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我省探索异地建立党支部 为流动党员安个“家”
来源: 新华报业网       发布时间:2007-07-09 12:18
  数量摸不清,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党员作用难发挥,是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难解之结。针对这一难题,江苏省各地拓展思路,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外地建立驻外党支部,让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员之“家”就建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从而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先进性长效机制探索新路。
  6月下旬,记者来到东台市廉贻镇,镇党委书记单纯正在和东台驻昆山经纪人党支部书记赵石中联系设立扶贫助困基金事宜。这个支部成立于2006年秋天,是东台市继在上海、天津、常熟之后建立的第4家驻外经纪人党支部。东台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周海东介绍,全市共有6300多名农村党员在外地“淘金”创业,仅在昆山从事“收荒”的就有100多人。多年的积累让不少以回收废旧物品维持生计的收荒人,逐步成长为拥有千万资产的大老板。2006年,昆山廉贻人商会成立,会长赵石中提出同时成立党支部,主动纳入镇党委管理。
  “党支部的成立,让在外的东台人有了主心骨,促使他们更好地经营生产,更好地回报家乡。”单纯说。
  有了党支部的管理约束,老板们对自己的要求无形中提高了。他们领着企业合法守信诚实经营,与当地政府和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工作之余,大家不再喝酒打牌,而是主动担当起流动的“招商大使”,以商会的名义出资组织昆山的老板们到东台考察、到家乡投资兴业,目前已引进了3个项目,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0多条。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大家更加关注家乡的建设。“村村通”工程建设时,党支部组织老板们先后为家乡捐资200多万元,为镇里建起了36公里农村公路。
  金坛市也有一支庞大的外出务工大军,仅在北京从事建筑、装修业的民工就达4万多人。为了能让这支流动大军里的党员“安家落户”,该市在外出务工党员中建立了7个党支部,并依托市建设局驻京办事处建立了金坛在京“建工党员之家”,为党员们接转组织关系,组织党员参加党内正常生活,保障党员享有党员权利并履行党内义务。市委组织部和市建设局党委经常派专人进京为务工党员上党课,进行主题教育,帮助解决各类困难。2006年,金坛市委组织部深入北京施工工地和北京办事处调研,把40多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口袋党员”也纳入了管理。许多找到“家”的党员感慨万千,恳切地表示,我们虽然人在流动,但还是党员,还是要参加正常的组织活动;我们的思想动态、个人感受和困难还是要通过组织来反映、来倾诉;我们要尽一个党员的义务。
  驻外党支部的建立,把流动党员凝聚到党组织中、纳入了正常的教育管理,还为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以党支部为依托,身处异地的流动党员们主动搜集所在城市的务工信息,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滨海县驻沪劳务管理处支部书记钱佐先先后组织近10万农民赴上海打工,其中有8万名青年农民在他的介绍下进入上海汽车、上海宝钢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当工人。灌云县特地成立了外出务工党员工作委员会,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十多个城市建立了务工人员党组织,并派出10名监督员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进行指导与督查。目前,灌南驻杭党总支已经发展了4个支部,拥有党员120多人,32名党员被杭州所在单位表彰为“先进”,党总支书记邵中国还当选为杭州下城区人大代表。这个党总支先后帮助2000名灌南人在杭州找到了工作,还协调解决100多起民工维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