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国际经济困境持续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今后的发展变化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会变得突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保证各行各业工作顺利推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当前,应对危机挑战、做好党建工作,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如何针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能力;如何根据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改进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提高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的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党的基层组织以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的精神去深入研究和实践。
值得欣慰的是,在当前,一个个党支部、一批批党员突击队行动起来,基层党组织反应迅速,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凸显,各方力量积极调动,围绕提振信心、推动生产发展,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共克时艰。“重要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从政府机关到工厂,从街道的工委书记到企业的流动党员,处处可以感受到“携手共渡难关”已化为各地基层党组织自觉的行动;时时听到“党员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句发自企业主内心的赞叹……
《人民日报》党建周刊专版约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驻站记者,谈谈他们在这次采访中的思考与感受。
江苏:独一无二的“中国优势”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词:中国优势。或许可以这样说,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是“中国优势”的再次彰显,“中国力量”的再次凝聚。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击汶川特大地震……每一次,我们都愈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抓党建,促发展——说实话,接到这个报道任务时,心里很没底,感到不好写。
不好写,是不容易写得好看,因为它不是新闻事件,不那么容易抓人。“要有故事啊!”主编反复叮嘱。这下更没底了,党建,是个日常性的工作,有那么多故事吗?尽管要写的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党建,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毕竟还是很“工作性”的,读起来会带劲吗?
但是,进入采访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越采访,越兴奋;越采访,心里越有底;越采访,越觉得题目出得好。
“重要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企业是‘船’,党组织是‘帆’,党员是‘桨’,企业发展要一帆风顺,离不开党组织的保证和支撑,离不开党员的示范和引领”……听,这些话多鲜活!
缺少故事吗?江苏瑞安特机械有限公司和徐工集团的党员不约而同,一起喊出“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如东县要求非公企业党员发挥“智囊团”作用、“吸铁石”作用、“排头兵”作用、“润滑剂”作用;灌南县各级党组织开展“一人一策一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全县2.7万多名党员干部与3.1万多名返乡民工进行结对帮扶,帮助他们实现二次创业……看,这些故事多么生动!
采访时间不长,触动却很大。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员对党的认识提升了,群众对党的感情加深了。
先说“提升”。或许以前有人有这样的疑惑:现在又不打仗,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体现?平常时候,确实看不出来,但是,关键时候,看出来了。比如,好多企业就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这和打仗是一回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的“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了。
再说“加深”。党和群众本来就有鱼水般的深厚感情,通过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群众看到了什么?一是各级党组织科学决策,沉着应对,不慌乱,不盲目,这让群众感到踏实多了,安心多了;二是“困难面前有党员”,他们“危急关头豁出来”,或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或是帮助返乡农民工二次创业,或是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这让群众感到“党就在身边,党就是靠山”。
的确,金融危机是场大考,一考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二考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三考平时抓党建工作的成效。党建工作“功夫在平时,体现在关键”。化解危机的成效,某种程度上是党建工作的一面镜子。
一位基层组织部长就深有感慨:“有人说,在一些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很难做,因为企业主重视不够。这个时候,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帮助企业主走出困境,党组织的地位就不一样了。”
“我能有这份工作,多亏了党总支的帮助。”返乡农民说。“在这个经济的寒冬,公司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让人欣慰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老总说。“公司党委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放假,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企业员工说。
危机尚未过去,我们还在路上。
福建:党建、发展凝成一股劲
党的建设如何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是一个新课题。应对危机,毕竟首先得力于国家决策、政府行动,得力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真金白银的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得力于企业决策层的调度与管理。党建究竟在当前能做什么、做了什么、起了多大的作用,需要多长一个时间才能见效果?
唯其新,唯其人所不知,没有会议和总结,才激发新闻的使命,才需要记者去探访,去发现,去思考!
党建的优势,就是发展的优势,就是凝聚智慧、战胜困难的优势!采访中感受着党的细胞在基层的激情跳动,在应对危机中的灵敏反应、有效作为,他们在与基层党员的交流、碰撞中,我感到,党员的状态,影响员工的状态,员工的状态,决定企业的状态。中国企业要承受冲击、逆风飞扬,党建作用,不可替代!
在基层,在企业,党组织的行动如此迅速,他们与企业投资方、管理层一起,为企业的走向问诊把脉、开方抓药!他们手牵劳资双方,梳理矛盾,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一家外来投资企业,过去的几年内,曾坚决反对成立党组织,后来成立了,不让挂牌。金融危机来袭,这家产品外销程度高的企业颇受影响,关键时刻,党员科技攻关队伍管了大用!上下共存的危机意识,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带来磁场效应。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一位一线员工!在一家民营企业,记者与党支部书记就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危机袭来时,全部的党员都亮岗工作,此时,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得格外鲜明,这既是一种外在的素质,也是一种内在的灵魂!
抓基层,打基础!党建与发展,不是“两张皮”,而是一股劲!党建有效激发生产力、推进生产力!只有把一项工作放在大局下、激流中来观察,才能见其分量和光彩。
浙江:战斗堡垒的力量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我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危机所衍生的一切……浙江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占60%以上,吸纳劳动力占70%以上。民营企业能否走出困境,不但关乎着浙江经济能否走出困境,也关乎浙江的稳定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浙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时间,出口产品无法提现,企业订单锐减,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
深入基层采访,记者深深体味到了危机的严峻,也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捏一把汗:以经济发达的绍兴为例,几家大型企业接连出现危机,包括连续三年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纵横集团;在萧山,有“常青树”之称的万向集团从2008年10月开始,订单减少1/3以上。许多企业家感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也经受过不少考验,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无所适从……”
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困境中首先站出来的是共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正是由于各地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才使企业家们重拾信心,才使浙江各界在困境中谋发展、求攀升。
针对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萧山区委书记洪航勇向企业家们打了包票:“决不让区内任何一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兰溪推出力度更大的举措:选派60名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担任驻企指导员,派驻在60个眼下最困难的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的口号是:企业不解困,干部不撤离……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下,绍兴企业家们的情绪迅速平复了。重拾信心的企业家们不但集中精力开展生产自救,还纷纷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万象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郑重向员工承诺:“只要企业还在运转,就绝不抛弃一名员工。”
目前,尽管浙江经济还在艰难爬坡,但一度压在人们心头的悲观、失望的阴霾如今已经渐渐散去。很多企业家满怀信心地向记者表示:“有党组织在,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广东:基层党组织建设“大考”
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作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受伤”不轻。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企业顺利渡过这次难关,各地党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广东各地采访,从政府机关到企业工厂,从街道的工委书记到企业的流动党员,我们处处感受到“携手共渡难关”已化为各地基层党组织自觉的行动;时时听到“党员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句发自企业主们内心的赞叹。
短短时间里,一个个支部、一批批党员突击队行动起来,广东的基层党组织反应迅速,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凸显,各方力量被积极调动起来,围绕提振信心、推动发展,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共克时艰。
广大员工在党员的带领下,增强了团结奋进的信心,工作热情得到提升,帮扶企业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与企业共同面对困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应对危机的考验中再次得到了彰显。
这样的局面不是偶然的。广东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程,历届广东省委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牢牢抓在手中、落到实处:率先推广建立党员联系农户;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城市社区开展“双联双建、双争双促”教育活动;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力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危机来袭之时,为广东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核心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保障了一系列“对症下药”帮扶计划和具体措施的实施。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正是有了这样覆盖到面、编织成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架构,才能在最紧急和最关键的时刻,有效发挥作用。
“功夫在平时。”正如广东省委党校马星光教授所说。只有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加强了,才能有强有力的支撑,去应对危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