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苏州市公推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侧记
来源: 《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8-10-21 15:21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在城乡统筹一体化过程中,必须切实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低,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惟有开通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才是打开农民收入问题‘死结’的钥匙”……这是考一场考试,考试的主题和内容就是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可这显然又不像一场考试,更像一场室内能力“拓展训练”:5位考生有竞争,有合作,有统筹,共同目的就是完成一个议题研讨,7位考官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18日上午,在市委党校,记者有幸见识了如上这新奇的一幕,而这种被称为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在18日19日我市公推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遴选会上,被首次采用。“这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方法真新颖,气氛更活跃,也更有针对性,相比以往,难度没有降下来,反而还更高了,对参与者的各方面要求也更高。 ”参加公选市审计局总审计师职位的陈升这样说。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制度‘选官’,公开竞争,民主评议,作为干部选拔制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公推公选在我市已经是一种常态制度,可是,任何制度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通过制度创新才能保证更科学、更有效,公推公选也有个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的问题,但无论怎么改,目的只有一个:更科学,更民主,更公平,更择优,让能者上。 ”
  取消笔试 实际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9月17日,此次公推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正式启动,涉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市物价局副局长等8个职位。“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毋庸置疑,这是此次开展公推公选的前提,可如何让公推公选更加民主、科学、公平、公正?如何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拔上来?在时下各地推行的公选中,一般都要经过公布职位要求、选拔范围限定、资格条件限定、笔试、民主推荐、结构化面试等一系列程序,把人才选出来。而这之中,通过笔试,把符合条件的人筛选出来,是重要的一环。但是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应试能力也不代表实际工作能力。选拔领导干部应当更注重胜任职务所必备的理论政策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组织领导能力……我市此次公推公选大胆探索,取消了笔试,代之以人岗相适度评价、民主推荐等方法的组合。
  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笔试取消改变了对‘考试专业户’有利、实干者不利的局面,实干者施展才能的天空才会更广。 ”
  “圈外人”、“圈内人”平等对待  促使干部流动更合理高效
  “我这次竞选的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职位,刚报名时,考虑到竞选本单位职位的人对本局有影响力,人脉优势,确实有顾虑,可经一上午的面试程序下来,这些顾虑都没有了,真正体现了程序透明,结果公正。”参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职位的徐露这样说。
  按照此次公推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的简章,这次公推公选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鼓励职位所在单位以外的人选参与竞争。民主推荐按得票顺序产生6名人选,外单位人选一般不少于3人;单位党组讨论进入公推公选测试遴选程序的人选时,规定并确保外单位人选不少于2名。此次公推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共有223人报名,经报名资格审查,符合条件总人数204人,外单位报名145人,占71%;通过民主推荐、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后参加公推公选遴选会的40人中,外单位人选也达到20人,一半对一半。外单位人选积极参与竞争,改变了本单位职位本单位人产生的局面,极大地促进干部的合理、高效流动。
  无领导小组讨论 制度设计让更有能力者上
  这次公推公选,创新点很多,最大的创新还是一些人才测评方法的组合使用,从人岗相适度评价到民主推荐、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再到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等,这些方法的有机组合,有利于优中选优,把更优秀、更合适的人选到合适的岗位上来。
  一直以来,公推公选推行的都是结构化面试,即一个考生面对多个考官面试。这种面试方法,内容一致,程序严谨,但还是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是考生容易按照套路押题,如果出题不好很难反映考生真实水平。而无领导小组讨论,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安排考生围绕一个与其拟任岗位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由面试考官根据考生在讨论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考察考生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考察了考生的影响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等。我市这次公推公选,每个职位5名考生共同面对7个考官,就一个主题各自阐述,自由辩论、自由发言,再推举一个人总结汇报。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更好地观测到考生与考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可进行同时比较。
  担任此次公推公选监督员的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曹有德说,“我市公推公选中的做法,有一些创新,而这次也不例外。这种方式方法创新更加保证了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