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也出生产力
来源:
《苏州日报》2011年3月8日
发布时间:2011-03-10 14:1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一支干事有本领、工作有激情、处事有原则的干部队伍。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对于干部成长和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干部队伍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培训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根据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最新出台的《2011-2015年苏州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主要任务,将成为未来五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
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幅度提高素质
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对干部队伍提出了不同要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要求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三区三城”建设的目标,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遵循干部成长和教育培训规律,要求按照“尊重人、服务人、提高人”的现代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由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增强执政意识、提升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为更好更快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县处级干部五年参加一次培训
干部教育培训要有效保障科学发展、有力促进干部成长,需要有效抓手。《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将全面实施“全员强化工程”、“改革创新工程”、“机构建设工程”和“机制优化工程”。“全员强化工程”明确了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和要求。《规划》提出,县处级干部每5年至少应参加一次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月以上班次的进修培训,每年至少完成28个学分。其他干部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至少完成24个学分。同时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我市将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岗位培训、专题培训和前瞻性培训。“改革创新工程”提出了以需求调研为基础,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市将建立以需求调研为基础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机制;积极开展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倡导异地培训、分段式培训、挂职锻炼,加大专题培训和自主选学的力度,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我市还将编写并出版一本具有苏州本地特色的案例教学教材,建立一批能够充分反映苏州发展成功经验的现场教学基地,把苏州建设实践的素材变为教材、建设实践的现场变为课堂、建设实践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变为互动者。“机构建设工程”提出了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开放办学体系,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深入推进市和市(县)区两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整合各区委党校(行政学校)力量,探索建立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城区分校,承担区级机关和城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任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具备干部教育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并进一步拓宽与境外著名大学和其它培训机构的合作渠道。
“机制优化工程”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培训质量和绩效评估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项目化管理制度。我市将完善和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组织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市与县级市、区分级管理的苏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同时健全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探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制度,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
干部培训经费将列入财政预算
教育培训也出生产力、战斗力、凝聚力。《规划》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作支撑。《规划》明确,各级政府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培训项目和新增培训项目所需的经费,要列入财政专项,确保项目完成的经费需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促进培训经费向优质培训资源流动,促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党校、行政学院(校)的投入,加快校院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一支干事有本领、工作有激情、处事有原则的干部队伍。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对于干部成长和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干部队伍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培训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根据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最新出台的《2011-2015年苏州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主要任务,将成为未来五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
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幅度提高素质
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对干部队伍提出了不同要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要求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三区三城”建设的目标,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遵循干部成长和教育培训规律,要求按照“尊重人、服务人、提高人”的现代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由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增强执政意识、提升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为更好更快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县处级干部五年参加一次培训
干部教育培训要有效保障科学发展、有力促进干部成长,需要有效抓手。《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将全面实施“全员强化工程”、“改革创新工程”、“机构建设工程”和“机制优化工程”。“全员强化工程”明确了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和要求。《规划》提出,县处级干部每5年至少应参加一次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月以上班次的进修培训,每年至少完成28个学分。其他干部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至少完成24个学分。同时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我市将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岗位培训、专题培训和前瞻性培训。“改革创新工程”提出了以需求调研为基础,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市将建立以需求调研为基础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机制;积极开展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倡导异地培训、分段式培训、挂职锻炼,加大专题培训和自主选学的力度,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我市还将编写并出版一本具有苏州本地特色的案例教学教材,建立一批能够充分反映苏州发展成功经验的现场教学基地,把苏州建设实践的素材变为教材、建设实践的现场变为课堂、建设实践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变为互动者。“机构建设工程”提出了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开放办学体系,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深入推进市和市(县)区两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整合各区委党校(行政学校)力量,探索建立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城区分校,承担区级机关和城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任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具备干部教育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并进一步拓宽与境外著名大学和其它培训机构的合作渠道。
“机制优化工程”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培训质量和绩效评估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项目化管理制度。我市将完善和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组织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市与县级市、区分级管理的苏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同时健全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探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制度,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
干部培训经费将列入财政预算
教育培训也出生产力、战斗力、凝聚力。《规划》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作支撑。《规划》明确,各级政府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培训项目和新增培训项目所需的经费,要列入财政专项,确保项目完成的经费需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促进培训经费向优质培训资源流动,促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党校、行政学院(校)的投入,加快校院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