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 > 经验介绍 > 正文
双跨双考 创新机制 积极推进市机关中层岗位公开竞聘工作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0-06-24 16:04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选人用人创新机制,提高机关效能,服务科学发展,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双跨双考”方式,连续两次开展了市机关中层岗位公开竞聘工作,共47名同志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被聘任为机关正副科长(主任),其中,跨部门聘任5名,有效增强了机关队伍的生机活力,营造了一股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调研,突破瓶颈,探索建立选人用人创新机制。为更好的服务科学发展,去年以来,我们对市机关中层干部队伍进行了认真调研,中层干部作为一个部门的业务中坚,既是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落实者,又是组织管理者,其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部门工作的质量及效能。对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当前面临的宏观形势,我们认识到我市机关中层干部队伍存在着一些明显差距和不适应的地方:部分机关部门中层干部年龄偏大、老化趋势比较明显,甚至出现青黄不接,有明显断层的现象,队伍结构欠合理;有的中层干部平时疏于学习,业务素质等与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适应,缺乏应有的能力;有点中层干部长期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思想僵化,观念老化,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谈化,缺乏应有的活力;还有个别在一些重要管理岗位上的中层干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期望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基层单位对此有不同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市机关中层干部队伍的形象。
  客观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当前,根据《公务员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由于受编制身份的限制,全市大部分机关单位都存在人员编制与岗位设置不匹配的情况,客观上造成“混岗”和人员配置“贫富不均”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单位领导求平稳讲究论资排辈,年轻干部难以脱颖而出;有些单位领导对自已手下的中层比较“顺手”不愿意调整或交流;一些各方面表现都较为优秀的年轻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由于编制身份或其他原因,长期得不到任职,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市组织人事部门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力求在“上情”与“下情”之间找到结合点,在法规制度和实际操作之间找到一致性。去年以来,省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和《江苏省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我市积极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并且把上级的文件精神和破解我市中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去年,我市9个机关部门的11个中层正职岗位先行进行了跨身份公开竞聘工作试点,在机关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导向作用明显,也得到了各单位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今年,我市在去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吴江市市级机关中层岗位公开竞聘暂行办法》,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完善了公开竞聘工作,今年全市共有21个机关部门的36个中层岗位开展了公开竞聘,其中5个中层岗位首次尝试跨部门公开竞聘。
  (二)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有序地做好中层岗位公开竞聘工作。开展公开竞聘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依法依章办事原则,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规范操作,高效有序地做好各项工作。重点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明确公开竞聘的职位要求。根据前期全市机关部门职位上报情况,制定下发《竞聘简章》,明确公开竞聘机关中层岗位分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部门内的公开竞聘,即竞聘岗位面向本机关及其下属事业单位(除机关行政附属岗位、学校、医院)中在编在职人员。另一种形式是在全市市级机关范围内的跨部门的公开竞聘,即竞聘岗位面向全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除机关行政附属岗位、学校、医院)中的在编在职人员。
  2、切实做好宣传发动报名工作。要求各单位落实领导负责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专人负责,抓好落实,及时向所在单位干部传达有关精神,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注意了解和掌握本部门中层干部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改革和竞争意识。积极动员和推荐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人员踊跃参与,积极主动报名,接受组织的挑选,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良好氛围。竞聘规定每人限报1个职位,每个职位的报名人数不得少于3名,少于3名的,取消该职位竞聘,允许报考该职位人员改报其他符合条件的职位。报名实行个人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组织推荐由各单位、部门先行排查,对符合条件者,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基础上推荐报名;个人报名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进行阻绕;单位在接受报名过程中,应及时公开竞聘职位的报名情况。
  3、精心组织,严格规范公开竞聘的程序。公开竞聘工作,分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市组织人事部门研究确定任用人选、单位内部公示、办理任职手续等程序进行。认真把握好各个程序之间的有机联系与衔接,抓住主要环节,规范运作,严格按程序办事。公开竞聘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成绩各占50%。对笔试成绩合格的,从高分到低分按1:3的比例进入面试。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在面试成绩合格的人员中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竞聘职位1:1的比例,确定参加考核人员名单,由市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分民主测评和考察两部分,考核如认定不合格,取消被考核人聘用资格,该竞聘职位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一次性递补。最后,根据考试、考核情况,由市组织人事部门研究确定任用人选,并在相关网站上公示7天。
  4、加强对竞聘上岗工作的后续管理。经公开竞聘被录用的正副科长(主任),原为公务员编制的,办理任职手续;原为事业编制的,办理聘用手续,人事关系保持不变,属跨部门竞聘的,其人事关系转入录用单位下属缺编事业单位。
  新录用的正副科长(主任),实行试用期一年,试用期间,按照聘用职务进行管理,并享受相应职位的待遇。事业编制人员,竞聘至机关中层职位的,参照执行公务员年度考核,工资仍按事业标准执行,在聘用期内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等参照同职位公务员待遇标准确定。经公开竞聘被录用的正副科长(主任),在聘期内,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照《镇局级单位干部任用工作规程》规定的工作程序,转聘至本机关其他中层岗位。
  二、主要成效
  (一)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机关中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机关中层岗位公开竞聘工作,就机关整体而言,有利于进一步合理配置干部资源,发挥干部队伍最大的整体效能。就干部个人而言,有利于中层干部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经受锻炼、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强应变和创新能力。较长时间以来,中层干部队伍受系统、部门和编制身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需不平衡和干部资源浪费的现象。公开竞聘有利于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充分整合机关干部的年龄、专业和能力资源,人尽其才,各取所需,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整体合力和效能。
  (二)有效地激发了机关干部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机关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尽管有利于某项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但知识和经验受到限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受到固有模式的影响,容易“坐井观天”,视野狭窄,创新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难以开创新局面,而且不可避免地受到老上级、老同事等既有工作圈子的困扰,不能放手大胆开展工作。开展公开竞聘为干部提供了多岗位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干部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熟悉多方面知识,增强能力素质,激发机关干部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较好地促进了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组织上发现人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选贤任能创造了条件。
  (三)有利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触角向更大范围延伸和发展。由于受到现有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的限制,县(市)一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的党政机关,公务员补充难、适用人才选拔难,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人才“三支队伍”因“身份”不同而无法流动。通过公开竞聘,彻底改变了过去机关中层干部“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状,拓宽了选人视野,充分遵循公开民主、竞争择优、注重实绩的原则,真正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竞争机制,才能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才能为建设一支落实科学发展、适应“两个率先”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本文系2009年度上报苏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