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科学发展的江苏答卷”之二:群众路线,凝聚科学发展的合力
来源: 《新华日报》2010年3月17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10-03-26 13:11
  这是一次注重民本的思想洗礼。
  这是一次倾听民意的深情行动。
  这是一次改善民生的创新举措。
  这是一次深孚民望的成功实践。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查找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分析检查组织群众评议,解决问题汲取群众智慧,整改落实接受群众监督,活动成效交给群众评判。
  历时两年,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听民声,解民忧,着力改善民生,真正成为赢得群众认可的满意工程。
  走出机关思维,打通与基层群众之间“隔热层”
  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
  学习实践活动之初,省委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感受最深、看得最准,要把科学发展的考核权、评判权交给群众。
  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带头,全省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直接召开113个座谈会,听取2300多名干部群众的意见;省委特邀203名“两代表一委员”全过程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两年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有效打通了机关与基层、党员与群众之间的“隔热层”,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科学发展的热情,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强大合力。
  盐城市开展“五万”创业就业系列行动,组织万名干部进万家办实事,扶持万名返乡民工再创业,举办万名员工大招聘,发动万名“双强”干部带民富,帮助万名盐阜学子早就业;
  泰州市创新推出“夜访夜话”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带着民情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拉家常、聊民生、话发展,访出了党员干部一线调研、一线办公的新形象;
  淮安市大力推行以“记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主题的“民情日记”制度,随时随地记录群众的所需、所盼,架起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连心桥”;
  ……
  走出机关思维,深度关注民生,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拓展了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
  创新方式方法,更加有效汲取群众智慧
  公开、透明和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也给群众工作带来机遇、带来挑战。对此,我省学习实践活动积极创新方式,运用多样载体与多元渠道,让群众敢于讲话、乐于参与,说真话,建诤策。
  省级机关各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热线电话、上门访谈、建立网络平台等创新形式,拓宽征求意见渠道,拓展了联系群众的深度广度。全省直接征求意见的对象达8万人次,收集梳理各类意见建议1.5万条。
  南京市在市属各大主流媒体连续刊登《关于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的公告》,通过移动、联通、电信等平台发布短信,告知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的方式和重点,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868件次,其中接听专线电话467个,网上专栏接收300条,收到来信101封。
  有位基层干部在网上留言:只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智于民”三问,才能避免出现“决策时拍脑袋、执行时拍胸脯、失误时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一位叫“京江客”的网友说:“党和政府这次办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好事,让我们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发展就在身边,身为江苏人真幸福。”
  ……
  字字真情,句句恳切,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在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等5家省内主流网络媒体,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我为江苏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专栏,浏览量超过数百万人次。
  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江苏省学习实践活动奏出的最强音。
  “感谢党和政府配给我们廉租住房,否则,不知这个春节又要到哪儿去过呢!”春节前夕住进装饰一新的新房,常州天宁区丽华三村51岁的赵建民万分激动。
  10年前下岗,妻子离异,赵建民仅靠每月230元下岗补贴和低保维持父子俩生活。“以前我们没有住房,一直过着四处租房的日子。”
  在全省,2009年新增的廉租住房就解了1.33万户像赵建民这样的特困无房户的居住之忧。民生“阳光”在江苏践行科学发展观中一路播洒,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暖人气象:
  ——2009年新增城镇就业11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28个月保持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7%。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分别实际增长10.5%和9.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8.29%,连续五年列全国第一。
  ——经济薄弱村和困难户脱贫步伐加快,两年中有237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
  欣喜连连,实惠多多。今年省两会上,改善民生的新目标更令人心暖,令人期待——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不低于90%,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在完成经济适用住房三年行动计划15万套任务的基础上,再新增建设10万套,建成廉租住房1.4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以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苏中、苏北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和155元以上;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寄宿生免收住宿费;解决农村4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三年1200万农村居民改水任务;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再脱贫100万贫困人口……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集民力。江苏实践充分说明,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才能夯实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只有切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为民担当,风雨可渡。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上,7700万江苏人民将不断畅享“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