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发挥党的先进作用
来源:
2009年7月27日《吴江日报》基石专版
发布时间:2009-07-29 16:3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今年“七一”前夕,苏州市表彰了新一批“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镇”和“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村”,同时还表彰了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和“‘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标兵”,这些先进农村党组织和优秀农村党员的事迹,直接、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前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期我们将走近3位基层党员代表,共同来见证农村广阔天地中党组织和党员发挥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普通党员不普通 满树丰梨润乡邻
党员陈雪明今年才49岁,可鼻子已经不太灵了,不过,他20多岁的时候,鼻子可是特别的灵,不管什么农药,一闻就能分辨出来。所以,谁家的农药分不清种类了,都找热心的陈雪明来“过过鼻”。常年累月下来,他的鼻子竟渐渐“失灵”了。
陈雪明就是这样一副热心肠。不过,陈雪明是谁,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皮薄汁多、鲜嫩可口的翠冠梨,知道的人可是越来越多。12年前,吴江第一个种植翠冠梨的人就是陈雪明。
陈雪明既懂农业又肯潜心钻研,在翠冠梨挂果前,他巧用中间空隙,进行苗木套栽,实现了生长、效益两不误。现在,陈雪明的70亩翠冠梨,亩产达2000多公斤,每亩净收入达6000元。除了种植翠冠梨,陈雪明在创办鑫果园艺场后,还搞起了苗木种植,如今他的园艺场已达210亩。
富起来的陈雪明还是那副热心肠,“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是他挂在嘴边的话。这话可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在他看来,同行不是冤家,而是齐心协力提高产业知名度、壮大产业实力的好伙伴。所以,视同行为朋友的陈雪明总是在关键时刻向朋友们施以援手。
几年前,村民方金林就开始种植苗木,但他既不懂技术,又找不到市场,生意一直不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那十几亩杂草丛生的林场被人一把火烧得只剩下了焦黑的树桩。正当方金林焦急万分的时候,陈雪明及时伸出援手。现在,他们俩合作经营的三十多亩香樟林长势喜人,每棵少说都能卖几百元。
逐渐富起来的村民胡海荣也忘不了陈雪明的好。胡海荣夫妇原本在厂里做工,工作繁重收入也不高。在陈雪明的带动下,胡海荣承包20多亩土地种起了翠冠梨,还在林间养起了鸡和羊,年收入一下就达到了5万多元。
现在,在陈雪明的带动下,平望镇已有80多户农民种起了翠冠梨,面积由原来的80亩发展到1000余亩,苗木种植达到了480多亩。陈雪明对果树和苗木种植技术依旧是毫无保留,“大家有问题还都来咨询我,几乎天天有人来我这里坐坐,一年喝水的纸杯能用掉700多只。”陈雪明笑得特别开心,因为那700多只纸杯代表着村民们对他这位公选出来的镇林果协会会长的信赖。
“老板村官”带好头 建设和谐新农村
上世纪80年代,横扇镇开始有人从事羊毛衫生产加工,李洪奎就是最早入行者之一。如今的李洪奎,不仅是一位当地知名的企业家,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村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横扇镇圣牛村成为苏州市新农村示范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旧村改造是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旧村改造涉及村民最关心的宅基地,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矛盾,但圣牛村的旧村改造工作进行得格外顺利。
“进行旧村改造,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点,首先要让村民知道新农村居住点是什么样。”李洪奎说,“所以,我们村在进行旧村改造之前,先组织人员到震泽镇龙降桥村、相城区灵峰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第一批是村里的党员和老干部,第二批是村民代表。实地参观让大家亲眼见到了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建成后的良好环境,进行旧村改造时,涉及到的70多户村民一致同意动迁。”
“在建设新农村居住点的时候,我们还成立了‘新农村工程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6名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前几天,工程通过验收审计,100%合格。现在,村民正陆续搬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点。”李洪奎说。
现在的圣牛村,6米宽的主村道将4米宽的条条分道直通到每户村民家门口。该村有60%家庭从事羊毛衫生产,20%从事纺织业生产。村道修好后,每家每户拉原料的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了,不像以前,车只能停在村口,大包大包的原料只能人工扛进扛出。
如今的圣牛村规划合理、村容整洁,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村内17名保洁员、4名联防队员为村民带来了整洁、安全的居住环境,设备齐全的老年活动室和社区卫生院为村民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与健康保障。去年年底,该村还建起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200吨/天。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板村书记”,李洪奎带领村民从引进罗氏沼虾开始,带动起10%的村民从事养殖业致富。他还带领村民利用村级预留地,陆续建起标准厂房和门面房,既为村民创业解决了困难,也为村里带来了稳定的收入。2008年,该村村级收入达341.3万元。“今年村级收入预计达到400万元。”李洪奎很有信心地说。
先锋村里党员忙 做好服务促发展
汾湖经济开发区梨花村是苏州市第一批“先锋村”。“如果不是约好了,你们肯定在办公室里找不到我。”梨花村党委书记贺梅芳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坐着。”
在采访的1个多小时时间里,贺梅芳的手机总是隔一会儿就响起来,都是村里人有事找她。“有时间,我就去村里跑跑,村里人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他们有事就会打电话找我,我不一会就到了。”贺梅芳说,“说句实话,一个女人做村书记真的太累了,但领导和群众既然信任我,还让我这个外村人做了梨花村的村书记,那我就要做好。”
贺梅芳不是梨花村的人,2007年被任命为该村村书记时,她就抱定了自己是来做事情的念头。贺梅芳说,梨花村的村干部都很团结,大家的想法也都和她一样,不做事情,要我们村干部干吗。
“今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村里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节约成本。刚好另一个村的标准厂房降低了租金,我们村一家企业原本想搬过去,但考虑到我们村的服务好,最终没有走。” 贺梅芳说,对于企业的合理要求,村干部们不仅尽可能满足,更主动上门服务,就像去年下大雪,村干部看到那家厂房上有积雪,就主动组织人员前去清理,帮助企业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损失。
“我们村的村干部和党员真的都非常好。”贺梅芳为记者举了个小例子,前阵子村里菜场拍租的时候,由于部分村民不理解,给正常拍租带来了影响。村里的干部和党员们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深入准备投标的村民家中做工作,详细解释拍租的程序和条件,打消村民的顾忌和疑虑,最后,菜场的拍租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为村里增加了十几万元的年收益。
在该村开展的党员民主评议中,有位村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这个班子是做实事的班子。贺梅芳说:“老百姓这样说了,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
(悉心指导种植技术)

(认真研究新农村规划)

(真诚倾听企业呼声)
普通党员不普通 满树丰梨润乡邻
党员陈雪明今年才49岁,可鼻子已经不太灵了,不过,他20多岁的时候,鼻子可是特别的灵,不管什么农药,一闻就能分辨出来。所以,谁家的农药分不清种类了,都找热心的陈雪明来“过过鼻”。常年累月下来,他的鼻子竟渐渐“失灵”了。
陈雪明就是这样一副热心肠。不过,陈雪明是谁,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皮薄汁多、鲜嫩可口的翠冠梨,知道的人可是越来越多。12年前,吴江第一个种植翠冠梨的人就是陈雪明。
陈雪明既懂农业又肯潜心钻研,在翠冠梨挂果前,他巧用中间空隙,进行苗木套栽,实现了生长、效益两不误。现在,陈雪明的70亩翠冠梨,亩产达2000多公斤,每亩净收入达6000元。除了种植翠冠梨,陈雪明在创办鑫果园艺场后,还搞起了苗木种植,如今他的园艺场已达210亩。
富起来的陈雪明还是那副热心肠,“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是他挂在嘴边的话。这话可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在他看来,同行不是冤家,而是齐心协力提高产业知名度、壮大产业实力的好伙伴。所以,视同行为朋友的陈雪明总是在关键时刻向朋友们施以援手。
几年前,村民方金林就开始种植苗木,但他既不懂技术,又找不到市场,生意一直不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那十几亩杂草丛生的林场被人一把火烧得只剩下了焦黑的树桩。正当方金林焦急万分的时候,陈雪明及时伸出援手。现在,他们俩合作经营的三十多亩香樟林长势喜人,每棵少说都能卖几百元。
逐渐富起来的村民胡海荣也忘不了陈雪明的好。胡海荣夫妇原本在厂里做工,工作繁重收入也不高。在陈雪明的带动下,胡海荣承包20多亩土地种起了翠冠梨,还在林间养起了鸡和羊,年收入一下就达到了5万多元。
现在,在陈雪明的带动下,平望镇已有80多户农民种起了翠冠梨,面积由原来的80亩发展到1000余亩,苗木种植达到了480多亩。陈雪明对果树和苗木种植技术依旧是毫无保留,“大家有问题还都来咨询我,几乎天天有人来我这里坐坐,一年喝水的纸杯能用掉700多只。”陈雪明笑得特别开心,因为那700多只纸杯代表着村民们对他这位公选出来的镇林果协会会长的信赖。
“老板村官”带好头 建设和谐新农村
上世纪80年代,横扇镇开始有人从事羊毛衫生产加工,李洪奎就是最早入行者之一。如今的李洪奎,不仅是一位当地知名的企业家,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村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横扇镇圣牛村成为苏州市新农村示范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旧村改造是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旧村改造涉及村民最关心的宅基地,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矛盾,但圣牛村的旧村改造工作进行得格外顺利。
“进行旧村改造,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点,首先要让村民知道新农村居住点是什么样。”李洪奎说,“所以,我们村在进行旧村改造之前,先组织人员到震泽镇龙降桥村、相城区灵峰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第一批是村里的党员和老干部,第二批是村民代表。实地参观让大家亲眼见到了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建成后的良好环境,进行旧村改造时,涉及到的70多户村民一致同意动迁。”
“在建设新农村居住点的时候,我们还成立了‘新农村工程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6名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前几天,工程通过验收审计,100%合格。现在,村民正陆续搬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点。”李洪奎说。
现在的圣牛村,6米宽的主村道将4米宽的条条分道直通到每户村民家门口。该村有60%家庭从事羊毛衫生产,20%从事纺织业生产。村道修好后,每家每户拉原料的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了,不像以前,车只能停在村口,大包大包的原料只能人工扛进扛出。
如今的圣牛村规划合理、村容整洁,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村内17名保洁员、4名联防队员为村民带来了整洁、安全的居住环境,设备齐全的老年活动室和社区卫生院为村民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与健康保障。去年年底,该村还建起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200吨/天。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板村书记”,李洪奎带领村民从引进罗氏沼虾开始,带动起10%的村民从事养殖业致富。他还带领村民利用村级预留地,陆续建起标准厂房和门面房,既为村民创业解决了困难,也为村里带来了稳定的收入。2008年,该村村级收入达341.3万元。“今年村级收入预计达到400万元。”李洪奎很有信心地说。
先锋村里党员忙 做好服务促发展
汾湖经济开发区梨花村是苏州市第一批“先锋村”。“如果不是约好了,你们肯定在办公室里找不到我。”梨花村党委书记贺梅芳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坐着。”
在采访的1个多小时时间里,贺梅芳的手机总是隔一会儿就响起来,都是村里人有事找她。“有时间,我就去村里跑跑,村里人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他们有事就会打电话找我,我不一会就到了。”贺梅芳说,“说句实话,一个女人做村书记真的太累了,但领导和群众既然信任我,还让我这个外村人做了梨花村的村书记,那我就要做好。”
贺梅芳不是梨花村的人,2007年被任命为该村村书记时,她就抱定了自己是来做事情的念头。贺梅芳说,梨花村的村干部都很团结,大家的想法也都和她一样,不做事情,要我们村干部干吗。
“今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村里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节约成本。刚好另一个村的标准厂房降低了租金,我们村一家企业原本想搬过去,但考虑到我们村的服务好,最终没有走。” 贺梅芳说,对于企业的合理要求,村干部们不仅尽可能满足,更主动上门服务,就像去年下大雪,村干部看到那家厂房上有积雪,就主动组织人员前去清理,帮助企业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损失。
“我们村的村干部和党员真的都非常好。”贺梅芳为记者举了个小例子,前阵子村里菜场拍租的时候,由于部分村民不理解,给正常拍租带来了影响。村里的干部和党员们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深入准备投标的村民家中做工作,详细解释拍租的程序和条件,打消村民的顾忌和疑虑,最后,菜场的拍租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为村里增加了十几万元的年收益。
在该村开展的党员民主评议中,有位村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这个班子是做实事的班子。贺梅芳说:“老百姓这样说了,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

(悉心指导种植技术)

(认真研究新农村规划)

(真诚倾听企业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