岗,党员戴红牌,非党员戴白牌,是不是党员一看就知。戴牌上岗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能戴红牌上岗已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追求。一分厂入党积极分子曹伟说:“在我们公司,群众是很羡慕和尊重党员的,如果有一天能戴上红牌,我也会觉得很荣耀,会觉得这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目前,秋田公司有曹伟这样想法的优秀员工越来越多,近两年已有70多人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每到关键时刻,党组织总能调动一切力量促进企业发展。”也是非党员的公司总经理邹代友说,针对企业市场做大、急需管理人才,公司党委及时推行了“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把党员中的优秀分子推荐给公司”的人才战略,为公司输送了大批中层干部。
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2006年10月,秋田公司在三分厂推行批次管理、精益生产活动,改各自为战的计件方式为组成一条生产线、整体作业的计时方式。不上这个台阶,产品质量提不高,也无法打开欧洲市场。但一些工人害怕变革会伤害到个人利益,抵触情绪很大,活动一时无法开展。
“干得好好的,为啥要改变?”“做计件一天可挣100元,做计时收入肯定大大减少,谁来弥补损失?”三分厂厂长、第三支部书记杨明远回忆说:“公司决定上精益生产线时,职工牢骚满腹、骂声一片,更令我难以想象的是,部分管理人员也对此充满了质疑。”关键时刻,第三支部果断地以组织的名义要求共产党员带头上,结果党员们整齐地站了出来,带动普通员工促成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的建立。
令三分厂广大职工颇感振奋的是,精益生产线上马第二个月便发挥出效果,和原生产线相比,产能提高23%、成本下降26%、职工月收入增加了15%。这件事后,付中秋感慨地说:“现在,企业关键岗位都由党员挑重担,关键技术都靠党员来攻关,关键时刻都是党员挺身而出,公司要持续健康发展还真离不开党组织了。”
正是有着这样的认识,公司行政对党建的支持也实实在在:公司设立了拿年薪的专职副书记;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场所;每年保证10万元以上党员活动经费,超支还可另行拨付;对组织党员进行传统教育给予大力支持等等。
“有了这些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顺利,在企业的威信高、凝聚力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地位日益巩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大大增强。”公司党委专职副书记贺永林说。
双赢的成效还使企业行政领导和党组织都有进一步加大合作、把党建工作推向深入的积极性。付中秋曾主动向公司党委提出,“现在公司发展快,党组织工作也忙,除了专职副书记外,是不是需要再配一个专职助手?”“企业是不是可以多发展些党员?”他还郑重表示,为保证企业党建正常开展,公司应大力支持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相关评论:
以沟通促认同
今天本报刊登了重庆秋田公司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所做的探索与实践的报道,该公司董事长付中秋认为“是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推动秋田走向了世界。” 付中秋不是党员,作为企业主,却能认识到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当难能可贵;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也在料想之中。
现实中,更多的时候,企业主对党组织的认同感,需要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去争取。这除了要求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以作为求地位,以地位求发展”之外,开展多渠道的有效沟通,必不可少。
今年3月,到珠海醋酸纤维有限公司采访。这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但企业党的工作不仅赢得了外方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有效形成了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些都缘于公司党委探索建立的“四沟通”党建工作新机制。公司党委书记、也是轮值总经理的王军在座谈会上介绍说,党委及时地、理直气壮地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及效果、党员的表率作用等党建工作的四个方面内容,与外方进行形式多样、全面细致的沟通。比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与外商沟通时,就解释为“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相一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释为“提高员工满意度,再说大一点,要努力做到员工满意、用户满意、股东满意、社区满意。”不仅如此,他们还把优秀党员的事迹向外方通报,让外方了解党员在公司发展中的先进事迹,认识到党员队伍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有效的沟通带来切实的认同。通过卓有成效的沟通,珠纤公司党委使外方对公司党建工作从“不参与、不关心”转变到“不参与但逐步关心”,公司党建工作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真正“为企业所需要,为外方所支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进而促进了公司中美合作关系、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主动的沟通,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以沟通促认同,关系和谐了,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企业党的工作就主动了。珠纤公司“四沟通”新机制循这个路径进行的创新,应该给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