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首页 > 基层情况 > 正文
7个大学生村官与一个“村内网”
来源: 《城市商报》       发布时间:2011-01-18 14:42
  提到农村,至今还有人用一句玩笑话来形容它的信息闭塞:“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殊不知如今的农村已经进入 “信息化时代”,甚至不输于大都市。 2009年9月,盛泽镇大学生村(社)干部建成了“绸都村内网”并挂网运行。在2010年6月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网联合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农村信息化方案征集活动大赛中,网站获得二等奖和中国农村信息化先锋称号,成为苏州地区唯一进入决赛并获奖的方案。网站以每位大学生村(社)干部为信息员,采取“一村(社)一站一信息员”的模式,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截至目前,网站已上传信息3336条,访问量达到50497人次,日平均访问量超1000人次,单条信息最高点击量达到8998次。
  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同行交流这是一个联谊网站的华丽转身
  建立“绸都村内网”的是一群年轻人——盛泽镇的大学生村官,周宏杰则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2007年毕业后,学计算机的周宏杰顺顺当当地找到了LG公司的研发工作,让一些同学很是羡慕,但这并没有让他感觉就此安定下来。 “在外企工作虽然环境好,工资也高,但缺少归属感。在这里(农村),我找到了自我实现的感觉。 ”周宏杰是盛泽镇本地人,2009年周宏杰辞职后来到盛泽镇里安社区,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其实刚开始建这个网,我们只是为了搭建一个全镇大学生村官联谊和交流的网络平台。我们盛泽大学生村官有本内部工作交流期刊,叫《青草滩》,我看到后就想能不能把这本期刊电子化,让大家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到。于是,我们几个人向领导汇报后就着手干了。 ”为了方便镇上同行之间的沟通,周宏杰和镇上其他熟悉计算机的村官花了3个月建立了“绸都村内网”,创办网站的资金还是几个村官集资的。
  网站起初只有论坛和电子杂志,可慢慢地周宏杰就发现网站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当初的预期,越来越多当地居民登录“绸都村内网”,向他们咨询问题。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网站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全镇居民呢? ”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村官的认可。 “绸都村内网”的转身就此开始了……现在,网站上不仅有了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图片展示、村官风采、江村论坛、田园空间等板块,连人口普查都可以在网上登记预约,方便了老百姓,还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玉树发生地震时,我们在村内网上发布了每人捐一块钱的倡议书,没想到村民的反应很热烈,甚至不少人还留言捐得太少了,建议举行一个街头募捐。 ”后来,在民政局的监督下,周宏杰和镇里“村官联合会”的同行们发起了街头募捐,筹集了13000多元善款。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募捐,它向我们证明,网络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
  村官的“村内”到村民的“村内”“绸都村内网”喜获全国大奖
  2009年6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大学生村官之家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农村信息化方案征集活动在北京举行了总决赛暨颁奖典礼,“绸都村内网”榜上有名。周宏杰和同事曹锋代表盛泽大学生村(社)干部联谊会受邀赴京参加了总决赛,并通过现场展示、评委提问、村官挑战、热点话题等四个激烈的比赛环节,最终“绸都村内网”方案过五关斩六将,赢得了4万元级别的大奖,同时荣获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先锋”称号。
  在参赛方案中,“绸都村内网”提出的理念是:乐(娱乐)、富(致富)、新(教育)、美(沟通),创立资讯信息平台、创业富民平台、沟通互动平台、远程教育平台、展示宣传平台、娱乐空间平台等六大平台以及一站 (手机门户网站)、二群 (“我的村内我的村”QQ群、飞信群)为一体的综合性资讯服务平台,服务对象从大学生村官到村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信息,更好地促进城乡信息一体化。提起当时的决赛现场,曹锋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想了个创意,从盛泽带了一枚蚕茧过去,为在场的评委和观众描绘了‘绸都村内网’的破茧成蝶之路,我觉得这个创意给我们大大地加了分。最终我们的网站以富有创意和实用性、可执行性强的优势,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在4万元级别获奖方案中总票数名列第一。 ”
  2010年12月,吴江对2010年度组织工作创新成果申报项目进行了复评,7个项目胜出,“盛泽镇的中国农村信息化先锋——绸都村内网”赫然在榜。下一步,盛泽镇将积极探索建立一支以大学生村(社)干部为主力军的多元化的农村信息化队伍,逐步把“绸都村内网”打造成一个综合性农村党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基层党建,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展现大学生村(社)干部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