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名受训大学生村官被聘为义务调解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16 12:42
7月22日下午,震泽派出所内一片欢声笑语,为期3个多月的“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于当日告一段落,28名大学生村官被聘为村(社区)义务调解员。
震泽派出所有关领导告诉记者,经过此次专业调解能力培训,震泽28名村官将成为一支调处所属村、社区内部纠纷的精锐之师。
“创意警务”新举措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一直以来都牵制了公安机关大量的警力及精力,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有时民警还要整天周旋于各种纠纷中,严重影响了其它警务工作的开展。
如何深化公调对接机制内涵,秉承服务实战,需要成立一支既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又有承担此项工作责任的队伍,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各个村、社区,是公安机关一直在探索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无疑是这支队伍最合适的人选之一,但是因为大学生普遍欠缺的就是群众工作能力,调解工作不能很快上手。为此,震泽派出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全省首个“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
“随岗培训”新路子
4月6日,全省首个“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在震泽派出所正式启动。28名大学生村官以2人一组的形式,分14期进行专门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全部培训时间持续3个多月。
为了让这些大学生村官系统地学习调解工作的技巧,以及培养处置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震泽派出所创新培训方式,推出了“随岗培训”新路子。培训期间,派出所为这些大学生村官配备了专门的“师父”,由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老调解员手把手做好“传帮带”。
从当事人怒气冲天走进调解室,到和对方握手言和,并最终心平气和地离开调解室,这就是调解的技巧和魅力。
来自三扇村的大学生村官杨其琪刚开始参加随岗培训的时候,对于调解工作很不以为然,认为调解无法体现法律的价值。但是通过一周的随岗培训,在详细了解了治安调解的工作流程、调解员的职责、调解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后,杨其琪认识到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在培训结束的时候,杨其琪由衷地对社区民警说:“原来调解真是一门大艺术”。
“师徒结对”新形式
“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沿用震泽派出所“师徒结对”的形式,派出所为每名随岗培训的村官安排一名调解经验丰富的社区民警当“师父”,村官跟班学习。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每位学员至少要参与3起以上的纠纷调解,并能独立调解1起,培训结束后要做好培训小结。
沈仲华是震泽派出所的资深调解员,“师徒结对”中,朱家浜村的村官谭晓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学习调解工作的技巧。多年的人民调解工作,让沈仲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听、查、劝、快”。
“听”,就是要仔细倾听当事人双方的陈述;“查”就是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劝”就是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做好疏导劝解工作;“快”就是趁热打铁使双方满意,达成调解协议。
通过“师父”手把手的“传帮带”,谭晓很快就掌握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技巧,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之中。在一周的培训学习期间,谭晓成功调解了3起纠纷。
“警民和谐”新平台
人民调解工作,就是化解矛盾纠纷,表面上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关系到社会治安稳定的大事。小事调解不好,就有可能引起双方当事人更大的纠纷,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因此,震泽派出所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思路,通过整合震泽村(社)资源,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支既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又有承担此项工作责任的人群,将纠纷调节分解到23个村、4个社区,就地消化解决。
“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的成立,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震泽派出所通过积极开展社区民警与村(社)干部的沟通交流,建立了“村官”、“警官”长效互动机制,对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了解社情民意起到了积极作用,此举大大拓宽了基层调解矛盾纠纷的途径,壮大了基层调解员的队伍,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局面。
通过为期3个多月的培训,28名大学生村官迅速融入了人民调解员队伍中,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培训结束以后,大学生村官们都觉得“意犹未尽”,震泽派出所遂决定对这些大学生村官继续进行“跟踪式”培训,以深化培训效果。
据了解,培训期间,28名大学生村官共在派出所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5起,成功率达100%。大学生村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次培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震泽派出所有关领导告诉记者,经过此次专业调解能力培训,震泽28名村官将成为一支调处所属村、社区内部纠纷的精锐之师。
“创意警务”新举措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一直以来都牵制了公安机关大量的警力及精力,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有时民警还要整天周旋于各种纠纷中,严重影响了其它警务工作的开展。
如何深化公调对接机制内涵,秉承服务实战,需要成立一支既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又有承担此项工作责任的队伍,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各个村、社区,是公安机关一直在探索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无疑是这支队伍最合适的人选之一,但是因为大学生普遍欠缺的就是群众工作能力,调解工作不能很快上手。为此,震泽派出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全省首个“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
“随岗培训”新路子
4月6日,全省首个“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在震泽派出所正式启动。28名大学生村官以2人一组的形式,分14期进行专门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全部培训时间持续3个多月。
为了让这些大学生村官系统地学习调解工作的技巧,以及培养处置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震泽派出所创新培训方式,推出了“随岗培训”新路子。培训期间,派出所为这些大学生村官配备了专门的“师父”,由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老调解员手把手做好“传帮带”。
从当事人怒气冲天走进调解室,到和对方握手言和,并最终心平气和地离开调解室,这就是调解的技巧和魅力。
来自三扇村的大学生村官杨其琪刚开始参加随岗培训的时候,对于调解工作很不以为然,认为调解无法体现法律的价值。但是通过一周的随岗培训,在详细了解了治安调解的工作流程、调解员的职责、调解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后,杨其琪认识到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在培训结束的时候,杨其琪由衷地对社区民警说:“原来调解真是一门大艺术”。
“师徒结对”新形式
“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沿用震泽派出所“师徒结对”的形式,派出所为每名随岗培训的村官安排一名调解经验丰富的社区民警当“师父”,村官跟班学习。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每位学员至少要参与3起以上的纠纷调解,并能独立调解1起,培训结束后要做好培训小结。
沈仲华是震泽派出所的资深调解员,“师徒结对”中,朱家浜村的村官谭晓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学习调解工作的技巧。多年的人民调解工作,让沈仲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听、查、劝、快”。
“听”,就是要仔细倾听当事人双方的陈述;“查”就是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劝”就是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做好疏导劝解工作;“快”就是趁热打铁使双方满意,达成调解协议。
通过“师父”手把手的“传帮带”,谭晓很快就掌握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技巧,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之中。在一周的培训学习期间,谭晓成功调解了3起纠纷。
“警民和谐”新平台
人民调解工作,就是化解矛盾纠纷,表面上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关系到社会治安稳定的大事。小事调解不好,就有可能引起双方当事人更大的纠纷,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因此,震泽派出所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思路,通过整合震泽村(社)资源,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支既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又有承担此项工作责任的人群,将纠纷调节分解到23个村、4个社区,就地消化解决。
“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的成立,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震泽派出所通过积极开展社区民警与村(社)干部的沟通交流,建立了“村官”、“警官”长效互动机制,对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了解社情民意起到了积极作用,此举大大拓宽了基层调解矛盾纠纷的途径,壮大了基层调解员的队伍,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局面。
通过为期3个多月的培训,28名大学生村官迅速融入了人民调解员队伍中,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培训结束以后,大学生村官们都觉得“意犹未尽”,震泽派出所遂决定对这些大学生村官继续进行“跟踪式”培训,以深化培训效果。
据了解,培训期间,28名大学生村官共在派出所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5起,成功率达100%。大学生村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次培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