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纪实
来源:
《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2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08-10-23 15:03
改革开放30年,苏州已从一座内蕴秀美的江南小城壮大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经济大市,但更重要的变化是,凭借着灵活创新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国际化战略,苏州也逐渐成长为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商引智”,高层次人才,是这座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时获益良多的重要资源,也成了它如饥似渴般追求的新目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我们要努力把外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把苏州真正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
人才高地效应初显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苏州比全国多数地区更早面对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等矛盾,因而他们迈向“科技”、“创新”的目标起步更早、更坚定,吸引和集聚的人才也更多。
到2007年底,苏州已聚集了3400名“海归”和3万余名常住外籍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68万人,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人群。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苏州一次就有23人入围,为全省之冠。苏州现有两院院士8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87名。
比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留住、用好人才。2007年,苏州与国内人才高集聚地区的人才流进流出比达到8.2∶1,而2005年时这一比例还是6.7∶1。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间,苏州的人才科技贡献率提高了整整一倍,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已分别位列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三位和第四位。
将人才当作资源开发
近年来,“苏州杰出人才奖”、“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创业苏州 魅力总裁”、“年度科技魅力人物”等评选,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而企业家们更看重的,还是苏州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和创业经营环境。
依托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基础,苏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方面已有特色和优势。政府进一步以大手笔建设起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载体和创新成果“孵化器”:在5家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内,共建起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级各类科技创业园27家、国家特色产业基地1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引进和建立了中科院物理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内外资研发机构181家,与全国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3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实施了1500多个合作项目。
在产业基础和孵化器之外,苏州人更创造了新的人才开发模式:将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政府宏观引导、政策推动,合理配置则靠市场。他们邀请猎头公司为苏州在全球网罗、挖掘和引荐人才。目前,已认定了万宝盛华、中华英才网等8家专业化猎头公司,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合作单位。
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合力
苏州工业园区的网站上,有这样一份资助清单:项目启动资金100万元;苏州创投集团投资5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统贷平台贷款100万元;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1200万元,园区再配套500万元……资助的受益人叫徐科。2006年,他从北大辞职,携妻带子来到苏州创业,从事氮化镓晶片开发,这一成果一旦实现产业化,将大大降低照明灯具能耗。两年时间,总计超过5000万元的资助金额,这样的支持,足以让每位创业者心动和兴奋。
资助人才创新创业,巨额资金从哪里来?——建立政府、单位和个人“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07年,苏州全市各级公共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2.8亿元,研发占GDP比重达1.7%;用于人才开发的年度专项资金已突破2亿元,占苏州年度财政收入的5%。但在苏州主要领导看来,政府资金更多作用仍是示范,用于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企业投入成为人才开发的投资主体。据测算,近两年苏州财政科技资金带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率已达1∶18,“示范引导”名副其实。
日渐多样的风险资金和融投资渠道则为中小企业和创新成果提供了直接帮助。目前,苏州已有创业(基金)投资企业50多家,管理的创业投资资本超过200亿元,去年,苏州还正式成立了创业投资协会。
在“市场”不能提供资助的时候,创新创业者还可以找“市长”。2006年,苏州首次设立了1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2007年达到1.55亿元,今年是1.78亿元。“一个包含公共技术、资金支持、产业服务在内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才是集聚人才的关键所在。”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立平强调。
人才高地效应初显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苏州比全国多数地区更早面对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等矛盾,因而他们迈向“科技”、“创新”的目标起步更早、更坚定,吸引和集聚的人才也更多。
到2007年底,苏州已聚集了3400名“海归”和3万余名常住外籍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68万人,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人群。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苏州一次就有23人入围,为全省之冠。苏州现有两院院士8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87名。
比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留住、用好人才。2007年,苏州与国内人才高集聚地区的人才流进流出比达到8.2∶1,而2005年时这一比例还是6.7∶1。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间,苏州的人才科技贡献率提高了整整一倍,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已分别位列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三位和第四位。
将人才当作资源开发
近年来,“苏州杰出人才奖”、“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创业苏州 魅力总裁”、“年度科技魅力人物”等评选,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而企业家们更看重的,还是苏州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和创业经营环境。
依托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基础,苏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方面已有特色和优势。政府进一步以大手笔建设起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载体和创新成果“孵化器”:在5家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内,共建起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级各类科技创业园27家、国家特色产业基地1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引进和建立了中科院物理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内外资研发机构181家,与全国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3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实施了1500多个合作项目。
在产业基础和孵化器之外,苏州人更创造了新的人才开发模式:将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政府宏观引导、政策推动,合理配置则靠市场。他们邀请猎头公司为苏州在全球网罗、挖掘和引荐人才。目前,已认定了万宝盛华、中华英才网等8家专业化猎头公司,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合作单位。
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合力
苏州工业园区的网站上,有这样一份资助清单:项目启动资金100万元;苏州创投集团投资5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统贷平台贷款100万元;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1200万元,园区再配套500万元……资助的受益人叫徐科。2006年,他从北大辞职,携妻带子来到苏州创业,从事氮化镓晶片开发,这一成果一旦实现产业化,将大大降低照明灯具能耗。两年时间,总计超过5000万元的资助金额,这样的支持,足以让每位创业者心动和兴奋。
资助人才创新创业,巨额资金从哪里来?——建立政府、单位和个人“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07年,苏州全市各级公共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2.8亿元,研发占GDP比重达1.7%;用于人才开发的年度专项资金已突破2亿元,占苏州年度财政收入的5%。但在苏州主要领导看来,政府资金更多作用仍是示范,用于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企业投入成为人才开发的投资主体。据测算,近两年苏州财政科技资金带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率已达1∶18,“示范引导”名副其实。
日渐多样的风险资金和融投资渠道则为中小企业和创新成果提供了直接帮助。目前,苏州已有创业(基金)投资企业50多家,管理的创业投资资本超过200亿元,去年,苏州还正式成立了创业投资协会。
在“市场”不能提供资助的时候,创新创业者还可以找“市长”。2006年,苏州首次设立了1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2007年达到1.55亿元,今年是1.78亿元。“一个包含公共技术、资金支持、产业服务在内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才是集聚人才的关键所在。”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立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