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扇镇:村务专职监督员活跃在乡间
来源:
《吴江日报》基石专版
发布时间:2010-09-27 15:30
盛永元是横扇镇四都村原经济合作社社长。今年61岁的他,自打年轻时起就是村里的能人和先进分子。
今年夏天插秧那会儿,老盛村头村尾跑得格外起劲。原来,村里引进了先进的机插秧技术,但不少农户对于过去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插秧机心存疑虑。为了更好地推广机插秧工作,老盛不厌其烦一家一户地给乡亲们算起了经济账:比起人力插秧,机插秧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低,效果也毫不逊色。为了让乡亲们放心,他还跑到田间亲自监督机插秧操作手,稍有不到位就要勒令其重插。为此,他几乎跑遍了村里1800多亩水稻田。
和老盛一样的人,在横扇镇还有不少。他们虽然都已有了一定年纪,却又一样的积极热情,常常将大伙的生产生活记在心里。他们就是今年5月横扇镇组建的村务专职监督员队伍中的成员,他们的“权力”大到能直通镇党委,直接监督村干部。
来自镇上的声音
监督员,对横扇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工程质量验收、财务管理、环境卫生、河道保洁,从镇到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横扇人已经习惯了各条线背后关注质量、效率和廉洁的监督员的存在。
最具有横扇特色的当属安全生产监督员。作为远近闻名的羊毛衫大镇,从事羊毛衫生产的个体户是横扇镇产业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工厂、仓库、住家三合一的家庭作坊工厂遍布全镇。早在几年前,横扇镇就组建了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探索出一条有效改善安全问题的横扇之路。
去年,农村工作“三规范”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后,横扇镇党委就开始思考践行向监督员机制借力的“横扇实验”。
今年5月,整合了各条战线监督职能的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在全镇全面推行。该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农村“三规范”工作的有力执行。一晃眼,专职监督员上岗快半年了。这些老党员、老干部在“权力”空前、机制灵活的监督员岗位上,发挥了远远超越出台该项制度初衷的作用。
据横扇镇党委组织委员曹吉华介绍,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试水以来,全镇走马上任不到半年的监督员们共向村党组织反映问题85件,向镇党委反映问题7件,其中已处理87件,较好地完成了监督规范、沟通上下的职责。
这立竿见影的成绩,来源于横扇镇党委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独到认识,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老党员、老干部在基层民主监督中的天然优势,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又借助规范、完善的运作模式,将这部分人在群众中积极的引导作用放大。
据了解,成为一名村务专职监督员需要满足几近严苛的条件。有担任监督员的经验、在群众中有威信、人际关系好、身体健康等,满足所有条件才能成为每村3~4个推荐名额中的一员,最终每个村在推荐名额中遴选2名成为正式的监督员。名曰“专职”,其实既没有薪水支取,也没有其他物质报酬,但每位监督员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
村党组织的视角
正如同芯村党总支书记杨正华所言:“他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党和政府怀有特殊感情的老同志,他们的荣誉感和奉献精神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谈起村务专职监督员的出现,杨正华思考得比较透彻。为了这个全新的角色的产生,同芯村上下高度重视,首先从全村的老干部、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无职党员中锁定人选,最终选聘老村书记蒋奎星、村民理财小组成员邹柏坤正式上岗。村里负责传达镇党委关于村务专职监督员的职责分工,其中村干部个人行为问题可直通镇党委,村事务性工作可与村干部协商解决。“直通镇党委”就像是一个警报器,时刻提醒村干部以“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杨正华说,在监督员上岗数月来的督促下,他感觉到村干部自身的业务水平、办事能力都在逐步提高。“例如,上级部门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学习领会,监督员问起来是要过不去的,”杨正华介绍,“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也非常高,与群众沟通有天然的亲近感,不管是‘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都畅通无阻,极大地便利了我们工作的开展。”
四都村党总支书记吴锦康也表示,经过了村与村的合并,如今的四都村规模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村干部很难了解一家一户所有问题。村务专职监督员上岗之后,好比多了一个信息终端,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和反映问题,村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往一线解决,既避免了矛盾日积月累逐渐发酵的可能,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监督员的心路
今年75岁的徐金生是土生土长的四都村人,亲眼见证了当地农民的发家致富、农村经济的腾飞跨越。作为一名基层的老干部、现在的村务专职监督员,他介绍说,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是新生事物,开始的时候,镇上领导请他们监督村里干部的上班下班情况、办事作风等。渐渐地,他发现这没什么好监督的,“我们村里,村干部上班比规定时间还要早。”后来,他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路平、桥好、电灯通”上去了。
四都村东接平望镇,村民上街既可以去横扇镇也可以选择到平望。如今村里私家车渐渐多了起来,但去平望的道路却坑坑洼洼,非常不方便。徐金生直接找到了村书记,要求修好这条路。村里果真不含糊,没用几天就有施工队进驻修路。这个时候,老徐还不“罢休”,他主动监督施工队施工质量,一发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就被他“告”到村里,要求返工。最终平坦、扎实的公路修好了,村民去平望方便了不少,私家车再也不用一路颠簸着出村去了。
同样对村里的路“耿耿于怀”的还有同芯村监督员蒋奎星。蒋奎星在自己的生活里处处树立监督意识,去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他注意听老人们的闲谈;家住在村部后面,他常常拿“三规范”来衡量村干部的工作效能;在村里散步,他也要留意路好不好走、村道是否干净整洁。他说上岗以来解决了两件事,一是要求村里修好了一条原本路况极差的村道,另一件是把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军人生活困难的情况反映到村里,村里帮着这位老军人张罗看病、找人服侍。两次交道打下来,村里非但没有丝毫推诿,而且还非常配合,很快妥善解决了问题。这让老蒋备受鼓舞,他说,今后在监督员岗位上还要更尽心尽责。
目前,横扇镇17个村全都配备了像蒋奎星、盛永元、徐金生这样的村务专职监督员。他们有点执拗、有点“管得宽”、也有满腔的热情,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宝贵财富。新的制度闯出了基层民主监督的新路子,为加强当前农村工作和基层党建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夏天插秧那会儿,老盛村头村尾跑得格外起劲。原来,村里引进了先进的机插秧技术,但不少农户对于过去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插秧机心存疑虑。为了更好地推广机插秧工作,老盛不厌其烦一家一户地给乡亲们算起了经济账:比起人力插秧,机插秧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低,效果也毫不逊色。为了让乡亲们放心,他还跑到田间亲自监督机插秧操作手,稍有不到位就要勒令其重插。为此,他几乎跑遍了村里1800多亩水稻田。
和老盛一样的人,在横扇镇还有不少。他们虽然都已有了一定年纪,却又一样的积极热情,常常将大伙的生产生活记在心里。他们就是今年5月横扇镇组建的村务专职监督员队伍中的成员,他们的“权力”大到能直通镇党委,直接监督村干部。
来自镇上的声音
监督员,对横扇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工程质量验收、财务管理、环境卫生、河道保洁,从镇到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横扇人已经习惯了各条线背后关注质量、效率和廉洁的监督员的存在。
最具有横扇特色的当属安全生产监督员。作为远近闻名的羊毛衫大镇,从事羊毛衫生产的个体户是横扇镇产业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工厂、仓库、住家三合一的家庭作坊工厂遍布全镇。早在几年前,横扇镇就组建了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探索出一条有效改善安全问题的横扇之路。
去年,农村工作“三规范”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后,横扇镇党委就开始思考践行向监督员机制借力的“横扇实验”。
今年5月,整合了各条战线监督职能的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在全镇全面推行。该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农村“三规范”工作的有力执行。一晃眼,专职监督员上岗快半年了。这些老党员、老干部在“权力”空前、机制灵活的监督员岗位上,发挥了远远超越出台该项制度初衷的作用。
据横扇镇党委组织委员曹吉华介绍,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试水以来,全镇走马上任不到半年的监督员们共向村党组织反映问题85件,向镇党委反映问题7件,其中已处理87件,较好地完成了监督规范、沟通上下的职责。
这立竿见影的成绩,来源于横扇镇党委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独到认识,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老党员、老干部在基层民主监督中的天然优势,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又借助规范、完善的运作模式,将这部分人在群众中积极的引导作用放大。
据了解,成为一名村务专职监督员需要满足几近严苛的条件。有担任监督员的经验、在群众中有威信、人际关系好、身体健康等,满足所有条件才能成为每村3~4个推荐名额中的一员,最终每个村在推荐名额中遴选2名成为正式的监督员。名曰“专职”,其实既没有薪水支取,也没有其他物质报酬,但每位监督员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
村党组织的视角
正如同芯村党总支书记杨正华所言:“他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党和政府怀有特殊感情的老同志,他们的荣誉感和奉献精神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谈起村务专职监督员的出现,杨正华思考得比较透彻。为了这个全新的角色的产生,同芯村上下高度重视,首先从全村的老干部、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无职党员中锁定人选,最终选聘老村书记蒋奎星、村民理财小组成员邹柏坤正式上岗。村里负责传达镇党委关于村务专职监督员的职责分工,其中村干部个人行为问题可直通镇党委,村事务性工作可与村干部协商解决。“直通镇党委”就像是一个警报器,时刻提醒村干部以“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杨正华说,在监督员上岗数月来的督促下,他感觉到村干部自身的业务水平、办事能力都在逐步提高。“例如,上级部门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学习领会,监督员问起来是要过不去的,”杨正华介绍,“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也非常高,与群众沟通有天然的亲近感,不管是‘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都畅通无阻,极大地便利了我们工作的开展。”
四都村党总支书记吴锦康也表示,经过了村与村的合并,如今的四都村规模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村干部很难了解一家一户所有问题。村务专职监督员上岗之后,好比多了一个信息终端,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和反映问题,村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往一线解决,既避免了矛盾日积月累逐渐发酵的可能,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监督员的心路
今年75岁的徐金生是土生土长的四都村人,亲眼见证了当地农民的发家致富、农村经济的腾飞跨越。作为一名基层的老干部、现在的村务专职监督员,他介绍说,村务专职监督员制度是新生事物,开始的时候,镇上领导请他们监督村里干部的上班下班情况、办事作风等。渐渐地,他发现这没什么好监督的,“我们村里,村干部上班比规定时间还要早。”后来,他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路平、桥好、电灯通”上去了。
四都村东接平望镇,村民上街既可以去横扇镇也可以选择到平望。如今村里私家车渐渐多了起来,但去平望的道路却坑坑洼洼,非常不方便。徐金生直接找到了村书记,要求修好这条路。村里果真不含糊,没用几天就有施工队进驻修路。这个时候,老徐还不“罢休”,他主动监督施工队施工质量,一发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就被他“告”到村里,要求返工。最终平坦、扎实的公路修好了,村民去平望方便了不少,私家车再也不用一路颠簸着出村去了。
同样对村里的路“耿耿于怀”的还有同芯村监督员蒋奎星。蒋奎星在自己的生活里处处树立监督意识,去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他注意听老人们的闲谈;家住在村部后面,他常常拿“三规范”来衡量村干部的工作效能;在村里散步,他也要留意路好不好走、村道是否干净整洁。他说上岗以来解决了两件事,一是要求村里修好了一条原本路况极差的村道,另一件是把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军人生活困难的情况反映到村里,村里帮着这位老军人张罗看病、找人服侍。两次交道打下来,村里非但没有丝毫推诿,而且还非常配合,很快妥善解决了问题。这让老蒋备受鼓舞,他说,今后在监督员岗位上还要更尽心尽责。
目前,横扇镇17个村全都配备了像蒋奎星、盛永元、徐金生这样的村务专职监督员。他们有点执拗、有点“管得宽”、也有满腔的热情,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宝贵财富。新的制度闯出了基层民主监督的新路子,为加强当前农村工作和基层党建提供了新思路。

(四都村村务专职监督员盛永元(左一)、徐金生(左二)在田间和村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