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记事
背景:盛夏时节,长白山下,松花江畔,黑土地上满眼青翠。在村间屯口、田边道旁,看到乡亲们开心的笑脸,听到他们对基层党组织的评价:“村支部是咱的主心骨,村里家中、生产生活,有啥难事愁事,一找准好使。”
近几年来,吉林省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村村屯屯呈现出繁荣和谐的景象。
谋划发展——抓住关键促和谐
走进绿树环绕的松原市扶余县南江村,静静的,几乎看不到人影。“如今村上人人都在忙生产。不像过去,一聚一堆,不是瞎扯,就是喝酒闹事。”59岁的农民寇俊杰放下养牛的活计感慨道,村支部早把发展生产的道道谋划好了,大家正事都忙不过来,哪还有工夫瞎闹腾。
南江村紧靠松花江,发展水稻的条件得天独厚,但过去种的少,品种杂,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不高。多年来,村民对发展生产失去信心,心浮气躁。村支部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村民最关心的是发展生产,要想拢住乡亲们的心就必须抓住这个关键。症结找到了,支部班子精心谋划,确定了繁荣村屯经济的路子:做足良种水稻文章,发展养殖业。发展生产有了奔头,乡亲们谁也不想落在后面,精神头一下就提起来了。
去年,支书徐宁多方协调,调进了“丰优38”等优良稻种,使全村良种稻面积当年就增加了500多亩,不仅亩产增加100多公斤,每公斤良种稻还能比普通稻多卖两元多,全村至少增收120万元,而且还发展肉牛生猪养殖户近30户,人均产值达到9050元。徐宁深有感触地说:“不发展生产,要农村和谐肯定是不可能。”
吉林市永吉县芹菜沟村以前是有名的散乱穷村,村民说:咱也想过红红火火的日子,可这穷山沟还有啥盼头。针对这一情况,新支部班子认识到,必须为村上谋划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近几年,他们经过四处考察,对照琢磨,终于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开发上找到了突破口。现在村上已办起了9个石场和8个石粉厂,年产值超过700万元,而且带动了运输业和劳务经济。被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儿的芹菜沟终于有了欢声笑语。
如今,类似的村屯在吉林已遍地开花。
带领致富——夯实基础保和谐
苗胜村过去人称“苗穷”,而二组最穷,年轻后生找不到媳妇,人称“穷棒子屯”。这两年,村支部认识到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是实现村屯和谐的基础,开始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一屯一品的路子走,村屯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咱支部是干啥的,就是要为村民谋利益,动心思带领大家多赚钱,踏踏实实过好日子。”辽源市东丰县苗胜村支书崔丙库快人快语。
2005年,村支部为帮助二组发展养鸡,先后拿出20多万元资金,在荒山上建鸡舍、打井、通电、修路,每个养鸡户还补贴3000元。两年多来,乡亲们互帮互助,已建鸡舍26栋,到今年底就可实现每户一栋。去年全组人均收入已达到5300多元,仅养鸡一项就人均增收1800多元;今年人均收入预计要接近7000元,二组的后生们乐了,一下就开始“挑着找媳妇”了。人们走到一起总是互通信息、交流技术,唠的尽是长本领赚钱的嗑。
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保南村有一则顺口溜:“走出家门天地宽,边学技术边赚钱。”这说的是村民在支部的组织下打工致富的情形。保南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过去是当地有名的散乱穷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怎样才能让村民增收致富,村支部成员琢磨的结果是,必须“打邪扶正”,让大家“有事干,有钱赚,和气生财别扯淡。”有件事让支书张荣成看出了门道:有一次,县里到村上招了3个农民出国打工,仅半年每人就纯挣了8000多元。他立即组织支部研究决定,要大搞劳务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没有支部帮助,咱没个富裕消停日子。”村民韩锋感激地说,以前因为穷,两口子经常争吵干仗。去年,他老婆有个去日本打工3年的机会,需要6万元的费用和抵押金,他家兜底只有2万元,是支书想法子帮他筹措了4万元救了急。现在,还不到一年已到手近6万元,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当好主心骨——心齐气顺创和谐
“百姓事无小事,每件事对他们都可能是一道坎儿,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支部就是要当好主心骨,妥善解决每件事,不能让大家的心里有疙瘩。”南江村支书徐宁的话代表了各个村支部同志的共同认识。
两年前,扶余县南江村村民最头疼的就是村屯间的路,“晴天坑坑洼洼漫天扬尘,阴雨天浆浆水水一地泥淖。”到了雨季,不仅迈不开步,好端端的蔬菜都烂在地里,急得村民“直想撞墙”。村支部意识到,这条路关系到村民的直接利益,不修好“说啥都白扯”。2005年,村支部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420多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到去年夏天,9.3公里多的水泥路已全部通车,全村人无不欢天喜地。
“要不是支部帮忙,我一辈子别想有新房住。”吉林市永吉县芹菜沟村村民郭义庭指着新砖瓦房眼泪汪汪。他眼睛残疾,根本无力盖房子,和妻子住在一间破草房里,整天吵吵嚷嚷。去年,村支部成员通过捐款筹措4500多元,终于圆了老郭的住房梦,一家人从此风平浪静。
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从2003年开始,吉林深入开展了农村党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新建、购置、修缮村部4900多个,村党组织有了活动场所;有近5000名村干部通过全国成人考试参加了高等院校学习;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50多万人次。这些都使农村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成了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坚强的堡垒。
相关评论
支部要抓住农村和谐的关键
“不发展生产,农村要和谐,肯定不可能。”
吉林省扶余县南江村支书徐宁的话虽然朴实,却自有其深刻之处。作为农民的一员,作为整天和乡亲们生产生活在一起的村支书,他了解农民的渴盼,懂得农民的心思,知道建设和谐村屯的关键在哪儿。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全心全意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满腔热忱为农民排忧解难。正是从这样的出发点考虑,吉林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践证明,他们“水浇到了根上,钢用到了刃上”。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关键。应该说,这些年来,农村的生产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传统耕作方式、小农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仍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村屯还比较落后。这无疑会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农村党支部抓住这个关键,全心全意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改变贫穷散乱村屯的面貌,就能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
目前,尽管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要靠单一的农业生产,增收致富显然很难,农村党支部需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素质。与此同时,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当乡亲们遇到难事、愁事、当紧事的时候,村支部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应该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送去安慰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否则,和谐就只能是空洞的口号、飘忽的幻想。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抓住促进农村和谐的关键,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生产、带富帮富的能力,才能越来越充分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不断推动和促进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