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聚焦干部异地交流系列报道之一:异地交流,“他乡舞台”绽放异样精彩
来源: 《新华日报》2010年4月5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10-04-08 08:52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把“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和完善干部异地交流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省在干部交流制度上不断创新、完善,推出了上级党委任命、重点岗位公开招考、跨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南北挂钩选派、机关干部轮岗等新模式,目的就是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聚焦干部异地交流”系列报道,希望对干部异地任职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有所启示。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省大规模推进干部异地交流,其中有重要岗位异地交流、区域交流、上下交流,也有任期交流。目前,干部异地任职在我省已成为常态。全省干部使用“一盘棋”,不仅开阔了干部视野,激活了他们的事业心和创造力,也为江苏“两个率先”增添了新的动力。
  打破定势,擦出科学发展新火花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操着不同口音的干部在同一舞台上共谋发展,“机关生态”在流动中被激活。据统计,在全省13个省辖市、52个县(市)中,仅从省级机关交流出的领导干部就有140多人。其中,所有县(市)党政一把手全部实现异地交流。
  异地、异岗、异职,一个“异”字,打破了过去论资排辈的用人导向,也打破了干部施政的思维定势。伴随着异地干部上任的匆匆脚步,观念更新的清风扑面而来,实现了干部培养和地方发展“一举两得”。
  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中国灯具城是“国”字号大市场。2003年,镇党委书记周仲华调任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市场发挥最大的“边际效应”。他带领全体干部远赴广州中山古镇灯具城取经,引进爱德华等一批知名生产企业,目前全镇拥有灯具制造及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200多家,交易额达50亿元,全省首个民用及工矿灯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此落户。从提篮小卖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邹区用一盏“灯”照亮了一个镇,用一条产业链串联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新的理念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是江苏干部异地交流呈现的突出亮点。泰州市委常委、靖江市委书记刘建国2003年11月从一江之隔的江阴调任而来。站在苏中看苏南,他别有一番见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模式不能延续了,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必须站上新起点。”靖江创新政绩考核机制,实行市镇联动开发,在全省率先取消乡镇工业园区,并由此闯出了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同步推进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即“一个集中、三个同步”的发展新路径。国家发改委实地调研后认为,这一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今靖江模式已为各地借鉴推广。
  “新鲜血液”,创新活力激情流淌
  一批知识型、创新型、开放型的高层次领导人才,成为交流干部中的“新鲜血液”。他们在全新的舞台上挥洒激情,“开垦”出知识经济的“试验田”。
  这种优化效应首先体现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2006年,南京大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成斌被选派到常州挂职任市长助理。从高校象牙塔到科学发展的实战场,王成斌在两种身份的角色变换中巧用两种资源。他以“知识牛仔”的拓荒能力,在常州科教城集聚起全国大院大所的科教资源,致力于推进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把知识变成钱”。
  目前,常州科教城入驻机构总数已达248家,15所著名高校在科教城设立了研发机构和孵化企业。
  发展,急需一批思想开放、眼界开阔、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领导人才。如皋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辉说,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一次吸纳、储备人才的抄底机遇,该市启动了引进10名领军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硕士以上高级职称人才、10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的“111工程”。曾是苏州大学最年轻副教授的力学博士顾季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担任如皋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后,采用“模块化”方式把服务外包产业群引进如皋。8平方公里的软件园启动后,10多家境内外高新企业抢先入驻,目前已晋升为省级软件园,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0亿元以上,成为体现如皋“后发优势”的锦绣之作。
  在广袤农村,村干部队伍本土化、老龄化现象也被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刷新。雪岸镇万福村农民没有一个不夸奖大学生村主任周杰的。去年3月上任后,周杰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创办企业,让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他还牵头创办了如皋第一个自主型“星火创业园”,带动更多大学生村官创业,目前已引进3家企业入驻,其产品全部出口日本。
  目前我省大学生村官已达10500余人,这一万多颗火种播撒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据统计,仅2007年、2008年招聘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就已有1185人创办、领办、合办各类实体913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
  “洼地崛起”,后发快进纷飞“领头雁”
  为发展选人才、配班子,把最能抓发展的干部选配到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
  13年前,一纸调令把陈惠娟从海门调到人生地不熟、被戏称为“南通小六子”的如皋。曾有人议论,她是“候鸟”。然而,这只“候鸟”在如皋却一呆就是13年。“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没有斗志。”陈惠娟掷地有声,“一定要让如皋一年大变,三年突变,五年巨变,再造一个新如皋!”到2009年,如皋实现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南通第一,其中不少指标已跃居全省“第一方阵”!
  “铆”着劲往前追赶,“白加黑”、“5+2”工作法,捧出沉甸甸的实绩,这是异地任职干部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在我省,在他乡舞台积极作为、带领一个个“洼地”快速崛起的异地任职干部越来越多,省委、省政府推动干部异地交流的举措,正收获意蕴深远的“叠加效应”,为大江南北比翼齐飞,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