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红色足迹奋斗再奋斗
来源:
《新华日报》2011年5月12日02版
发布时间:2011-05-12 08:59
5月7日—11日,由人民日报记者和高校学生联合组成的“追寻”小分队,在我省宁、淮、徐三市寻访在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地,重温建党90年的光辉历程。
历史,从教科书来到眼前
从南京的梅园新村,到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讲解,让教科书中的历史站到了追寻者的眼前,“我们握到了历史的手,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热度。”5月11日下午,坐在返程的火车上,南开大学的李欣然还在一遍遍回想江苏之行中的画面。
初夏的南京,长江路上梧桐遮日,“总统府”格外宁静。“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是原来的样子,日历定格在1949年4月23日,时钟还是总统府被攻破的时刻。”李欣然说,站在这个新旧时代的更迭点上,大家思绪万千,脑海中轰轰地驶过曾经的血雨腥风、峥嵘岁月。
淮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大刀、破碎的指南针、陈毅住过的茅草屋,这一切,让北京大学的赵雅娇看了还想再看。她说,“以前看到的有关新四军的史料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有关他们战斗的情景,今天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则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70年前新四军办卷烟厂、发货币、办大学、印课本、演话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起活跃。南开大学的奎潮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里依然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这就是历史,在无数细节和场景中,80后、90后学子沉浸在先辈先烈的精神遗泽中。“追寻,旅程结束,脚步不停”;“了解曾经,面向未来。”“追寻者”们留下这样的感悟。
理想,从未远去再次燃起
“有些东西,可以比时光还强大,可以比岁月还坚定,比如信念,比如理想。”“我要做像周总理一样的人”……很久没谈论过的伟大理想,很久不曾有过的澎湃激情,在追寻之旅中一次次出现。
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当年栽下的翠柏挺拔、果树浓绿。“梅园新村的高高围墙是为防止特务监视而加高的,想想当年墙外陷阱密布,而墙内却又多么淡定和从容!总理的淡定,源于他内心崇高的信仰,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在淮安周恩来故居里,南开大学的奎潮拍了很多照片。他说:“周恩来14岁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而这样的追求,对于现代大学生弥足珍贵。”
周总理坚持“七个一致”,即信仰和奋斗一致、岗位和责任一致、勤政和廉政一致、做人和做事一致、正人和正己一致、任劳和任怨一致、独处和公开一致,让学子们深有感触。南开大学的刘维爽说,今天,社会环境已经和周恩来青年时完全不同了,但是,理想信念仍然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不是空洞的表述,需要坚定地穷尽一生去实践。
红色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历史终会将承载历史的人带走,后人如何将接力棒传下去?谁又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一路追寻,一路思考。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展示了60多年前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史实。“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学子们对陈毅当年的感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志,打不死我,就打不死你!”纪念馆内当年胶东半岛一位工人的这句话,让北京大学蒋少翔久久不能平静。
“太震撼了!”蒋少翔说,“‘党’原本很抽象,现在我们明白了,‘党’是战场上冲在最前面,是挑担时把重荷往自己身上移,是和百姓鱼水交融,是最深沉的情感。”从世俗、物质的时代走来,这场“追寻”就是一场洗礼,让学子们开始思考和反省。
历史,从教科书来到眼前
从南京的梅园新村,到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讲解,让教科书中的历史站到了追寻者的眼前,“我们握到了历史的手,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热度。”5月11日下午,坐在返程的火车上,南开大学的李欣然还在一遍遍回想江苏之行中的画面。
初夏的南京,长江路上梧桐遮日,“总统府”格外宁静。“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是原来的样子,日历定格在1949年4月23日,时钟还是总统府被攻破的时刻。”李欣然说,站在这个新旧时代的更迭点上,大家思绪万千,脑海中轰轰地驶过曾经的血雨腥风、峥嵘岁月。
淮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大刀、破碎的指南针、陈毅住过的茅草屋,这一切,让北京大学的赵雅娇看了还想再看。她说,“以前看到的有关新四军的史料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有关他们战斗的情景,今天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则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70年前新四军办卷烟厂、发货币、办大学、印课本、演话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起活跃。南开大学的奎潮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里依然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这就是历史,在无数细节和场景中,80后、90后学子沉浸在先辈先烈的精神遗泽中。“追寻,旅程结束,脚步不停”;“了解曾经,面向未来。”“追寻者”们留下这样的感悟。
理想,从未远去再次燃起
“有些东西,可以比时光还强大,可以比岁月还坚定,比如信念,比如理想。”“我要做像周总理一样的人”……很久没谈论过的伟大理想,很久不曾有过的澎湃激情,在追寻之旅中一次次出现。
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当年栽下的翠柏挺拔、果树浓绿。“梅园新村的高高围墙是为防止特务监视而加高的,想想当年墙外陷阱密布,而墙内却又多么淡定和从容!总理的淡定,源于他内心崇高的信仰,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在淮安周恩来故居里,南开大学的奎潮拍了很多照片。他说:“周恩来14岁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而这样的追求,对于现代大学生弥足珍贵。”
周总理坚持“七个一致”,即信仰和奋斗一致、岗位和责任一致、勤政和廉政一致、做人和做事一致、正人和正己一致、任劳和任怨一致、独处和公开一致,让学子们深有感触。南开大学的刘维爽说,今天,社会环境已经和周恩来青年时完全不同了,但是,理想信念仍然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不是空洞的表述,需要坚定地穷尽一生去实践。
红色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历史终会将承载历史的人带走,后人如何将接力棒传下去?谁又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一路追寻,一路思考。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展示了60多年前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史实。“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学子们对陈毅当年的感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志,打不死我,就打不死你!”纪念馆内当年胶东半岛一位工人的这句话,让北京大学蒋少翔久久不能平静。
“太震撼了!”蒋少翔说,“‘党’原本很抽象,现在我们明白了,‘党’是战场上冲在最前面,是挑担时把重荷往自己身上移,是和百姓鱼水交融,是最深沉的情感。”从世俗、物质的时代走来,这场“追寻”就是一场洗礼,让学子们开始思考和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