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新发展 党建就是主心骨
来源:
2009年5月25日《吴江日报》基石专版
发布时间:2009-05-27 09:1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这一要求,对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拓宽了思路。吴江处于全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城乡一体化进程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统筹,党建先行。在此进程中,吴江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尝试,通过推进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城乡干部人才交流互动、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以及党员一体化管理等工作,为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A 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
典型回顾:摘掉“贫”帽子 戴上“先锋”章
前不久,汾湖经济开发区元荡村荣获苏州市“先锋村”称号,谁能想到,6年前,这个村还是个需要扶持的薄弱村。
“我真的感谢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市国土局和水利局,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元荡村的发展不会这么好。”元荡村党委书记王建荣不无感慨地回顾了该村6年跨出的三大步。
2003年,吴江第三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启动,吴江农村商业银行与元荡村挂钩。挂钩后,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出资为该村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整修了村道,还建造了3400平方米的综合楼,为元荡村摘掉“贫”帽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5年,吴江下派第一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在“扶薄”中尝到甜头的王建荣为本村争取到来自吴江市国土局的指导员。“如果说,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帮助我们村打好了发展的基础,那么,吴江市国土局则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了发展的思路。”王建荣说。2008年8月,元荡村因其建设的标准厂房符合《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获得了182万元奖励,令人称道。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更要全面发展。市水利局的指导员来了后,帮我们加固堤坝,清理河道,环境绿化,灯光亮化,使我们村在发展道路上又跨出新步伐。”王建荣笑了。
成果概览: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城乡党组织间互帮互助长效机制,先后开展了“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局企结对、携手共建”、“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国企与民企“统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工作在我市已经连续开展了5轮,通过“市镇联动、局村挂钩、结对帮扶、一定三年”的结对帮扶形式,一大批薄弱村实现了脱贫转化。
“局企结对、携手共建”活动的开展,旨在实现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和推进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双赢”的目的,活动中全市40个机关党组织和4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结对,通过发挥市级机关党组织党建优势,有效带动结对企业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81个村和183个企业“联姻”共建,村企双方在经济项目合作、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党建工作等方面开展共建合作。国企与民企党组织“统筹共建”活动的开展,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此外,我市还积极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在自然村、产业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探索建立党支部,全市试点建立了16行业性党支部、54个自然村党支部。
B 城乡干部队伍互通
典型回顾:农村工作千条线 年轻干部得锻炼
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孙荣是2007年度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他曾在工作总结中写道:“扎根基层的我,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增进了与基层的感情,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7年10月,孙荣被派驻在平望镇溪港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之前,孙荣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工作更是陌生,为使自己尽早进入角色,孙荣开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孙荣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对于“三农”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孙荣告诉记者,在那一年中,他充分感受到农村工作的千头万绪,村干部需要拥有较好的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才能保证政策执行的正确和各项工作的到位。而这些能力正是机关年轻干部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虽然只在宽广的农村天地浸润了一年,但孙荣感到受益良多,对今后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他深有感触地说:“基层,确实是青年干部锻炼成长、展示才华的绝佳舞台。”
成果概览:
我市着力打破城乡、行业、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城乡干部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互动的干部人才工作体系。
自2005年起,每年从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村和社区担任农村(社区)工作指导员,4年间共派驻了4轮235名;在5轮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中共选派了283名挂职干部;2009年还从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了首批20名中层干部到乡镇机关担任为期两年的助理职务,进一步树立“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
2007年、2009年,我市已两次面向优秀村干部定向考录公务员,进一步拓宽优秀农村干部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吸引和鼓励退休回乡居住的干部和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的优秀人才、复员退伍军人等回村担任村干部,培养和选拔了“双带双强”型村干部472名,启动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工程,截至目前全市配有大学生村(社区)干部135名,进一步打通城市人才回流农村的制度通道。
C 党建资源党员共享
典型回顾:党建资源新平台 全体党员来共享
同里镇屯南村2002年规划建设了邱舍工业区,区内注册企业有108家,屯南村行政办公楼也在工业区内。“当时我们建设办公楼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方便工业区内的企业和党员。”屯南村党委书记王全新告诉记者。
由于邱舍工业区内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企业没有专用的党员活动场地,因此,在屯南村党委办公楼旁边建立起来的村级党员服务中心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员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帮助工业区的党员们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每月26日是党员远程教育学习日,我们会把本月的学习内容提前告知工业区内的企业党支部和党员们,让他们和本地党员拥有同样的学习机会。”王全新说,“不仅如此,工业区内的党支部提前预约,还可以在此单独组织学习或联谊活动,免费使用投影仪、电教片等设施。”
更值得一提的是,屯南村党员活动中心并不是一座孤立建筑,而是一座将医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工业区集宿大楼、商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在为工业区内70多名党员提供服务之外,更为区内2000多名新吴江人营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党员服务中心赢得了工业区内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已经成为工业区内未建立党组织企业发展新党员的孵化器。”王全新告诉记者,“工业区内的企业通过挂靠工业区联合党支部的形式,已发展预备党员27名,为进一步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创造了条件。”
成果概览:
2004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党员服务中心(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62个社区、250个村、82个企业和市场党员服务中心(站),在服务本地、本单位党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党员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服务周边地区党员群众的途径和方式。在坚持工作时间开放的同时,采取8小时外、节假日预约开放等方法,有效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结合部的阵地“空白点”,有力推进城乡党组织活动阵地的全覆盖。
此外,我市还积极利用镇、开发区、行政村、社区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接收站点、《吴江党建》市、镇(市级机关)、村(社区)“三级联网”网站、“七月阳光”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实现城乡党建信息共享。2007年6月底开通的《吴江党建》“三级联网”平台,在全省率先将党建网站建到镇和行政村,大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小到自己所在党小组的活动情况,基层党员不出家门就能基本了解和掌握,而2009年1月1日正式开通的《吴江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则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教育、培训与娱乐的又一优质平台。
D党员一体化管理
典型回顾:流动党员双向管 远在异乡找到家
牛军海来自有着“全国第二大将军县”之称的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现任盛泽镇可以小学教师的牛军海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盛泽党支部书记。
“2008年4月8日,我们和盛泽镇党委签订了一份《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这标志着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管理机制的建立。我觉得,我们这些远在异乡的党员,终于找到家了。”牛军海说。
盛泽镇党委确实为牛军海等30名来自革命老区的党员送去了家的温暖。不仅赠送了一套电教设备,还与他们一起开展支部活动。不仅将他们纳入流动党员管理体系,还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
“现在,我们不仅成为与家乡党组织联系的桥梁,更成为与盛泽镇党委联系的桥梁。”在牛军海看来,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的建立,在互通、互动、互融、互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果概览:
近年来,我市逐渐突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城乡党员二元管理结构,实现党员在管理、活动和服务等方面互动与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党员信息化管理。今年4月份,全市启动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信息库集中建设工作,今后党组织发生新建、撤并、换届、党组织书记调整等变化,党员发展、转正、调进调出、奖惩、参加教育培训、民主评议等情况,可以在网上即时、动态地进行了解掌握。
推行党员二次管理模式,在全市83个市级机关党组织和松陵城区7个社区党组织中开展“一联双管”活动,在职机关党员八小时内接受单位党组织管理,八小时外接受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
加强流动党员双向管理。目前,全市建有990人的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建立外出经商临时党支部15个,同时有安徽、浙江等流出地党组织在我市建立的党支部5个。每年开展流动党员摸底排查,积极加强与流出、流入地党组织间工作衔接,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签订流动党员管理合同、延伸开通党员信息库网络共享互通功能等方式,有效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双向共管。

(我市积极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基层开展工作)

(社区党员收看远程教育课)

(盛泽镇党委为流动党员送上党课)
A 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
典型回顾:摘掉“贫”帽子 戴上“先锋”章
前不久,汾湖经济开发区元荡村荣获苏州市“先锋村”称号,谁能想到,6年前,这个村还是个需要扶持的薄弱村。
“我真的感谢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市国土局和水利局,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元荡村的发展不会这么好。”元荡村党委书记王建荣不无感慨地回顾了该村6年跨出的三大步。
2003年,吴江第三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启动,吴江农村商业银行与元荡村挂钩。挂钩后,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出资为该村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整修了村道,还建造了3400平方米的综合楼,为元荡村摘掉“贫”帽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5年,吴江下派第一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在“扶薄”中尝到甜头的王建荣为本村争取到来自吴江市国土局的指导员。“如果说,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帮助我们村打好了发展的基础,那么,吴江市国土局则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了发展的思路。”王建荣说。2008年8月,元荡村因其建设的标准厂房符合《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获得了182万元奖励,令人称道。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更要全面发展。市水利局的指导员来了后,帮我们加固堤坝,清理河道,环境绿化,灯光亮化,使我们村在发展道路上又跨出新步伐。”王建荣笑了。
成果概览: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城乡党组织间互帮互助长效机制,先后开展了“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局企结对、携手共建”、“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国企与民企“统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工作在我市已经连续开展了5轮,通过“市镇联动、局村挂钩、结对帮扶、一定三年”的结对帮扶形式,一大批薄弱村实现了脱贫转化。
“局企结对、携手共建”活动的开展,旨在实现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和推进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双赢”的目的,活动中全市40个机关党组织和4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结对,通过发挥市级机关党组织党建优势,有效带动结对企业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81个村和183个企业“联姻”共建,村企双方在经济项目合作、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党建工作等方面开展共建合作。国企与民企党组织“统筹共建”活动的开展,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此外,我市还积极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在自然村、产业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探索建立党支部,全市试点建立了16行业性党支部、54个自然村党支部。
B 城乡干部队伍互通
典型回顾:农村工作千条线 年轻干部得锻炼
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孙荣是2007年度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他曾在工作总结中写道:“扎根基层的我,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增进了与基层的感情,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7年10月,孙荣被派驻在平望镇溪港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之前,孙荣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工作更是陌生,为使自己尽早进入角色,孙荣开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孙荣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对于“三农”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孙荣告诉记者,在那一年中,他充分感受到农村工作的千头万绪,村干部需要拥有较好的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才能保证政策执行的正确和各项工作的到位。而这些能力正是机关年轻干部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虽然只在宽广的农村天地浸润了一年,但孙荣感到受益良多,对今后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他深有感触地说:“基层,确实是青年干部锻炼成长、展示才华的绝佳舞台。”
成果概览:
我市着力打破城乡、行业、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城乡干部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互动的干部人才工作体系。
自2005年起,每年从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村和社区担任农村(社区)工作指导员,4年间共派驻了4轮235名;在5轮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中共选派了283名挂职干部;2009年还从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了首批20名中层干部到乡镇机关担任为期两年的助理职务,进一步树立“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
2007年、2009年,我市已两次面向优秀村干部定向考录公务员,进一步拓宽优秀农村干部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吸引和鼓励退休回乡居住的干部和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的优秀人才、复员退伍军人等回村担任村干部,培养和选拔了“双带双强”型村干部472名,启动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工程,截至目前全市配有大学生村(社区)干部135名,进一步打通城市人才回流农村的制度通道。
C 党建资源党员共享
典型回顾:党建资源新平台 全体党员来共享
同里镇屯南村2002年规划建设了邱舍工业区,区内注册企业有108家,屯南村行政办公楼也在工业区内。“当时我们建设办公楼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方便工业区内的企业和党员。”屯南村党委书记王全新告诉记者。
由于邱舍工业区内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企业没有专用的党员活动场地,因此,在屯南村党委办公楼旁边建立起来的村级党员服务中心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员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帮助工业区的党员们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每月26日是党员远程教育学习日,我们会把本月的学习内容提前告知工业区内的企业党支部和党员们,让他们和本地党员拥有同样的学习机会。”王全新说,“不仅如此,工业区内的党支部提前预约,还可以在此单独组织学习或联谊活动,免费使用投影仪、电教片等设施。”
更值得一提的是,屯南村党员活动中心并不是一座孤立建筑,而是一座将医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工业区集宿大楼、商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在为工业区内70多名党员提供服务之外,更为区内2000多名新吴江人营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党员服务中心赢得了工业区内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已经成为工业区内未建立党组织企业发展新党员的孵化器。”王全新告诉记者,“工业区内的企业通过挂靠工业区联合党支部的形式,已发展预备党员27名,为进一步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创造了条件。”
成果概览:
2004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党员服务中心(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62个社区、250个村、82个企业和市场党员服务中心(站),在服务本地、本单位党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党员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服务周边地区党员群众的途径和方式。在坚持工作时间开放的同时,采取8小时外、节假日预约开放等方法,有效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结合部的阵地“空白点”,有力推进城乡党组织活动阵地的全覆盖。
此外,我市还积极利用镇、开发区、行政村、社区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接收站点、《吴江党建》市、镇(市级机关)、村(社区)“三级联网”网站、“七月阳光”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实现城乡党建信息共享。2007年6月底开通的《吴江党建》“三级联网”平台,在全省率先将党建网站建到镇和行政村,大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小到自己所在党小组的活动情况,基层党员不出家门就能基本了解和掌握,而2009年1月1日正式开通的《吴江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则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教育、培训与娱乐的又一优质平台。
D党员一体化管理
典型回顾:流动党员双向管 远在异乡找到家
牛军海来自有着“全国第二大将军县”之称的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现任盛泽镇可以小学教师的牛军海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盛泽党支部书记。
“2008年4月8日,我们和盛泽镇党委签订了一份《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这标志着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管理机制的建立。我觉得,我们这些远在异乡的党员,终于找到家了。”牛军海说。
盛泽镇党委确实为牛军海等30名来自革命老区的党员送去了家的温暖。不仅赠送了一套电教设备,还与他们一起开展支部活动。不仅将他们纳入流动党员管理体系,还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
“现在,我们不仅成为与家乡党组织联系的桥梁,更成为与盛泽镇党委联系的桥梁。”在牛军海看来,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的建立,在互通、互动、互融、互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果概览:
近年来,我市逐渐突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城乡党员二元管理结构,实现党员在管理、活动和服务等方面互动与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党员信息化管理。今年4月份,全市启动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信息库集中建设工作,今后党组织发生新建、撤并、换届、党组织书记调整等变化,党员发展、转正、调进调出、奖惩、参加教育培训、民主评议等情况,可以在网上即时、动态地进行了解掌握。
推行党员二次管理模式,在全市83个市级机关党组织和松陵城区7个社区党组织中开展“一联双管”活动,在职机关党员八小时内接受单位党组织管理,八小时外接受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
加强流动党员双向管理。目前,全市建有990人的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建立外出经商临时党支部15个,同时有安徽、浙江等流出地党组织在我市建立的党支部5个。每年开展流动党员摸底排查,积极加强与流出、流入地党组织间工作衔接,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签订流动党员管理合同、延伸开通党员信息库网络共享互通功能等方式,有效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双向共管。

(我市积极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基层开展工作)

(社区党员收看远程教育课)

(盛泽镇党委为流动党员送上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