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人才首选”:转型苏州的时代热词
来源: 《新华日报》2008年12月1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08-12-02 16:30
  人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座城市的发展主题词。
  紧紧抓住当前新一轮调整机遇,做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城市,以人才集聚引领产业升级,加快实现发展转型。初冬的苏州,关于人才的热点话题让这座走在开放前沿的城市沸腾起来。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高层次人才是驱动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苏州迫切需要集聚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建设一个开放式、市场化、国际性的人才高地,才有能力把经济总量优势转化成质量效益优势,也才有底气在新一轮竞争中棋高一招、胜人一筹。”
  每年投入5%财政收入:转型苏州要做“人才首选”
  10月下旬,第二届“苏州杰出人才奖”揭晓,这是目前苏州人才的最高奖,每人30万元,比首届奖金提高了整整两倍。
  重奖人才,彰显了苏州打造“人才首选城市”的坚定决心。“这是由苏州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所决定的。”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立平说,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次跃升的高度,实际上都体现了人才开发的力度和水平。
  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乡镇企业,就是依靠灵活的用人机制兴盛起来的。当时,从周边城市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仅从上海引进的“星期日工程师”就有成千上万,一举创造了经济发展和人才开发的“苏南模式”。
  但这样的“人才输血”很快就显出局限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苏州人表现出强大的招商引资才能,外向型经济一日千里,并由此成功实现了发展方式的第一次战略转型。大批外资企业潮涌而来,人才需求骤增,苏州及时调整户籍政策,放低门槛,大量人才涌入苏州,人才队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
  苏州不能只做“世界工厂”!随着资源瓶颈压力陡增,苏州进入了新的战略调整期。苏州人认识到,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在现有较高平台上实现更大突破,唯一的出路就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才首选”,成为当前苏州崭新的城市发展主题。苏州提出,要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招才引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州各级财政每年用于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已达2亿元,占苏州年度财政收入的5%。。
  2359个创新团队背后:平台和政策“一个都不少”
  去年,苏州与京、沪、深等地人才流进流出比达到8.2:1,这表明,苏州已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选择地之一。
  这种优势的确立绝非偶然。苏州人认识到,打动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是为他们创造能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包含公共技术平台、资金支持、产业服务在内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为从北大辞职来苏州创业的博导徐科开出了一份“服务清单”:项目启动资金100万元;苏州创投集团投资500万元;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1200万元,园区再配套500万元;国家973项目1680万元;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资助资金100万元;姑苏领军人才启动资金200万元,总计超过5000万元。作为我国氮化物半导体领域的前沿领军人物,徐科在创业之初就得到这么大的支持,让他十分兴奋。
  同在园区创业的剑桥大学生物医药博士倪健说,是园区投资建立的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平台让他决定把公司搬到苏州。“这个公共实验平台为我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实验室建设费用。对于一个初创型科技企业来说,这比什么优惠政策都重要。”
  类似生物纳米科技园的众多载体,已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舞台。据统计,苏州市现有各类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27个,累计入驻2359个创新创业团队,集聚的高层次人才中留学回国人员达871名。同时,先后引进和建立了中科院物理所苏州研究院等内外资研发机构181家,培育了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63家。苏州还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50多家,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全球配置“第一资源”:人才集聚催生爆发性生产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配置“第一资源”需要全球眼光。目前,苏州已与万宝盛华、中华英才网等8家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合作,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并对社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给予“重金悬赏”。在海外留学生集聚的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则建立了12个海外人才联络处。截至目前,苏州吸引的海外留学生超过3100名,常住外籍人员3万余名。
  只需一个人,便可以带来一个重要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地区的科技进步。在苏州的领导层看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往往能够内生性地推动生产要素的革新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催生出爆发性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攀升。
  留法博士徐绪炯,昆山华恒焊接公司总经理,刚刚获得第二届“苏州杰出人才提名奖”。自1995年来昆山创业后,他的公司在焊接工艺、自动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开拓性成果,先后获得22项国家专利,在焊接自动化装备领域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台全自动工业焊接机器人“昆山I号”,对提升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留学归来的朱袁正,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届科技领军人才”获奖者,他创立的苏州硅能半导体公司是国内首家能量产该产品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此前,该器件前十大企业均为欧美占据。
  苏州工业园区今年的19个领军人才项目,集中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和纳米新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10个项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多个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创业项目大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市场前景广阔,一到三年内均可实现产业化,预计2010年销售40亿元。
  人才集聚造就苏州新的“裂变”。2005至2007三年间,苏州的人才科技贡献率提高了一倍,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已分别位列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三和第四位。根据有关标准,苏州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