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岳集团:你有多少才 我搭多大台
来源: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8日第13版
发布时间:2008-11-20 09:10
4500多名员工中,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1820人,其中包括38名硕士和21名博士;2007年位列中国石化行业百强企业第五十二位;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火炬计划、“86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经过20多年发展,山东东岳集团从一个仅有38名员工和2只小转炉的小“作坊”,成长为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奇迹”的背后,靠的正是集团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育出的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团结拼搏的创新型人才团队。
有真才实学就大胆使用
东岳集团地处桓台县唐山镇,地理环境并不优越。集团决策层清醒认识到,要吸引优秀人才,打造人才高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就必须实行特殊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措施,疏通人才进入的绿色通道:
——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把人才的需要作为东岳的“政策”,根据人才自身需求签订合同,开放性接纳各类优秀人才。对来企工作的博士、硕士,工资一律按大城市同等人员收入2—3倍的标准执行。对高级人才,坚持“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我就敢用”,收入、待遇由人才自己申报确定。对从上海交大引进的博士、东岳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教授,企业不但为其配专车、秘书、公寓,还把研究院用什么人、定什么岗、拿什么薪酬的“三定”大权放心交给他。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集团认为,人才不在于占有,关键在为我所用,整合多少人才就等于拥有多少人才。为此,集团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先后与清华、北大、化工规划研究院等2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外聘专家最多时达100多名,使一大批高级人才成为企业的“非在册员工”。目前,集团与全国有机氟领域150多名知名专家保持着经常联系和合作关系。
——加大投入、筑巢引凤。投资2亿多元,建成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位于一体的综合研究院,为进入企业的人才提供一流创新平台。特殊政策像一块巨型磁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已有72名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级人才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到东岳安家落户。
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舞台
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说,最大价值莫过于成就事业,最大愿望莫过于为其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搭建舞台。为此,集团坚持重学历、重职称、重资历,更重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建立“赛马重于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
有学历、有本事肯定重用,没学历、有本事照样重用,有多大才能就有多大舞台。高中肄业生张恒,进厂时只是个普通工艺员,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一步步成长为集团副总裁、东岳研究院院长。对优秀年轻人才,集团则敢于大胆起用,给位子、压担子。今年只有27岁的牛晓刚4年前大学毕业来到东岳,很快被委以重任,负责与日本新日铁和三菱公司的CDM(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项目谈判和项目建设。
5年前还是普通员工的张银堂,毛遂自荐筹建煤气站并将其管理成为“花园站”、“文化站”、“样板站”,此后又高标准地建设了氯碱、PVC等项目,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精于管理的才能,虽然很有个性,但仍被委任为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没上过大学,毛病多、个性强,是东岳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我、承认了我,也成就了我。”
多年来,集团始终注重利用项目这个载体,在项目建设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科技项目研发中造就创新团队。从与上海交大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做起,充分利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平台,大力培养本企业创新团队。“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不仅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而且一个项目带起1个研究院、3个研究所、15个实验室,课题带头人张永明也成为国内离子膜研究权威。在研发项目产业化中培养创业人才,在项目生产一线培养创优技能人才,集团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员工创优的平台。正是这种有效的培养机制,使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脊梁。
有多大贡献就有多大回报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认为,“经营”人才的高境界是“经营”人心,要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不仅要让人才成就事业,更要让他们受到尊重、获得荣誉,真正“以价值体现价值”。集团设有“优秀专家奖”、“研发创新奖”、“市场开拓重大贡献奖”和“博士来企创业奖”等奖项,先后有数十人获得高级轿车、高额现金等奖励。2007年企业上市后,对优秀科技人员全部实行股权期权制。
对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银堂、赵素芳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创优典型,集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号召全体员工向他们学习。经集团推荐,张永明被授予山东省人才最高荣誉——“泰山学者”,张恒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
只要是人才就受到应有尊重。集团建立定期交流、走访慰问、集体谈心等制度,倾听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集团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人才潜能得到最大释放,价值得到最好体现,充满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
有真才实学就大胆使用
东岳集团地处桓台县唐山镇,地理环境并不优越。集团决策层清醒认识到,要吸引优秀人才,打造人才高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就必须实行特殊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措施,疏通人才进入的绿色通道:
——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把人才的需要作为东岳的“政策”,根据人才自身需求签订合同,开放性接纳各类优秀人才。对来企工作的博士、硕士,工资一律按大城市同等人员收入2—3倍的标准执行。对高级人才,坚持“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我就敢用”,收入、待遇由人才自己申报确定。对从上海交大引进的博士、东岳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教授,企业不但为其配专车、秘书、公寓,还把研究院用什么人、定什么岗、拿什么薪酬的“三定”大权放心交给他。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集团认为,人才不在于占有,关键在为我所用,整合多少人才就等于拥有多少人才。为此,集团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先后与清华、北大、化工规划研究院等2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外聘专家最多时达100多名,使一大批高级人才成为企业的“非在册员工”。目前,集团与全国有机氟领域150多名知名专家保持着经常联系和合作关系。
——加大投入、筑巢引凤。投资2亿多元,建成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位于一体的综合研究院,为进入企业的人才提供一流创新平台。特殊政策像一块巨型磁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已有72名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级人才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到东岳安家落户。
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舞台
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说,最大价值莫过于成就事业,最大愿望莫过于为其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搭建舞台。为此,集团坚持重学历、重职称、重资历,更重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建立“赛马重于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
有学历、有本事肯定重用,没学历、有本事照样重用,有多大才能就有多大舞台。高中肄业生张恒,进厂时只是个普通工艺员,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一步步成长为集团副总裁、东岳研究院院长。对优秀年轻人才,集团则敢于大胆起用,给位子、压担子。今年只有27岁的牛晓刚4年前大学毕业来到东岳,很快被委以重任,负责与日本新日铁和三菱公司的CDM(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项目谈判和项目建设。
5年前还是普通员工的张银堂,毛遂自荐筹建煤气站并将其管理成为“花园站”、“文化站”、“样板站”,此后又高标准地建设了氯碱、PVC等项目,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精于管理的才能,虽然很有个性,但仍被委任为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没上过大学,毛病多、个性强,是东岳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我、承认了我,也成就了我。”
多年来,集团始终注重利用项目这个载体,在项目建设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科技项目研发中造就创新团队。从与上海交大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做起,充分利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平台,大力培养本企业创新团队。“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不仅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而且一个项目带起1个研究院、3个研究所、15个实验室,课题带头人张永明也成为国内离子膜研究权威。在研发项目产业化中培养创业人才,在项目生产一线培养创优技能人才,集团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员工创优的平台。正是这种有效的培养机制,使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脊梁。
有多大贡献就有多大回报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认为,“经营”人才的高境界是“经营”人心,要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不仅要让人才成就事业,更要让他们受到尊重、获得荣誉,真正“以价值体现价值”。集团设有“优秀专家奖”、“研发创新奖”、“市场开拓重大贡献奖”和“博士来企创业奖”等奖项,先后有数十人获得高级轿车、高额现金等奖励。2007年企业上市后,对优秀科技人员全部实行股权期权制。
对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银堂、赵素芳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创优典型,集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号召全体员工向他们学习。经集团推荐,张永明被授予山东省人才最高荣誉——“泰山学者”,张恒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
只要是人才就受到应有尊重。集团建立定期交流、走访慰问、集体谈心等制度,倾听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集团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人才潜能得到最大释放,价值得到最好体现,充满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