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制度选干部 以公开树公信
来源:
《新华日报》2009年6月26日第2版
发布时间:2009-06-30 16:39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
近年来,江苏省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和难点加强监督工作,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用人环境,保证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康运转,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革故鼎新,以制度创新强化监督
6247名领导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公推公选走上领导岗位,其中包括市厅级、县处级行政“一把手”;73个乡镇试点公推直选,产生625个党委成员候选人;连续3年,师职军队干部转业实行“量化考核、积分选岗”办法,凭实力靠成绩选择岗位……
靠制度选干部,用程序保公正,在江苏省已经成为常态。多年来,江苏省把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干部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打破干部选任工作的封闭化、神秘化和选人用人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努力从制度、机制和程序上堵塞漏洞,增加公信度。
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在反复试验中走向成熟、日益科学。在南京市,公推公选这一选拔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街镇、社区、学校、医院、非公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选举产生了1500多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包括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在内的竞争性选拔实现了从部门到区县、从正职到副职、从局级领导到村支书的全覆盖。
民主这一监督的有效途径得到强化。江苏省在全国最早把“民主推荐”列为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并吸收进入公推公选的程序之中,参加推荐人选的范围扩大到知情的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可以在演讲答辩现场直接投票测评,甚至把整个演讲答辩过程通过卫星电视向公众直播。
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群众参与,使得一大批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被启用,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走上重要岗位。
盯牢选人用人关键节点,让权力行使不“脱缰”
2008年下半年,泰州市一位原本要提拔的干部,在“联合预审”中被“卡”:在纪检(监察)机关、公检法等单位的共同把关下,其收受钱物行为被调查核实。因联合预审不过关而被暂缓使用,在泰州已有7人,其中有3人被立案查处。
联合预审制度把监督关口前移,防止了干部的“带病提拔”。省委组织部制定实施的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则把监督扩展到干部选拔任用全程,不仅加强事前审批、备案和把关,还狠抓提名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的监督,严防无特殊情况超职数配备干部、突击性提拔干部等易发性问题产生。南京市加强事后监督,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构成严重失误的干部实施问责,已有31人受到告诫、作出检查。
除了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外,关键人物——一把手是监督的重中之重。各地以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为契机,完善干部推荐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办法,规范各级党委一把手选人用人行为,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决策环节的民主。各级党委纷纷探索差额选拔方式,完善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表决办法,在全面票决基础上开始探索常委会、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宿迁市对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实行推荐职位、任职资格、工作实绩和推荐结果等“四公开”,实现选拔结果组织认定、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的高度结合。泗阳县试行公开初始提名,把监督前移到干部任用的第一个环节,真正把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使得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大大增强。
多管齐下严查不正之风,把好选人用人关
抓住查违纠错问责这个要害,对违规选人用人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确保各级干部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省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
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中,某县太平镇违反规定调整干部,经查核认定实施责任追究,该镇党委书记被免去职务。省委在地方党委换届前、换届中分别派出4个调研组、6个督查组,到各地深入检查指导。省委5个巡视组也围绕换届工作开展专项巡视。全省各级地方领导班子换届中,没有发生一起违规选人用人案件。
去年下半年,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开展为期3个月的整治用人不正之风专项查纠,共查核问题117件、纠正处理104件,并注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2008年年底,江苏省委组织部对2007年以来选人用人问题群众举报进行集中清查。两年来,省市组织部门受理的此类举报中,有3件经查属实,4名干部任职决定被撤销。省委组织部还会同一个地级市党委快速呼应群众举报,及时核查、果断处置,有效阻止了一起突击提拔干部问题的发生,并督促有关县委做好整改工作。在督办有关干部腐败案件过程中,坚持以案为鉴、举一反三,会同当地市委重点就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剖析,并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省通报,警钟长鸣,防患未然。
近年来,江苏省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和难点加强监督工作,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用人环境,保证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康运转,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革故鼎新,以制度创新强化监督
6247名领导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公推公选走上领导岗位,其中包括市厅级、县处级行政“一把手”;73个乡镇试点公推直选,产生625个党委成员候选人;连续3年,师职军队干部转业实行“量化考核、积分选岗”办法,凭实力靠成绩选择岗位……
靠制度选干部,用程序保公正,在江苏省已经成为常态。多年来,江苏省把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干部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打破干部选任工作的封闭化、神秘化和选人用人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努力从制度、机制和程序上堵塞漏洞,增加公信度。
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在反复试验中走向成熟、日益科学。在南京市,公推公选这一选拔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街镇、社区、学校、医院、非公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选举产生了1500多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包括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在内的竞争性选拔实现了从部门到区县、从正职到副职、从局级领导到村支书的全覆盖。
民主这一监督的有效途径得到强化。江苏省在全国最早把“民主推荐”列为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并吸收进入公推公选的程序之中,参加推荐人选的范围扩大到知情的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可以在演讲答辩现场直接投票测评,甚至把整个演讲答辩过程通过卫星电视向公众直播。
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群众参与,使得一大批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被启用,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走上重要岗位。
盯牢选人用人关键节点,让权力行使不“脱缰”
2008年下半年,泰州市一位原本要提拔的干部,在“联合预审”中被“卡”:在纪检(监察)机关、公检法等单位的共同把关下,其收受钱物行为被调查核实。因联合预审不过关而被暂缓使用,在泰州已有7人,其中有3人被立案查处。
联合预审制度把监督关口前移,防止了干部的“带病提拔”。省委组织部制定实施的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则把监督扩展到干部选拔任用全程,不仅加强事前审批、备案和把关,还狠抓提名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的监督,严防无特殊情况超职数配备干部、突击性提拔干部等易发性问题产生。南京市加强事后监督,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构成严重失误的干部实施问责,已有31人受到告诫、作出检查。
除了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外,关键人物——一把手是监督的重中之重。各地以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为契机,完善干部推荐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办法,规范各级党委一把手选人用人行为,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决策环节的民主。各级党委纷纷探索差额选拔方式,完善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表决办法,在全面票决基础上开始探索常委会、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宿迁市对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实行推荐职位、任职资格、工作实绩和推荐结果等“四公开”,实现选拔结果组织认定、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的高度结合。泗阳县试行公开初始提名,把监督前移到干部任用的第一个环节,真正把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使得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大大增强。
多管齐下严查不正之风,把好选人用人关
抓住查违纠错问责这个要害,对违规选人用人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确保各级干部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省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
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中,某县太平镇违反规定调整干部,经查核认定实施责任追究,该镇党委书记被免去职务。省委在地方党委换届前、换届中分别派出4个调研组、6个督查组,到各地深入检查指导。省委5个巡视组也围绕换届工作开展专项巡视。全省各级地方领导班子换届中,没有发生一起违规选人用人案件。
去年下半年,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开展为期3个月的整治用人不正之风专项查纠,共查核问题117件、纠正处理104件,并注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2008年年底,江苏省委组织部对2007年以来选人用人问题群众举报进行集中清查。两年来,省市组织部门受理的此类举报中,有3件经查属实,4名干部任职决定被撤销。省委组织部还会同一个地级市党委快速呼应群众举报,及时核查、果断处置,有效阻止了一起突击提拔干部问题的发生,并督促有关县委做好整改工作。在督办有关干部腐败案件过程中,坚持以案为鉴、举一反三,会同当地市委重点就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剖析,并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省通报,警钟长鸣,防患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