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形成机制
来源:
《中国人事报》
发布时间:2008-09-01 08:41
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开发开放的18年中,坚持以一流的队伍建设推动一流开发,在一流的开发建设实践中锻造出一流的干部队伍,在开发建设一线中识人,在基层实践中用人,在“赛马场”上选人,形成了具有浦东特色的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在实践中选人,干部需要,浦东更需要
浦东的开发,经历了从形态开发到功能开发的历史演变,浦东干部队伍的自身特点和肩负使命,对加强干部的基层实践锻炼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浦东有一批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底蕴比较扎实的后备干部,然而他们普遍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熟悉基层实际、不了解社情民意,要在基层实践中增强群众工作的能力。
目前,浦东新区承担了多项改革先试先行的任务。从浦东新区自身发展来看,经过18年的开发历程,浦东新区从一个开发区域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备的城区形态。历史使命和开发形态决定了浦东的干部必须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素质,不仅能适应改革先行者的要求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还要增强基层工作本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社区和农村的基层实践中“补课”、“充能”、增长才干。
优秀干部,浦东打造
近年来,浦东新区着重抓住培养这个核心环节,从主体、载体、机制等要素入手,建设系统的“育人工程”。通过研究不同干部在不同成长历史阶段需要经历哪些基层一线的岗位锻炼,力争把握准确时机和“火候”,防止“水土不服”和“拔苗助长”,通过选、育、用环环紧扣的机制建设,使基层一线真正成为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的实践平台、知人善任的识别平台。
——遵循党政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不断丰富实践主体。在实践中,浦东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大规模青年干部基层锻炼和培养性挂职活动。一是抓源头。针对新任公务员“两门”干部居多的特点,2004年起,浦东率先建立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制度,精选15类岗位作为锻炼基地,确定带教老师,将实践锻炼情况作为试用期考核的主要依据,先后有150多名新任公务员参加了基层实践锻炼活动;二是抓主体。2006年以来,浦东建立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制度,按照“一进一出”的原则推动条块之间100多名干部的柔性交流,为科级干部大批次参加基层实践拓宽了渠道;三是抓重点。建立党校主体班学员下基层锻炼制度。启动实施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培养计划,结合街镇换届调整,先后分3批选派了20多名优秀处级干部到街镇担任“主官”,丰富领导经验、加快自身成长。
——做到因地制宜体现特点,不断加强实践阵地建设。浦东新区着眼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最需要、最艰苦的基层一线岗位锻炼干部。比如根据浦东开发进程,将动拆迁、重大工程、信访等19个一线部门建设成为干部实践基地,先后选派了10批162名学历高、素质强的高潜质青年干部到远东大道、机场建设、轨道交通、世博基地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一线摔打锤炼、建功立业。
——着眼机制保障,促进选、育、用良性循环。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浦东新区在机构设置方面,“大部门体制”的探索开展的比较早,干部管理职能相对综合,干部调配、干部培训、干部监督均由一个部门承担,为建立选、育、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二是完善培训机制。浦东注重在育中选、在选中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2006年街镇换届调整完成后,浦东新区在一个季度内分批次、分类型完成了全部240多名街镇领导班子成员的任职培训。围绕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丰富主体班次,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依法办事、开展社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工作者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三是改革选拔机制。浦东新区尝试突破体制障碍,探索开展从基层一线优秀干部中选拔党政机关后备干部。目前已经有98名长期默默耕耘在基层一线、群众普遍认可的优秀村(居)委干部成为机关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加快了基层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坚持一线选人,探索没有终点
坚持在基层一线选拔和培养干部,是一项关乎长远、事关全局的基础工程。牢固树立这一正确的用人导向,意识是关键,体制是保障。下一步,浦东新区计划从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完善这一制度:
——继续拓宽条块交流的途径。探索搭建“岗位信息平台”,定期公布机关和基层的空缺岗位信息,鼓励干部自主报名,通过竞争择优参加基层工作,推动优秀干部交流到基层任职。
——进一步细化干部任职资格要求。把握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领导岗位的特点,细化不同的基层岗位经历要求,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的资格条件。
——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的选拔机制。基层工作有自身的特点,事业单位、村(居)委干部到机关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体制性障碍。今后,浦东新区将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程序和资格条件,探索形成体现基层特点的考察和任用机制。
在实践中选人,干部需要,浦东更需要
浦东的开发,经历了从形态开发到功能开发的历史演变,浦东干部队伍的自身特点和肩负使命,对加强干部的基层实践锻炼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浦东有一批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底蕴比较扎实的后备干部,然而他们普遍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熟悉基层实际、不了解社情民意,要在基层实践中增强群众工作的能力。
目前,浦东新区承担了多项改革先试先行的任务。从浦东新区自身发展来看,经过18年的开发历程,浦东新区从一个开发区域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备的城区形态。历史使命和开发形态决定了浦东的干部必须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素质,不仅能适应改革先行者的要求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还要增强基层工作本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社区和农村的基层实践中“补课”、“充能”、增长才干。
优秀干部,浦东打造
近年来,浦东新区着重抓住培养这个核心环节,从主体、载体、机制等要素入手,建设系统的“育人工程”。通过研究不同干部在不同成长历史阶段需要经历哪些基层一线的岗位锻炼,力争把握准确时机和“火候”,防止“水土不服”和“拔苗助长”,通过选、育、用环环紧扣的机制建设,使基层一线真正成为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的实践平台、知人善任的识别平台。
——遵循党政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不断丰富实践主体。在实践中,浦东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大规模青年干部基层锻炼和培养性挂职活动。一是抓源头。针对新任公务员“两门”干部居多的特点,2004年起,浦东率先建立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制度,精选15类岗位作为锻炼基地,确定带教老师,将实践锻炼情况作为试用期考核的主要依据,先后有150多名新任公务员参加了基层实践锻炼活动;二是抓主体。2006年以来,浦东建立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制度,按照“一进一出”的原则推动条块之间100多名干部的柔性交流,为科级干部大批次参加基层实践拓宽了渠道;三是抓重点。建立党校主体班学员下基层锻炼制度。启动实施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培养计划,结合街镇换届调整,先后分3批选派了20多名优秀处级干部到街镇担任“主官”,丰富领导经验、加快自身成长。
——做到因地制宜体现特点,不断加强实践阵地建设。浦东新区着眼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最需要、最艰苦的基层一线岗位锻炼干部。比如根据浦东开发进程,将动拆迁、重大工程、信访等19个一线部门建设成为干部实践基地,先后选派了10批162名学历高、素质强的高潜质青年干部到远东大道、机场建设、轨道交通、世博基地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一线摔打锤炼、建功立业。
——着眼机制保障,促进选、育、用良性循环。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浦东新区在机构设置方面,“大部门体制”的探索开展的比较早,干部管理职能相对综合,干部调配、干部培训、干部监督均由一个部门承担,为建立选、育、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二是完善培训机制。浦东注重在育中选、在选中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2006年街镇换届调整完成后,浦东新区在一个季度内分批次、分类型完成了全部240多名街镇领导班子成员的任职培训。围绕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丰富主体班次,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依法办事、开展社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工作者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三是改革选拔机制。浦东新区尝试突破体制障碍,探索开展从基层一线优秀干部中选拔党政机关后备干部。目前已经有98名长期默默耕耘在基层一线、群众普遍认可的优秀村(居)委干部成为机关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加快了基层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坚持一线选人,探索没有终点
坚持在基层一线选拔和培养干部,是一项关乎长远、事关全局的基础工程。牢固树立这一正确的用人导向,意识是关键,体制是保障。下一步,浦东新区计划从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完善这一制度:
——继续拓宽条块交流的途径。探索搭建“岗位信息平台”,定期公布机关和基层的空缺岗位信息,鼓励干部自主报名,通过竞争择优参加基层工作,推动优秀干部交流到基层任职。
——进一步细化干部任职资格要求。把握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领导岗位的特点,细化不同的基层岗位经历要求,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的资格条件。
——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的选拔机制。基层工作有自身的特点,事业单位、村(居)委干部到机关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体制性障碍。今后,浦东新区将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程序和资格条件,探索形成体现基层特点的考察和任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