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大学生“村官”工作评论之一:下得去 俯身基层天地宽
来源: 《中国人事报》2009年6月29日       发布时间:2009-06-30 16:45
  目前,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正在全国进行。中央确定,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今年的名额为2万名。各地在选聘过程中严把入口,公开选聘,让有志向的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他们将踏着时代节拍,走向希望的田野。他们立足农村,深入基层,用知识、活力和观念,在服务“三农”中,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新农村建设中砥砺意志、历练成长。此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后备干部队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聘大学生“村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农村基层是大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选聘大学生“村官”,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一个对农村、农民、农业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国情的了解可能会是肤浅的、不具体的,就有产生官僚化和机关化的危险,制定的政策就可能脱离实际,影响党执政政治基础。其次,有助于大学生在农村的奋斗中建功立业。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学有所成,如果没有施展才华的天地,也就空有一腔热血。选择担任“村官”的优秀大学生都是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只要他们放下架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和农村、农民、农业较为密切的结合,就能创出一番事业来。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让大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
  下得去,要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真正把有志向、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大学生输送到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大学生“村官”是年轻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源头,也是补充县直部门和乡镇干部的重要来源,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党的基层事业的发展。中央有关部门近日出台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因此,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牢固树立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质量意识,坚持政策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自愿到农村服务的意愿,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考察人选进行全面衡量。对那些先就业、等待时机成熟择业的,经受不起考验的,或者一年内还不能适应农村工作环境的且不思进取的不能继续录聘。对拟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其所在的高校公示,把不符合标准的、表里不一的人坚决排除在大学生“村官”队伍之外只有严格选聘程序,切实履行选聘手续,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的质量,有效地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下得去,要保证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民。选聘工作社会关注,群众期待,大学生热情很高。严谨科学的程序和公平公正的笔试和面试是选聘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整个选聘工作成败的关键。各地要坚持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把选聘条件、选聘办法、选聘程序、选聘结果及时公布。要制定具体的竞争择优办法,平等对待每个报名的大学生。要把好资格审查关、组织考察关,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应聘大学生的德才表现,重点掌握考察对象的政治表现、学习态度、组织能力、纪律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设立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将有关政策、工作进展及时向媒体公开。
  下得去,要健全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人员到村、思想到村。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优惠的保障激励政策,确保大学生能够到村。不能将“到村任职”变通为“到乡镇帮忙”,虽然看起来都是下去了,可实际上却有悖于中央的精神。随意抽调使用,既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履行职责,也不利于他们的锻炼成长。作为 大学生自己,要及时转变思想、转变角色,从思想和行动上把自己当作村民。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扎根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民,虚心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在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在体验农民甘苦、与农民一起摸爬滚打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农民群众的知心人。要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带头创业、带领农民创业,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风物长宜放眼量,俯身基层天地宽。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选择。一大批掌握现代知识、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将成长起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此举将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