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江苏省如皋市:小卡片让大学生读懂了“村官”二字
来源: 《新华日报》2009年12月3日第7版       发布时间:2009-12-11 10:15
  隆冬时节,记者在如皋农村采访,发现几乎家家都存放着一张大学生村官“为农服务卡”。不少村民还把它视为“宝贝”,封塑后珍藏在钱夹里随身带着,“一有事,就找它,管用着呢。”
  然而,就是这张小卡片去年刚发时遭遇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冷遇。
  热心“创意”被扔在田间地头
  去年8月,如皋在全省率先实现大学生村官“村村有”。380多名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下到各个村居当村官。
  “我虽长在农村,可从小到大一次农活也没干过,更别说要成天跟农民打交道了。”说起当初到东陈镇徐湾村报到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时的情形,20出头、长着一副娃娃脸的戴峰至今还有点难为情。“来个学生娃,能指望他干什么?”从村干部到村民,谁都没把他当回事。
  生性好强的戴峰不服输,一连几天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令自己也心热不已的“创意”——“为农服务卡”。记者看到,戴峰当初“发明”的“为农服务卡”,名片大小,正面印着自己的照片和电话,反面印着一句“您有困难,请找我”。
  戴峰的“发明”迅速为各村大学生村官所效仿。去年11月份,不少村居还专门组织发放仪式,共发放各种“为农服务卡”8万多张。桃园镇育华村党总支书记沈燕一下子就发出去100多张,然后满怀期待地等着村民给她打电话。但一个礼拜过去了,电话一次也没响。到村组一走,河塘边、田埂头到处是丢弃的服务卡。
  你是村官,更是个“大学生”
  热心“创意”为何遭遇农民冷遇?很快,满心委屈的大学生村官们就找到了答案。
  “沈书记,眼下,我家养的一万多只肉鸡该出栏了,现在卖,每只要亏3元多;忍着不卖,一天又要多消耗3000多元。你能给我想想办法吗?”今年初的一天,村民沈永福与沈燕四目相对,不少村民也在一旁帮腔。从小学到大学,问题回答过无数,“但沈永福一下子把我问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戴峰也遭遇“卡壳”。在一次村民代表会上,戴峰说出了心中的委屈:接济孤寡老人、化解邻里纠纷、照看留守儿童,能做的好事都做了,可大伙为何还不正看他一眼?话未说完,一村民就打断他:“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哪一件能搬上台面?”更有村民嚷开了:“少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村里还有不少困难户,你咋不在带着大伙致富上‘发明’点啥?”
  戴峰忘不了老支书王炳忠与他的谈心。“你是个村官,但更是个大学生。你要有比以往村官更大的本领,带着大伙创业致富,村民才会服你!”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后,戴峰在深入农户调研、走访周边市场的基础上,联合8名大学生村官,筹资200万元创建了特种水产养殖创业园,成立了如皋首家泥鳅养殖合作社,带动120多户农户加盟,这些农户当年户均增收8000多元。如今,戴峰已被一致推选为徐湾村党总支书记,并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推进大会上受到表彰。
  对上农民“胃口”,“热”起来的不仅仅是小卡片
  把准百姓心跳、对上农民“胃口”,一度被“甩”在一边的“为农服务卡”迅速“热”起来,并成为如皋380多名大学生村官叫响全国的集体名片。
  比小卡片更热的是大学生村官们的创业热情。如皋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程来斌解析说,一张小卡片的“冷”与“热”,让他们真正读懂了新时期“不能带民富,不是好干部”的农民话语,其创业激情得到空前释放。据统计,如皋已有350多名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268个,创办创业园3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4600余人,带动17000多名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助推121个村居实现小康。大学生村官群体成为如皋新农村建设最活跃的生力军。目前,经公推公选,已有30人出任村居“一把手”,113人被列为镇村两级后备干部人才。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最近专门赴如皋摄制电视专题片《燃烧的青春》,把他们的创业故事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