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驻沪党委:流动堡垒,是这样建成的
来源:
《人民日报》2009年2月24日第13版
发布时间:2009-02-25 09:54
背景:据2008年底的不完全统计,福建宁德在上海经营办企业和务工人员达17.8万人,流动党员近2000人,其中有397名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宁德驻上海党组织。
宁德人在上海创业,以开办经营市场为主,目前在上海形成规模的有:钢材、建材、茶叶、眼镜市场。近18万人中,约有一半人从事钢材现货交易经营活动,其交易量占全市钢材现货总交易量70%以上;大约2万人从事建材行业;近万人从事茶叶经营。餐饮、娱乐、食用菌、汽配等经营活动也比较多。
目前,宁德在沪建有两个党委、3个党总支和24个党支部。
上篇
宁德。2月4日,正月初十。40多岁的吴伏明一大早就登上了长途汽车。初春时分依然春寒料峭,这一次,他却能感受到一丝别样的温暖——行李中,多了一本红色的小本本。
一册“小红本”的信息解码
吴伏明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一个农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家住闽东大山间的周宁县泗桥乡赤岩村,常年在上海经商。“有了这个小红本,我就能和县里驻上海的党组织迅速接上头,参加党组织活动,还能优先参加商会活动。亮出党员身份,平时做生意多了几分信誉,遇到困难还多了一座‘靠山’。”
这个“小红本”,是吴伏明的《流动党员活动证》。4天前,他刚刚从村干部的手中拿到。
“今年春节登记流动党员信息,我们村的总数已经达21个。”赤岩村党支部书记吕大强说。赤岩村是个拥有2300多口人的村子,至少有800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
1月27日,正月初二,在赤岩村前两年刚建成的新村两委办公楼里,吕大强主持了一年一度的外出务工党员新春座谈会。“一是向大家汇报村里一年的工作,有困难的地方大家会解囊相助;二是请大家介绍在外面闯荡的感受,提提建议。”
吕大强说,每年的座谈会气氛都很热烈,除了党员,也邀请一些热心村公益事业的外出乡贤参加。“去年以来经济形势不好,我们还整理了一些市县的优惠政策,提供给有意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
据宁德市委组织部统计,春节期间宁德市以乡镇、村为单位,共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恳谈会、筹资会896场次,共收集整理了各类有价值的意见、建议556条,致富信息2231条。
会后,村党支部开始一年一度的流动党员信息登记,登记簿上记载着每位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和流向城市、固定住址、联系方式、党费缴纳情况等。
参加了座谈会后,前两年一直没登记的吴伏明也成为登记簿的一员,并赶在出门赴上海前领取了“小红本”,确定了党员联系人。吕大强介绍,党员联系人由留在村里的党员担任,负责向流动党员通报村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电话征求意见,有时也接受流动党员委托代行支部投票。
“一个也不能少。”对今年的流出党员登记工作,宁德各级组织部门比往年更上心。这缘于宁德市委的一项决心,闽东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到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发展,如何让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如何既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又引导好这支“驻外大军”回归创业,推动宁德大发展,这是市委一班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去年12月28日,宁德市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成立,宁德市委组织部更具体地向宁德各县县委组织部主管副部长提出要求,“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必须先把信息登记、统计清楚。既要掌握流动党员的准确总数,又要跟踪每位党员的具体流向。”
几天后,吴伏明和其他20位党员的信息传递到泗桥乡党委组织委员郑斌手中,郑斌将信息输入流动党员管理电子数据库。郑斌说,泗桥乡12个行政村的数据汇合在一起,流动党员总数达146人。
然后,这146人的信息再次向上传递。周宁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长何晓建将全县9个乡镇,140个村、7个社区支部的数据输入县级数据库,流动党员总数达1155人。何晓建介绍,周宁这个县乡两级的电子数据库,建于2007年,每季度都有更新,而春节期间是变动最大的时候。
2月16日,还没有出农历正月。宁德市委组织部统计出了全市流出党员的最新数字——7580名。据统计,春节期间,宁德全市共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389本。与此同时,全市也有96名流动党员亮出了身份。
据介绍,宁德市将配齐配强驻外党组织班子作为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县(市、区)注重从那些政治素质高、企业发展好、乐于奉献、群众公认的企业主中挑选驻外党组织负责人,并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系指导驻外党组织。
在吴伏明前往上海的一周后,2月11日,正月十七,一项与吴伏明们有关的“工程”又一次启动。这个名叫“回归”的工程,已有10年之久,是宁德市委、市政府与宁德在外商会、党组织共同搭建的一个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在外创业者回乡投资建设的工程。
在外闽东人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资金,能否引导这些资金“回归”用于家乡建设和发展呢?出外闯荡的宁德人很多都是家乡的能人,如何吸引其中的领头人回到家乡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呢?这是宁德市“回归工程”的“回归”本义所在,也是“党建工作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佐证。
2008年底,宁德市委在上海同时成立驻沪工作委员会、驻沪党员服务中心和共青团宁德市委驻沪工作委员会。
吴伏明的生意,现在还不算大,但他也非常向往以后能在“回归工程”中发挥出作用。当然,现在,他要做的,是带着那本“小红本”,出现在宁德驻沪党员活动中心里。
下篇
上海。郑维雄有多个身份:江杨钢材现货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福建宁德市上海商会会长。而他现在,还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身份——周宁县驻沪党委书记。
一个“流动堡垒”的前世今生
元宵节刚过,位于上海东北角的宝山区江杨南路1518号的江杨钢材现货市场,冷清了一个春节的一户户经营门面,渐次喧闹起来。郑维雄从堆放在地的钢筋铁骨“巨无霸”中穿梭,一边与陆续回来的驻场业主们熟悉地互拜晚年,一边向场中央那幢管委会办公楼走去。
郑维雄有好几个身份:江杨钢材现货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福建宁德市上海商会会长。而他现在,还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身份——周宁县驻沪党委书记。这些年,好多来自周宁的人,揣着一本“流动党员证”,不管打电话还是上门,第一句话就是:郑书记,我们来找组织了。
“那感觉,不是身在异乡的人,很难体会。”他也有些自豪:“周宁在沪的党员,现在都有了一个‘家’。”
作为福建一个“往外走”的源头,上海是宁德人在外经商办企和进城务工的一个重要流入地,集聚上海的宁德人就有17.8万人之众。其中,来自周宁县的就占了近1/3。宁德在沪建立的两个党委、3个党总支和24个党支部中,周宁拥有“半壁江山”。
市场管委会办公楼二楼的那间会议室,就是无数周宁籍在沪流动党员的“家”。门前墙上,正挂着两面亮闪的匾牌,金底红字的,是“中共周宁县驻沪党员活动中心”——那是宁德市委组织部特地给挂上的;红底金帆的,是“红帆港”——那是上海宝山区委组织部专为管辖范围内的“两新组织”推出的一个管理品牌。
“这不只是两块牌子。它让我们流动党员真正找到了归属,‘流动堡垒’又有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家乡周宁县浦源,郑维雄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创办了乡里的第一家企业,1987年,郑维雄来到上海,成为周宁县协作办上海经营部副经理。几年后,下海办起了现在这个钢材现货市场。
企业越做越大,但郑维雄还有个心结。私营企业里党员少,无法成立支部。远在周宁的支部有啥传达学习的,他又无法回去。那张“流动党员证”,也就成了“袋袋证”。
1994年,上海七莘路上,周宁县驻沪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全部党员只有9人。郑维雄担任了党支部首任书记,支部活动地址就设在他的店铺里。
“大家都非常珍惜每一次支部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更重要的是,来自县委、组织部门的信息、文件、学习、支部活动,逐渐有了正规渠道传递给这些千里之外的党员。
1998年,党支部升格成立了周宁驻沪党总支。1999年,再次升格成立了周宁县驻沪党委。之后,无论是流出地的宁德,还是流入地的上海,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探索,不断在突破:2005年,周宁县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党委签订了友好协作关系,驻沪党委与宝山区淞南镇党委还签订共建协议;2008年岁末,成立了中共宁德市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宁德市驻上海党员服务中心。
与以前“两头难管”的流动管理模式不同,现在,他们获得了双重的管理与服务。“娘家”方面,周宁县特别选派了11名党建指导员联系驻沪党组织;而“婆家”上海,也派出了专门的“红帆员”负责联系,加强共建协作,利用上海的学习资源,为他们组织专题讲座,提供活动场所。前不久,淞南镇综合党委还特地为这些“红帆港”成员们请来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讲解“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对策”;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红帆员”们又来到各自的联系点,了解各“红帆港”情况,还为每一个流动支部赠阅了《上海支部生活》。
郑维雄和他的党员干部们的积极性也因此更高。很多人说,他这个私企老板,差不多要成了一个专职的党委书记了。而周宁驻沪党委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也在迅速壮大。
周宁在沪的流动党员队伍正在扩展,15年前的9人,如今已成了在册的206人。这些党员中,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名党员因参与赌博受到处分,驻沪党员的声誉与口碑得到一致肯定,受到包括上海在内的各级组织表彰的就达300多人次。2006年,驻沪党委还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另一件让郑维雄引以自豪的是,在以党员为骨干的宁德在沪企业中,他们为上海和家乡所做的贡献与影响,同样日益增大。在家乡,由组织部门推动的“回归工程”,每年都会带动家乡的一批项目;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党员干部带头,筹集资金;而在上海,仅钢材贸易市场,由周宁人所办的企业,贸易额就占到70%。
在党员活动中心,郑维雄特意让人制作了一个“驻沪党委及下辖10个支部分布图”挂在墙上。上海的版图上,代表支部的红色五角星,已遍布各区。
宁德人在上海创业,以开办经营市场为主,目前在上海形成规模的有:钢材、建材、茶叶、眼镜市场。近18万人中,约有一半人从事钢材现货交易经营活动,其交易量占全市钢材现货总交易量70%以上;大约2万人从事建材行业;近万人从事茶叶经营。餐饮、娱乐、食用菌、汽配等经营活动也比较多。
目前,宁德在沪建有两个党委、3个党总支和24个党支部。
上篇
宁德。2月4日,正月初十。40多岁的吴伏明一大早就登上了长途汽车。初春时分依然春寒料峭,这一次,他却能感受到一丝别样的温暖——行李中,多了一本红色的小本本。
一册“小红本”的信息解码
吴伏明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一个农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家住闽东大山间的周宁县泗桥乡赤岩村,常年在上海经商。“有了这个小红本,我就能和县里驻上海的党组织迅速接上头,参加党组织活动,还能优先参加商会活动。亮出党员身份,平时做生意多了几分信誉,遇到困难还多了一座‘靠山’。”
这个“小红本”,是吴伏明的《流动党员活动证》。4天前,他刚刚从村干部的手中拿到。
“今年春节登记流动党员信息,我们村的总数已经达21个。”赤岩村党支部书记吕大强说。赤岩村是个拥有2300多口人的村子,至少有800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
1月27日,正月初二,在赤岩村前两年刚建成的新村两委办公楼里,吕大强主持了一年一度的外出务工党员新春座谈会。“一是向大家汇报村里一年的工作,有困难的地方大家会解囊相助;二是请大家介绍在外面闯荡的感受,提提建议。”
吕大强说,每年的座谈会气氛都很热烈,除了党员,也邀请一些热心村公益事业的外出乡贤参加。“去年以来经济形势不好,我们还整理了一些市县的优惠政策,提供给有意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
据宁德市委组织部统计,春节期间宁德市以乡镇、村为单位,共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恳谈会、筹资会896场次,共收集整理了各类有价值的意见、建议556条,致富信息2231条。
会后,村党支部开始一年一度的流动党员信息登记,登记簿上记载着每位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和流向城市、固定住址、联系方式、党费缴纳情况等。
参加了座谈会后,前两年一直没登记的吴伏明也成为登记簿的一员,并赶在出门赴上海前领取了“小红本”,确定了党员联系人。吕大强介绍,党员联系人由留在村里的党员担任,负责向流动党员通报村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电话征求意见,有时也接受流动党员委托代行支部投票。
“一个也不能少。”对今年的流出党员登记工作,宁德各级组织部门比往年更上心。这缘于宁德市委的一项决心,闽东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到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发展,如何让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如何既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又引导好这支“驻外大军”回归创业,推动宁德大发展,这是市委一班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去年12月28日,宁德市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成立,宁德市委组织部更具体地向宁德各县县委组织部主管副部长提出要求,“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必须先把信息登记、统计清楚。既要掌握流动党员的准确总数,又要跟踪每位党员的具体流向。”
几天后,吴伏明和其他20位党员的信息传递到泗桥乡党委组织委员郑斌手中,郑斌将信息输入流动党员管理电子数据库。郑斌说,泗桥乡12个行政村的数据汇合在一起,流动党员总数达146人。
然后,这146人的信息再次向上传递。周宁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长何晓建将全县9个乡镇,140个村、7个社区支部的数据输入县级数据库,流动党员总数达1155人。何晓建介绍,周宁这个县乡两级的电子数据库,建于2007年,每季度都有更新,而春节期间是变动最大的时候。
2月16日,还没有出农历正月。宁德市委组织部统计出了全市流出党员的最新数字——7580名。据统计,春节期间,宁德全市共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389本。与此同时,全市也有96名流动党员亮出了身份。
据介绍,宁德市将配齐配强驻外党组织班子作为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县(市、区)注重从那些政治素质高、企业发展好、乐于奉献、群众公认的企业主中挑选驻外党组织负责人,并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系指导驻外党组织。
在吴伏明前往上海的一周后,2月11日,正月十七,一项与吴伏明们有关的“工程”又一次启动。这个名叫“回归”的工程,已有10年之久,是宁德市委、市政府与宁德在外商会、党组织共同搭建的一个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在外创业者回乡投资建设的工程。
在外闽东人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资金,能否引导这些资金“回归”用于家乡建设和发展呢?出外闯荡的宁德人很多都是家乡的能人,如何吸引其中的领头人回到家乡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呢?这是宁德市“回归工程”的“回归”本义所在,也是“党建工作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佐证。
2008年底,宁德市委在上海同时成立驻沪工作委员会、驻沪党员服务中心和共青团宁德市委驻沪工作委员会。
吴伏明的生意,现在还不算大,但他也非常向往以后能在“回归工程”中发挥出作用。当然,现在,他要做的,是带着那本“小红本”,出现在宁德驻沪党员活动中心里。
下篇
上海。郑维雄有多个身份:江杨钢材现货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福建宁德市上海商会会长。而他现在,还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身份——周宁县驻沪党委书记。
一个“流动堡垒”的前世今生
元宵节刚过,位于上海东北角的宝山区江杨南路1518号的江杨钢材现货市场,冷清了一个春节的一户户经营门面,渐次喧闹起来。郑维雄从堆放在地的钢筋铁骨“巨无霸”中穿梭,一边与陆续回来的驻场业主们熟悉地互拜晚年,一边向场中央那幢管委会办公楼走去。
郑维雄有好几个身份:江杨钢材现货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福建宁德市上海商会会长。而他现在,还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身份——周宁县驻沪党委书记。这些年,好多来自周宁的人,揣着一本“流动党员证”,不管打电话还是上门,第一句话就是:郑书记,我们来找组织了。
“那感觉,不是身在异乡的人,很难体会。”他也有些自豪:“周宁在沪的党员,现在都有了一个‘家’。”
作为福建一个“往外走”的源头,上海是宁德人在外经商办企和进城务工的一个重要流入地,集聚上海的宁德人就有17.8万人之众。其中,来自周宁县的就占了近1/3。宁德在沪建立的两个党委、3个党总支和24个党支部中,周宁拥有“半壁江山”。
市场管委会办公楼二楼的那间会议室,就是无数周宁籍在沪流动党员的“家”。门前墙上,正挂着两面亮闪的匾牌,金底红字的,是“中共周宁县驻沪党员活动中心”——那是宁德市委组织部特地给挂上的;红底金帆的,是“红帆港”——那是上海宝山区委组织部专为管辖范围内的“两新组织”推出的一个管理品牌。
“这不只是两块牌子。它让我们流动党员真正找到了归属,‘流动堡垒’又有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家乡周宁县浦源,郑维雄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创办了乡里的第一家企业,1987年,郑维雄来到上海,成为周宁县协作办上海经营部副经理。几年后,下海办起了现在这个钢材现货市场。
企业越做越大,但郑维雄还有个心结。私营企业里党员少,无法成立支部。远在周宁的支部有啥传达学习的,他又无法回去。那张“流动党员证”,也就成了“袋袋证”。
1994年,上海七莘路上,周宁县驻沪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全部党员只有9人。郑维雄担任了党支部首任书记,支部活动地址就设在他的店铺里。
“大家都非常珍惜每一次支部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更重要的是,来自县委、组织部门的信息、文件、学习、支部活动,逐渐有了正规渠道传递给这些千里之外的党员。
1998年,党支部升格成立了周宁驻沪党总支。1999年,再次升格成立了周宁县驻沪党委。之后,无论是流出地的宁德,还是流入地的上海,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探索,不断在突破:2005年,周宁县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党委签订了友好协作关系,驻沪党委与宝山区淞南镇党委还签订共建协议;2008年岁末,成立了中共宁德市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宁德市驻上海党员服务中心。
与以前“两头难管”的流动管理模式不同,现在,他们获得了双重的管理与服务。“娘家”方面,周宁县特别选派了11名党建指导员联系驻沪党组织;而“婆家”上海,也派出了专门的“红帆员”负责联系,加强共建协作,利用上海的学习资源,为他们组织专题讲座,提供活动场所。前不久,淞南镇综合党委还特地为这些“红帆港”成员们请来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讲解“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对策”;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红帆员”们又来到各自的联系点,了解各“红帆港”情况,还为每一个流动支部赠阅了《上海支部生活》。
郑维雄和他的党员干部们的积极性也因此更高。很多人说,他这个私企老板,差不多要成了一个专职的党委书记了。而周宁驻沪党委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也在迅速壮大。
周宁在沪的流动党员队伍正在扩展,15年前的9人,如今已成了在册的206人。这些党员中,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名党员因参与赌博受到处分,驻沪党员的声誉与口碑得到一致肯定,受到包括上海在内的各级组织表彰的就达300多人次。2006年,驻沪党委还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另一件让郑维雄引以自豪的是,在以党员为骨干的宁德在沪企业中,他们为上海和家乡所做的贡献与影响,同样日益增大。在家乡,由组织部门推动的“回归工程”,每年都会带动家乡的一批项目;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党员干部带头,筹集资金;而在上海,仅钢材贸易市场,由周宁人所办的企业,贸易额就占到70%。
在党员活动中心,郑维雄特意让人制作了一个“驻沪党委及下辖10个支部分布图”挂在墙上。上海的版图上,代表支部的红色五角星,已遍布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