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侧记
陈金根拿着早已做好的图纸,站在南杨村新修的水泥路面上,在他面前,是今年设想动工的12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作为平望镇南杨村党总支书记,今年,他要带领全村居民向更高的生活目标挺进,彻底摆脱“经济薄弱村”的“头衔”。
“建设局两年来因地制宜的扶持,已经使我们村起了非常大的变化。”陈金根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净收入达到了48万元,人均水平7370元。
路桥建设改变环境
南杨村原来的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到处泥浆。两年来,在市建设局的关心扶持下,局领导多次亲临现场作出工作部署,制订规划,发挥优势,修建了一条又一条路,造起了一座又一座桥。2003年,新筑水泥路3510米,计10292平方米,投入44.69万元;新筑道渣路1551米,计5407平方米,投入11.46万元;桥梁三座,投入18.7万元。2004年,新筑水泥路1030米,计3594平方米,投入20.86万元,黄家桥管道及机房维修投入8000元。
新修的三座桥梁,极大地方便了村里的横机个体户,使他们到横扇的距离缩短了,过了桥就能交货,节省了生产成本。
污水处理救活染厂
南杨村有一个羊毛衫洗染厂,当时是村里的唯一一家企业,但因经济条件的关系,迟迟未安装污水处理设备,不符环保要求,到了被迫关闭的边缘。在市环保局的监督下,在市建设局的帮助下,2003年4月,南杨村采用招标方式,投入18万元在染厂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设备。这一设备的投入,在当地村干部眼中,被认为是为村民身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它的经济意义也很明显,污水处理设备的投入,为去年染厂的租赁承包奠定了扎实基础。
2004年,染厂在镇司法办、纪委的监督下,实行招标拍卖,使南杨村还清了原来应付的债务。
关心村民爱到实处
市建设局在帮助南杨村作整体规划发展蓝图时,就把关怀村里弱势群体放到议事日程上来。2003年,全村为205名70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了每人100元的慰问金,同时对特殊困难户给予了总数为4万元的补偿照顾。2004年,全村为37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每人100元的慰问金,同时也走访了特困户。2005年春节前夕,市建设局领导又与南杨村干部一起,走访慰问了一些困难户,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为了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国家大事及商品信息,2003年,村里为322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市建设局补助了6.5万元。
村级生态迈向健康
陈金根告诉记者,在市建设局两年来的扶持下,村里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最主要的是,“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融洽了,村里的精神风貌起了很大变化。”陈金根告诉记者,除了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外,市建设局的扶持,更大的意义是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全村干群的创业信心被激发出来了,“我们有信心彻底摆脱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走向经济强村、经济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