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 > 基  石 > 正文
基层经风雨 一线造英雄
来源: 《吴江日报》2010年4月26日基石专版       发布时间:2010-04-26 16:46

——吴江市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一线工程”实践录

  近年来,吴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一线作为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主阵地,积极鼓励、引导和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一线锤炼党性、磨练作风、历练能力,同时大力选拔来自一线、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在一线锻炼的年轻干部们,深刻感受“一线工程”对干部队伍建设带来的影响。
  一线是干部求真求实的主课堂
  当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从家门到学校门、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缺乏在艰苦环境中的历练,缺乏在实际岗位上直接面对老百姓、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缺乏在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年轻的“三门干部”们在意志品质和工作斗志上缺乏磨练,工作中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统筹兼顾的协调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市农业委员会中层干部王华就是典型的“三门干部”,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在农口机关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工作,工作经历十分单一。2008年,她作为全市首批到镇挂职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之一,到松陵镇担任环保助理。两年来,在与同事一起进村访厂,直面基层百姓、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以前在机关工作时,只知道环保部门就是对那些违法企业进行行政处罚,但挂任环保助理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环保部门其实更多的是要为企业服务。”王华深有感触地向记者讲了一件令她记忆深刻的事情。
  松陵镇友谊村有家民营涂装设备厂,因新农村建设要进行搬迁。但其工艺涉及到磷化处理,且之前的环保手续并不规范,所以搬迁时必须重新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可按规定,目前该企业不符合重新申请办理环保许可证的条件。为保证友谊村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王华和同事几次带着该企业有关人员去汾湖相关企业实地学习污水处理工艺,指导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并主动与市环保局进行沟通,帮助该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最终实现废水“零排放”,达到了环保要求。目前该企业已顺利完成搬迁的前期工作,预计今年10月份能全部完成。
  “记得刚来挂职的时候,天天都要跑村,天很热,为了方便,我一个夏天几乎没有穿过裙子。虽然辛苦,但我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做好群众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是非常值得的。”王华说,“两年的挂职是我成长道路中十分重要的经历。我想,回到原单位后,我会更加细致、更加主动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近年来,吴江市以立足党性锻炼、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拓宽机关年轻干部一线培养锻炼渠道,逐步形成以乡镇、农村、社区基层一线和招商、信访、动拆迁等一线岗位为主的年轻干部培养锻炼阵地,为广大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平台。除选派首批20名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到镇挂任助理级干部外,全市还先后选派了5轮264名农村工作指导员、5批283名薄弱村挂职干部和108名信访、动拆迁部门、抗震救灾一线挂职干部,目前正启动实施镇局级后备干部赴信访和动迁部门实践锻炼计划,全市所有市级机关镇局级后备干部将分4批到信访、动拆迁等基层一线岗位挂职锻炼3个月。
  一线是干部成长成才的主渠道
  在大力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的同时,吴江市还注重从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让那些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干部岗位。
  同里镇副镇长吴建林就是这样一位从基层一线做起的领导干部。1995年,大学毕业的吴建林被分配到市水利局水利勘察设计室工作。2年后,他被调任到同里镇水利管理服务站,这一干就是10年。在此期间,他顺利完成了2家下属企业的转制,100多名员工无一上访。2007年,吴建林被提拔为同里镇副镇长,分管规划、城建、动迁等工作。
  “在水利站工作了近10年,我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统筹兼顾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些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使我在开展当前工作时,能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吴建林说。有了“三贴近”,即使是难度大的动迁工作,如今他也能做得游刃有余,每个因一时不了解政策而怒气冲冲找到他的群众,最终都能满意而归。
  “基层的生活很平淡,却处处显着睿智,留心基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学习到不少处世之道。”吴建林感慨地说。其实,这些处世之道很简单,就是在群众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寻求理解和创新方法。
  吴建林认为,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是最能体现政府公信力、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换位思考”是他常对工作人员说的话,他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将心比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为拆迁户考虑,并且要善于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力所能及地为拆迁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除了选派年轻干部到一线挂职锻炼外,注重选拔有一线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领导岗位也是“一线工程”的重要内容,能切实推动发挥一线在培养年轻干部中的主阵地作用。今年3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能亲自带队组成考察组,赴吴江对口援建的四川省绵竹市兴隆镇,对6名援建干部进行实地考察,把干部在灾后重建中的实际表现作为调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了解到,近3年来,吴江共提拔副科职以上年轻干部134人,其中从基层一线提拔和从机关提拔到基层一线的91人,占67.9%。
  一线是干部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直接面对普通群众,处于各类矛盾的第一线。基层的所见所闻,不仅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也进一步增强了我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创新、敢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和勇气。”盛泽镇党委组织委员孙阿利说。
  1995年大学毕业后,孙阿利先后担任吴江市广播电视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组织人事科副科长、科长等职。2005年,她被提拔至盛泽镇,担任镇党委委员,分管宣传工作;2009年转任组织委员,分管组织、人事、人才市场工作。
  从中层干部到领导岗位,孙阿利经历了从“执行者”到“策划者”的角色转变。从机关工作到乡镇工作,她还经历了工作环境、内容和对象的变化。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熟悉分管工作以及盛泽镇的基本情况,她沉下心,俯下身,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普通党员群众学习。在乡镇工作的5年,身边同事不讲排场、不搞形式主义、注重工作成效的工作作风让孙阿利深深感动,这使她也养成了坚持“立足实际,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务实态度。
  有了这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5年来,孙阿利分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盛泽镇先后获得苏州市特色文化乡镇、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基层党建工作优秀奖、科技工作专项奖、人才工作专项奖、组织工作创新成果等荣誉,一大批基层党组织被评为苏州市党建工作示范点。
  “把优秀的机关干部派下去,把出色的基层干部选拔上来,两者互换并非简单的移位,而是优势的叠加、放大。”吴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能告诉记者,“一线出干部是我们在多年干部队伍建设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不仅能够磨练年轻干部的意志,激发斗志,令他们深刻体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性,还有利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增长才干。在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够有效提高年轻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统筹兼顾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
  实施年轻干部“一线工程”,让一批批年轻干部到一线炼党性、练本领、炼作风,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成长成才,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期待着,通过年轻干部“一线工程”的深入实施,能有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在一线得到锻炼、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乐居吴江建设和全市科学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背景链接
  重视干部一线实践经验,一直是我党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强调: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近年来,吴江市坚持“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工作导向,今年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年轻干部“一线工程”,把培养干部的主阵地放在基层,把选人用人的重点放在一线。吴江市年轻干部“一线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派机关干部到一线锻炼,为干部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二是注重从一线选拔干部,促使更多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三是干部提拔原则上先到一线岗位,建立干部培养选拔重要风向标。


(镇局级后备干部将赴信访和动迁部门实践锻炼)

(王华(右二)在一线开展工作)

(孙阿利(左二)与基层群众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