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2008年度苏州各市、区组织部门创新音符点击
来源: 《苏州日报》2008年12月5日B6版       发布时间:2008-12-11 08:16
  创新是新时期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新,不可否认,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基层党组织适应变化、破解难题的积极选择。而这其中,工作载体创新、机制创新等很多探索,对于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对于进一步焕发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点击2008年苏州市各市、区组织部门工作,步伐坚实一如往昔,不同的是在铿锵有力中有了更多的创新举措。踩着不断创新的步伐,相信,2009年苏州党建工作将更富有实效,同时也更富有时代气息。
  突破身份聘用 跨越部门竞岗优化配置机关中层干部资源
  针对机关中层骨干来源不足,张家港市突破人员身份限制,通过竞争上岗等方法,择优聘用本系统事业身份干部担任机关中层正职;针对机关中层干部“难进来、难出去、难交流”,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等单位首次拿出25个通用性较强的机关中层正职岗位,面向市级机关部门组织实施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全市共有226名机关年轻干部参与竞岗。最终,来自10个单位的24名机关中层干部脱颖而出,跨部门走上了新的中层岗位,同时发现和储备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
  点评:制度“选官”,公开竞争,民主评议,择优录用,目前已成为干部选拔制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今年,张家港市在苏州范围内率先制定实施《市级机关中层正职岗位聘用事业身份工作人员暂行办法》,首次开展市级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这一举措,打破了机关干部 “一个单位定终身、一个部门打圈圈”的传统范式,搭建了部门之间干部交流的新平台,有效缓解了机关中层干部“板结”现象。
  丰富内涵 提升水平 建引领“16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昆山市实施“16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中心”——公共服务中心;配置“六大功能”——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和党建活动等六项功能;投入“三亿资金”——实现全市157个村公共服务“全覆盖”。其中,党建工作切实发挥“三个引领”作用:一是落实责任引领作用。制定《实施意见》,把公共服务纳入“两个率先”和新农村建设大局、并作为市委的重点工作、各镇的重要任务和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二是整合资源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基石工程”、“三结对三服务”主题活动、“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构建出城乡统筹的农村发展和基层党建新格局;三是完善机制引领作用。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整合部门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并将其纳入农村“三个文明”考核,确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好、管理好、运作好。
  点评:“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昆山市提升了基层政权形象,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丰富了“昆山之路”的时代内涵,中央对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总结调研时,把这项工作作为昆山发展的五条重要经验之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专门作了报道。
  三票 四联 五制整体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以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吴江市通过组织市党代表换届投“选举票”产生市委委员,届中投“信任票”民主评议市委委员,届末投“满意票”对市委委员任期内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健全“常委—委员—党代表—党员—群众”四项联系机制,建立市委常委党建工作联系点42个、镇党委委员农村工作联系片55个,每月集中开展一次党代表基层接待日活动。建立党代表列席全委会、常委会制度,先后组织3批54名基层党代表列席全委(扩大)会议;在基层,建立党员提案、党员代表议事、党员接待日、党员中心户和党员村组家园等5项制度,今年以来,共收到党员提案89个,组织党员讨论事务234项、接待群众来访268人次,建成党员中心户和党员村组家园54个。
  点评: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需要不断实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吴江的“三票、四联、五制”,利用不同的机制和载体,充分主张和反映不同层次党员的民主诉求,并最大程度畅通党员民主诉求渠道,充分保证党员的“话语权”。近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5%被调查对象认为吴江市党内民主建设整体成效明显。
  “五步工作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今年以来,相城区成立了38个流动党员服务站(点),推行“摸、通、联、暖、管”五步工作法——“摸”,在人才市场建立流动党员询问制,在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税务等窗口设立流动党员询问制、流动党员登记点,与公安部门共享《新苏州人信息管理系统》;“通”,开通“流动党员之家”网站和关爱短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办事指南、在线学习服务等;“联”,与浙江天台县委组织部、江西玉山县紫湖镇党委分别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暖”,向流动党员发出一封家书,在流动党员服务站配备电子触摸屏,在30个网吧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点,流动党员可免费上网学习;“管”,建立流动党员台账、来电来信登记卡、支部联系流动党员情况登记卡和咨询服务登记卡“一账三卡”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
  点评:如何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组织在身旁”?如何让流动党员切实有效地发挥先锋作用?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员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寓教育、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相城区多措并举,使流动党员不论到哪都能找到自己的家,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真正实现了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深化党员义工“先锋行动计划” 建守望相助新平台
  今年以来,金阊区积极开展党员义工“先锋行动计划”:各级分别建立党员义工联合会、服务站等组织架构,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把党员义工活动与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帮扶工作,以及全区性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推行了“党员义工工作室”服务模式。目前,已组建党员义工联合会8个、服务站51个、固定服务点10个,注册党员义工2800余名、义工队伍260多支,新建“大学生党员爱心辅导室”、“增荣关心下一代工作室”等10个工作室,形成了“金阿姨”、“苏妈妈”、“老娘舅”等一批服务项目和服务团队。
  点评:文明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气质,也是城市之“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员要做各方面工作的排头兵。金阊区制定党员义工联合会章程和信息通报、评议考核等制度,并把完成服务时间和效果作为党员评先、干部选拔的前提条件,真正把“是党员当义工、有时间做义工”的口号变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榜样“因子”滋润了城市文明。
  凸现优势 服务基层打造非公党建教育培训品牌群
  通过“网上征集、党内评选、层层实践、深化提高”,高新区创设“非公党员形势任务报告会”、“名家进名企”等活动品牌,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大型、重点企业;成立“红色讲师团”、“红色企业家训练营”,培育企业党员精英;建立非公党员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社区志愿者服务基地,增强非公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创设“非公经济党务干部专项能力培训基地”,实施非公经济党务干部专项能力培训及资格认证,以此加快推进非公经济党务干部“精英倍增”工程。
  点评:所谓“群”,形象地说,就是一个集合,一个矩阵。上述一个党员教育基地和品牌犹如一个小方块,而由若干个小方块,方能组建一个集合,一个矩阵,这样的集合或矩阵凝聚力最强,品牌和效益能最大化。而这集合或矩阵里的每一个小方块缺一不可,互相协调,互相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整体。高新区的非公党建教育培训群也正是起到了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