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纪念建党88周年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座谈会上发言摘要(1)
来源:
《新华日报》2009年6月30日第2版
发布时间:2009-06-30 16:41
扎实推进“强基工程”
编者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整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省委召开的纪念建党88周年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座谈会上,黄钦、常德盛等7位同志交流了他们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做法和体会,对于各地进一步加强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他们的发言分2期摘编如下。
把造福蒋巷百姓作为毕生追求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江苏常盛集团董事长常德盛: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四十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不忘共产党员的责任,把造福蒋巷百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践行共产党员的为民宗旨,对我来说,就是要艰苦创业,长期创业。1966年5月,我当上蒋巷村大队长,不久又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食不果腹、屋不挡风的现实,我发誓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蒋巷村建设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我和党支部一班人身先士卒,带领群众高标准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终于将全村耕地建设成为稳产高产吨粮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决心立足“一产”,进军“二产”,创办了常盛轻质建材企业。经过十多年滚动发展,如今的常盛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江苏最大的钢结构件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建设占地600多亩的生态园,2005年被国家旅游总局考核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全村工业销售超过10亿元,利税730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村民人均现金收入1.93万元,村集体总收入1000万元。
发扬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对我来说,就是要不计得失,不改初衷。回顾创业的艰辛,我无怨无悔,为民造福、善待百姓,是我当选“村官”第一天就确立的目标与追求。随着村级经济的迅速发展,镇里给我核定的岗位报酬也不断上升,我每年只拿一个零头。有人算过,我从1993年到2003年这11年中,累计少拿了128万元钱。兼任常盛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我岗位报酬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我可以持有常盛集团相当于数千万元的股份,我也一概拒绝。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支持和信赖,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和共产党好!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对我来说,就是要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在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上下功夫,在提升村民的精神追求上做文章。从1995年开始,率先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只要是在册的村民,都可住进宽畅明亮、高雅别致的小别墅。13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免费入住,按“老”取酬。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享受免费教育,考上大学、出国留学的还另有重奖。
用科学发展观指引武家嘴航向
高淳县古柏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武家嘴村党委书记武继军:改革开放30年来,村党组织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因村制宜、艰苦创业,使一个远近闻名的“渔花子”村,成为江苏省现代化先行示范村,被誉为“中国造船水运第一村”。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走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在造船水运业成为我村富民产业基础上,我们组建了南京武家嘴集团,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做特造船水运业;在长江边建设了八卦洲、浦口乌江两个现代化造船基地;在村域外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3100亩的生态养殖农业园和1000多亩的农业科技园。完善产业结构,投资2.1亿元建成武家嘴国际大酒店,投资2500万元兴建高淳第一家大型超市——华润苏果超市,开发住宅、商用等各类房地产11.3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拓展”的新格局。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村党组织始终坚持让有本事的人创业、有能力的人就业、有困难的人享受保障,不让一个村民在发展上落伍、在致富上无望。帮助无资金的村民实现就业,对发展有困难的村民,开展“连心结对”、“党员联系户”活动,帮助他们尽快增收。与邻近的经济薄弱村双红村共同组建“联村党委”,每年帮助双红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同时,安排双红村500多名劳动力到造船和农业基地就业。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组织以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注重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严格管理监督,密切了干群关系。持续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工程,大力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文明新风进家园”和“文化船”、“文明船”评选活动,提升了村民素质,净化了村风民风。投资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武家嘴新村,兴建了南京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实验学校,建成了4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农民文化中心,全面实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努力当好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海门市常乐镇党委副书记、培育村党总支书记叶剑生:当好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作为全村的“主心骨”,我思考最多的是怎样把对全村百姓的富民承诺落到实处。为了选准发展项目,我自掏腰包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三下江南参观学习,到周边市场广泛调研,自己出钱购买了5000株草莓苗,免费送给村民试种。并向农户郑重承诺:赚了钱算你们的,亏了我一个人承担。村里成立了草莓生产合作社,打响了“培育草莓”的品牌,将草莓远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全村大棚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了1800亩,为全村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
当好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还要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为了让群众持续增收、村集体实力不断增强,我与村班子成员一道积极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3年开始,我们提出“工农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我首先说服在上海做生意的表哥回乡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4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自己也出资300万元建起了水处理设备厂,搭起了培育村工业经济的雏形。清风纺织、荣鑫铜业、康信手套等20家工业企业相继落户我村,去年工业产值突破了4.5亿元,仅民营工业这一块,每年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万元。我又尝试引导农民入股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村民致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也因此“水涨船高”。
当好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最终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幸福起来。我和党总支一班人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心愿,确立了“打造全面发展第一村”的目标,把建设和谐村庄、提高村民幸福感放到重要位置。建立党员干部扶贫帮困机制,全村所有党员干部都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使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
十多年的村党组织书记经历使我深深感到,村党组织书记职务虽小,但责任大;权力虽小,但作用大。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谋幸福,群众就会从心底里信赖你、拥护你,干部在群众心目中就有地位,就有号召力凝聚力。
努力做农民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铜山县利国镇西李村党总支书记周 琳:我由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走上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主要有三个转变:
一、从城里人到农村人。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徐州市区,对农村接触不多。真正下到村里,我才体会到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艰辛。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村民们与我保持着距离,对我很生分。我坚持每天下村,主动和村民打招呼,帮他们干农活,和他们唠家常,大家慢慢接受了我,有什么话也都愿意和我说了。我感觉自己就是西李村的一分子,西李村就是我的家。
二、从跟着学到带着干。县委组织部对我们很关心,安排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当我们的帮带员,并从全县优选6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当我们的专职辅导员。利国镇党委安排我列席每周一召开的班子成员会,学习处理农村事务的办法措施。老支书胡永华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利用向县委组织部申请的5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我承包了100亩水面,建起无公害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了徐州鸿运水产专业合作社,统一苗种、饲料、药物供应,统一养殖管理。全村近300户村民搞水产养殖,围网养殖面积达12000多亩,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
三、从“学生娃”到“当家人”。我做什么事都想做好,大学时,是学生干部,拿过特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徐师大优秀毕业生;到了村里,就想做一名农民群众认可的村干部。今年3月,经过党员群众推选,我走上了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成为“当家人”,我才真切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村里要做的事很多,但让村民尽快富起来,集体积累多起来,是首要工作。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我们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开发微山湖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建成后,集体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拥有30%的收益,还将带动我们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编者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整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省委召开的纪念建党88周年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座谈会上,黄钦、常德盛等7位同志交流了他们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做法和体会,对于各地进一步加强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他们的发言分2期摘编如下。
把造福蒋巷百姓作为毕生追求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江苏常盛集团董事长常德盛: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四十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不忘共产党员的责任,把造福蒋巷百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践行共产党员的为民宗旨,对我来说,就是要艰苦创业,长期创业。1966年5月,我当上蒋巷村大队长,不久又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食不果腹、屋不挡风的现实,我发誓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蒋巷村建设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我和党支部一班人身先士卒,带领群众高标准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终于将全村耕地建设成为稳产高产吨粮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决心立足“一产”,进军“二产”,创办了常盛轻质建材企业。经过十多年滚动发展,如今的常盛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江苏最大的钢结构件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建设占地600多亩的生态园,2005年被国家旅游总局考核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全村工业销售超过10亿元,利税730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村民人均现金收入1.93万元,村集体总收入1000万元。
发扬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对我来说,就是要不计得失,不改初衷。回顾创业的艰辛,我无怨无悔,为民造福、善待百姓,是我当选“村官”第一天就确立的目标与追求。随着村级经济的迅速发展,镇里给我核定的岗位报酬也不断上升,我每年只拿一个零头。有人算过,我从1993年到2003年这11年中,累计少拿了128万元钱。兼任常盛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我岗位报酬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我可以持有常盛集团相当于数千万元的股份,我也一概拒绝。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支持和信赖,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和共产党好!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对我来说,就是要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在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上下功夫,在提升村民的精神追求上做文章。从1995年开始,率先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只要是在册的村民,都可住进宽畅明亮、高雅别致的小别墅。13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免费入住,按“老”取酬。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享受免费教育,考上大学、出国留学的还另有重奖。
用科学发展观指引武家嘴航向
高淳县古柏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武家嘴村党委书记武继军:改革开放30年来,村党组织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因村制宜、艰苦创业,使一个远近闻名的“渔花子”村,成为江苏省现代化先行示范村,被誉为“中国造船水运第一村”。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走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在造船水运业成为我村富民产业基础上,我们组建了南京武家嘴集团,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做特造船水运业;在长江边建设了八卦洲、浦口乌江两个现代化造船基地;在村域外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3100亩的生态养殖农业园和1000多亩的农业科技园。完善产业结构,投资2.1亿元建成武家嘴国际大酒店,投资2500万元兴建高淳第一家大型超市——华润苏果超市,开发住宅、商用等各类房地产11.3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拓展”的新格局。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村党组织始终坚持让有本事的人创业、有能力的人就业、有困难的人享受保障,不让一个村民在发展上落伍、在致富上无望。帮助无资金的村民实现就业,对发展有困难的村民,开展“连心结对”、“党员联系户”活动,帮助他们尽快增收。与邻近的经济薄弱村双红村共同组建“联村党委”,每年帮助双红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同时,安排双红村500多名劳动力到造船和农业基地就业。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组织以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注重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严格管理监督,密切了干群关系。持续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工程,大力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文明新风进家园”和“文化船”、“文明船”评选活动,提升了村民素质,净化了村风民风。投资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武家嘴新村,兴建了南京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实验学校,建成了4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农民文化中心,全面实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努力当好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海门市常乐镇党委副书记、培育村党总支书记叶剑生:当好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作为全村的“主心骨”,我思考最多的是怎样把对全村百姓的富民承诺落到实处。为了选准发展项目,我自掏腰包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三下江南参观学习,到周边市场广泛调研,自己出钱购买了5000株草莓苗,免费送给村民试种。并向农户郑重承诺:赚了钱算你们的,亏了我一个人承担。村里成立了草莓生产合作社,打响了“培育草莓”的品牌,将草莓远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全村大棚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了1800亩,为全村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
当好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还要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为了让群众持续增收、村集体实力不断增强,我与村班子成员一道积极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3年开始,我们提出“工农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我首先说服在上海做生意的表哥回乡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4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自己也出资300万元建起了水处理设备厂,搭起了培育村工业经济的雏形。清风纺织、荣鑫铜业、康信手套等20家工业企业相继落户我村,去年工业产值突破了4.5亿元,仅民营工业这一块,每年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万元。我又尝试引导农民入股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村民致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也因此“水涨船高”。
当好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最终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幸福起来。我和党总支一班人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心愿,确立了“打造全面发展第一村”的目标,把建设和谐村庄、提高村民幸福感放到重要位置。建立党员干部扶贫帮困机制,全村所有党员干部都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使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
十多年的村党组织书记经历使我深深感到,村党组织书记职务虽小,但责任大;权力虽小,但作用大。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谋幸福,群众就会从心底里信赖你、拥护你,干部在群众心目中就有地位,就有号召力凝聚力。
努力做农民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铜山县利国镇西李村党总支书记周 琳:我由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走上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主要有三个转变:
一、从城里人到农村人。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徐州市区,对农村接触不多。真正下到村里,我才体会到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艰辛。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村民们与我保持着距离,对我很生分。我坚持每天下村,主动和村民打招呼,帮他们干农活,和他们唠家常,大家慢慢接受了我,有什么话也都愿意和我说了。我感觉自己就是西李村的一分子,西李村就是我的家。
二、从跟着学到带着干。县委组织部对我们很关心,安排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当我们的帮带员,并从全县优选6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当我们的专职辅导员。利国镇党委安排我列席每周一召开的班子成员会,学习处理农村事务的办法措施。老支书胡永华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利用向县委组织部申请的5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我承包了100亩水面,建起无公害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了徐州鸿运水产专业合作社,统一苗种、饲料、药物供应,统一养殖管理。全村近300户村民搞水产养殖,围网养殖面积达12000多亩,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
三、从“学生娃”到“当家人”。我做什么事都想做好,大学时,是学生干部,拿过特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徐师大优秀毕业生;到了村里,就想做一名农民群众认可的村干部。今年3月,经过党员群众推选,我走上了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成为“当家人”,我才真切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村里要做的事很多,但让村民尽快富起来,集体积累多起来,是首要工作。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我们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开发微山湖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建成后,集体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拥有30%的收益,还将带动我们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