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治懒治庸,拓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渠道
来源:
《新华日报》2009年11月6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09-11-11 13:58
新要求: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
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并要求“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反映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等要求,抓住了干部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
新闻解读:实践
群众多次反映某快运公司噪声污染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为此环保局多名责任人或免职、或撤职,城管、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责任人被待岗3个月;一条禁酒令,半年间让18名干部因中午喝酒被免职……去年以来,睢宁县通过“问责制”对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进行整治,掀起一场严管干部风暴。
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及驻睢宁垂直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发生错误决策、执行力缺失、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突发事件应对不力、办事推诿、综合考核垫底等7个方面29种情形的,将依法接受问责。今年5月31日召开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进会”甚至通过电视直播,让10多名违纪违规、不作为和乱作为干部受到“公开问责”。
问责风暴,直指干部队伍中懒政、庸政等不良作风,给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者敲响警钟,让“庸者下、能者上”有了制度依托,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党要管党,关键是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从严治吏。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频频推出新制度新举措。在干部考核中,率先引进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全面推开“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年度新提拔任用的地方正职接受全委会成员的民主测评时,民主评议满意率低于或不满意率高于某一比例的,由上级给予诫勉谈话,不适任的将调离书记岗位。市厅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时,优秀和合格率不到三分之二,不合格(差)率超过10%的,由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联合派人考察,确实不合格的,及时调整。
新闻解读:展望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意见对治懒治庸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意见》,我省将制定不称职、不胜任干部考核认定办法,对基本素质较好但不适宜担任现任职位的干部,及时调整到合适岗位;对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在考核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干部,视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等组织处理;
对因工作失职,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负责人透露,我省还将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以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如全面实行地方党委“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全面开展“三责联审”,强化对党政正职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制定规范县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暂行办法、领导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办法以及省管领导干部诫勉谈话、组织函询实施办法,还将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选人用人问题严肃查处并进行通报。
专家视点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桑学成:长期以来,一些干部不作为、不能为的“庸”、“懒”、“散”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干部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特别是对“一把手”重选拔轻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是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只有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勤者受奖、懒者受罚的原则,才能调动广大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并要求“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反映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等要求,抓住了干部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
新闻解读:实践
群众多次反映某快运公司噪声污染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为此环保局多名责任人或免职、或撤职,城管、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责任人被待岗3个月;一条禁酒令,半年间让18名干部因中午喝酒被免职……去年以来,睢宁县通过“问责制”对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进行整治,掀起一场严管干部风暴。
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及驻睢宁垂直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发生错误决策、执行力缺失、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突发事件应对不力、办事推诿、综合考核垫底等7个方面29种情形的,将依法接受问责。今年5月31日召开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进会”甚至通过电视直播,让10多名违纪违规、不作为和乱作为干部受到“公开问责”。
问责风暴,直指干部队伍中懒政、庸政等不良作风,给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者敲响警钟,让“庸者下、能者上”有了制度依托,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党要管党,关键是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从严治吏。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频频推出新制度新举措。在干部考核中,率先引进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全面推开“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年度新提拔任用的地方正职接受全委会成员的民主测评时,民主评议满意率低于或不满意率高于某一比例的,由上级给予诫勉谈话,不适任的将调离书记岗位。市厅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时,优秀和合格率不到三分之二,不合格(差)率超过10%的,由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联合派人考察,确实不合格的,及时调整。
新闻解读:展望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意见对治懒治庸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意见》,我省将制定不称职、不胜任干部考核认定办法,对基本素质较好但不适宜担任现任职位的干部,及时调整到合适岗位;对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在考核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干部,视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等组织处理;
对因工作失职,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负责人透露,我省还将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以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如全面实行地方党委“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全面开展“三责联审”,强化对党政正职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制定规范县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暂行办法、领导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办法以及省管领导干部诫勉谈话、组织函询实施办法,还将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选人用人问题严肃查处并进行通报。
专家视点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桑学成:长期以来,一些干部不作为、不能为的“庸”、“懒”、“散”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干部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特别是对“一把手”重选拔轻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是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只有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勤者受奖、懒者受罚的原则,才能调动广大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