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综述(下)
来源:
《新华日报》2009年9月12日第2版
发布时间:2009-09-14 16:43
制度优势是最有竞争力的优势,制度保证是最根本的保证。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制度、靠体制机制创新。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全省各市县、企业和高校以省委出台的7个政策性文件为主线,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重大课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利益导向、考核导向和改革导向。
统计显示,全省共废止过时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7293个,修订、新出台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1.5万个,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性文件9260个。一个以机制为动力,以制度为保障的创新实践,正在助推江苏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实现新跨越。
工作导向:凸显“好字优先、又好又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导向。
如何实现“好字优先”?继省委出台7个政策性文件框定改革大方向后,今年5月,省政府发布江苏重点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圈定”重点。
新规划把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确立为13个重点产业,其中,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是具有江苏产业特点和优势的“新面孔”。
新规划找准了产业发展新路标,“调结构、促升级、提水平”的着力点更加具体化、制度化。各地各单位配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政策性意见,加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力度。
连云港市对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网电价给予补贴,提高项目用地计划“点供”比例,在乡镇建成区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对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征收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
苏州市计划用3年时间,在推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10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利益导向:用“财政杠杆”激励科学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财政政策是个有力的杠杆。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市区财税分配关系,强化财政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功能,正“撬动”各地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南京市对于地方新引进银行保险机构缴纳的营业税,省给予的50%奖励资金全额补助给所属区,刺激现代服务业发展;各区县新办的高污染、高耗能水泥、造纸企业产生的税收必须全部上缴市本级,用于发展全市环保事业。
镇江市调整市级税源,将具有竞争性的部分工商企业下划,实行属地管理,将公共性、跨区域、难以区分属地的行业或企业税收划为市级税源统一管理;按照“财随事转”原则将适合由区承担的事权下放区,同时下划财力基数,使得市、区成为“经济利益共同体”。
泰州市出台《市区乡镇财政收入增幅奖考核办法》,突出市区17个乡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和营业税增幅的考核权重,进一步优化基层财源结构、做大基层财源“蛋糕”。
考核导向:政治和社会责任进入“硬指标”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正在制定的县(市)党政正职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重点分为科学发展和党的建设(政府效能建设)两大实绩,并结合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进行综合评定,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群众公认的原则。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正在制定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国企领导不仅要负起抓企业发展,还要负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要考核业绩,还要考核素质和能力。
丹阳市在15个乡镇(区)全面推广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对不同乡镇实施差异化考核,发达镇看经济总量更看增加绝对值,欠发达镇既讲经济总量更讲增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点问题上的创新突破,让丹阳尝到科学发展甜头: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销售、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连续两年保持高位增长。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优化对系部的二级管理考核,围绕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4个方面,设置21项具体指标,每年度学期结束前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单项奖和年度综合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
改革导向:激发政府“自我革命”
以改革完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以改革理顺关系,提高效能;以改革破除传统惰性,重建制度优势。不论是地方还是国企、高校,以改革促科学发展的导向深入人心。
针对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服务相对滞后这一突出问题,南京市建邺区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一委一居一站多中心”的社区管理新体制,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党委,将原直属于街道工委的非公企业党总支统一划归社区党委,使原先“五指并列”的社区党组织“握成拳头”,社区党组织成为整合资源、统筹社区事务的坚强核心。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同时,成立社区管理服务站,提供便捷有效的警务、综治、环卫、文化、低保、救助等公共服务。还建立新市民支援中心、老人中心、综合家庭服务中心、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及家属社交中心,邻里互动中心等机构,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差别化服务。
在灌南县,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成为机制体制创新的重点。按照半岛新区规则以及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该县成立灌河半岛新区管委会统筹区域发展,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区镇互补”,“区镇合一”,实现了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的双赢。
面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的目标,盐城师范学院加快建立富有效率的管理机制、更加开放的办学机制、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试点,将管理重心下移,形成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目标管理、自主运行、动态考核的管理运行机制。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全省各市县、企业和高校以省委出台的7个政策性文件为主线,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重大课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利益导向、考核导向和改革导向。
统计显示,全省共废止过时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7293个,修订、新出台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1.5万个,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性文件9260个。一个以机制为动力,以制度为保障的创新实践,正在助推江苏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实现新跨越。
工作导向:凸显“好字优先、又好又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导向。
如何实现“好字优先”?继省委出台7个政策性文件框定改革大方向后,今年5月,省政府发布江苏重点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圈定”重点。
新规划把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确立为13个重点产业,其中,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是具有江苏产业特点和优势的“新面孔”。
新规划找准了产业发展新路标,“调结构、促升级、提水平”的着力点更加具体化、制度化。各地各单位配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政策性意见,加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力度。
连云港市对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网电价给予补贴,提高项目用地计划“点供”比例,在乡镇建成区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对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征收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
苏州市计划用3年时间,在推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10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利益导向:用“财政杠杆”激励科学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财政政策是个有力的杠杆。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市区财税分配关系,强化财政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功能,正“撬动”各地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南京市对于地方新引进银行保险机构缴纳的营业税,省给予的50%奖励资金全额补助给所属区,刺激现代服务业发展;各区县新办的高污染、高耗能水泥、造纸企业产生的税收必须全部上缴市本级,用于发展全市环保事业。
镇江市调整市级税源,将具有竞争性的部分工商企业下划,实行属地管理,将公共性、跨区域、难以区分属地的行业或企业税收划为市级税源统一管理;按照“财随事转”原则将适合由区承担的事权下放区,同时下划财力基数,使得市、区成为“经济利益共同体”。
泰州市出台《市区乡镇财政收入增幅奖考核办法》,突出市区17个乡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和营业税增幅的考核权重,进一步优化基层财源结构、做大基层财源“蛋糕”。
考核导向:政治和社会责任进入“硬指标”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正在制定的县(市)党政正职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重点分为科学发展和党的建设(政府效能建设)两大实绩,并结合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进行综合评定,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群众公认的原则。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正在制定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国企领导不仅要负起抓企业发展,还要负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要考核业绩,还要考核素质和能力。
丹阳市在15个乡镇(区)全面推广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对不同乡镇实施差异化考核,发达镇看经济总量更看增加绝对值,欠发达镇既讲经济总量更讲增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点问题上的创新突破,让丹阳尝到科学发展甜头: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销售、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连续两年保持高位增长。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优化对系部的二级管理考核,围绕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4个方面,设置21项具体指标,每年度学期结束前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单项奖和年度综合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
改革导向:激发政府“自我革命”
以改革完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以改革理顺关系,提高效能;以改革破除传统惰性,重建制度优势。不论是地方还是国企、高校,以改革促科学发展的导向深入人心。
针对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服务相对滞后这一突出问题,南京市建邺区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一委一居一站多中心”的社区管理新体制,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党委,将原直属于街道工委的非公企业党总支统一划归社区党委,使原先“五指并列”的社区党组织“握成拳头”,社区党组织成为整合资源、统筹社区事务的坚强核心。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同时,成立社区管理服务站,提供便捷有效的警务、综治、环卫、文化、低保、救助等公共服务。还建立新市民支援中心、老人中心、综合家庭服务中心、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及家属社交中心,邻里互动中心等机构,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差别化服务。
在灌南县,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成为机制体制创新的重点。按照半岛新区规则以及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该县成立灌河半岛新区管委会统筹区域发展,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区镇互补”,“区镇合一”,实现了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的双赢。
面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的目标,盐城师范学院加快建立富有效率的管理机制、更加开放的办学机制、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试点,将管理重心下移,形成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目标管理、自主运行、动态考核的管理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