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 > 中央精神 > 正文
中组部、团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就“博士服务团”工作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来源: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2日第5版       发布时间:2009-11-16 15:09
  1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西部的发展,既需要资金、项目的支持,更需要广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此,中央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服务。中组部、团中央组织实施的“博士服务团”选派工作,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近日,中组部、团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就“博士服务团”工作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 
  问:“博士服务团”吸引了不少高学历中青年人才的关注,他们想知道,申请参加“博士服务团”应具备哪些条件?博士团这个群体有什么特点?
  答:“博士服务团”人选的基本条件,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为了适应地方的工作,我们要求参加服务锻炼的博士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一般要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到西部高海拔地区的,身体状况要能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
  从素质条件上讲,入选“博士服务团”的,应当是一些政治素质好、能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作风过硬,有吃苦和奉献精神。
  我们欢迎符合条件的有志者关注这项工作,积极投身到服务西部大开发的火热实践中来,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问:“博士服务团”十年间为西部输送了上千名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在服务期间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选派到西部服务锻炼的博士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科技参谋作用。博士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所在地区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二是桥梁纽带作用。他们依托派出单位,积极进行牵线搭桥,将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当地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培养人才的作用。他们通过办讲座、办培训班、带学生等多种方式,为挂职地方和单位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和本土人才。
  问:“博士服务团”既为西部输送了人才,博士们也都在挂职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成长。如何评价这种双向的效果?
  答:“博士服务团”工作开展10年来,先后输送了1050位博士,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还要看到,“博士服务团”成员经过为期一年的锻炼,素质和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可以说,“博士服务团”工作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这正是地方党委政府真诚欢迎、广大博士热情参与的原因。现在,“博士服务团”工作已经成为人才工作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品牌项目,同时也是培养造就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问:青年人才通过参与“博士服务团”如何进一步锻炼成长?
  答:青年人才通过“博士服务团”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可以学以致用,检验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可以向西部的干部群众学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深化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说,“博士服务团”为青年人才锻炼成长、建功立业搭建了一个重要舞台。
  问: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组部、团中央紧急选派了一批“抗震博士”,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
  答: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成为西部地区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灾区不仅需要资金、物资的支持,而且需要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当时,第九批“博士服务团”还没有派出,中组部、团中央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紧急选派了20名特需急需专业的博士,作为第九批“博士服务团”的先遣队,分赴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抗震救灾。
  这是特殊时期进行的一次特殊选派,是全国尤其是中央国家机关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亲切看望了“抗震博士”,亲自为他们壮行,勉励他们勇挑重担、经受考验、书写人生的辉煌。
  问:“博士服务团”先遣队在抗震救灾和灾后科学重建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他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大家坚守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充分利用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全力配合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他们积极参与编制重建规划、解决灾区劳动力异地安置、加快灾区中小企业融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为灾后重建工作提出大量政策措施建议;他们还充分发挥沟通联络优势,到有关部委积极争取恢复重建项目和经费。全国各地的新老“博士服务团”成员也心系灾区,先后自愿交纳“特殊党费”36万元,募集款物2800多万元。
  问:未来这个项目将会如何创新发展?
  答: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中央将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我们也将针对西部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需要,提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持。
  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针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实行按需选派,进一步提高人选质量。二是要坚持项目化运作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党委组织部、团委和接收、选派单位的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不断提高这个项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探索制定一些相对特殊的政策,安排好、使用好派出的博士,比如,在职务安排上适当高挂,以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完成服务锻炼的博士,还要加强跟踪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