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纪事
来源:
《人民日报》2008年8月1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08-08-04 09:36
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鲜明主题,突出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突出解决问题,江苏省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全省各地呈现出“干部经常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群众真正得实惠”的局面。
眼睛向下找准突出问题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发展速度快,遇到问题早,因此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省委明确提出,“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地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地认识江苏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中的方位和水平,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
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省委把征求意见的过程视为发动和依靠群众找差距的过程,使其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
江苏采取5种方式多渠道征求意见: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带头,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召开各类座谈会113个,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省委派出4个调查组分赴13个省辖市,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书面征求203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委托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采用抽样方式开展万人民意调查;在省内5家网站开设征求意见专栏,浏览量超过30万人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少群众希望收入高一点,物价降一点,房价低一点,天更蓝一些,水更清一些,看病更便宜一些,出行更方便一些。
省委征求意见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达2.6万余人,共收集整理出3550多条意见建议。省级机关各单位也坚持开门搞活动,直接征求5万多人的意见,收集梳理各类意见建议1万多条。这些来自一线、原汁原味、生动鲜活的意见建议,为各级领导班子找准突出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众多查找出来的问题中,江苏以新视角剖析根源。他们既查客观原因,更注重查干部认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强等主观原因;既查发展一线的原因,更注重查领导层面的原因;既查工作指导上的原因,更注重查导向不鲜明、市场不健全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
边查边改中为民办实事
各部门各单位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坚持把查找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据初步统计,各单位查摆的问题中,已经解决的和正在解决的有千余条。各单位结合部门职能,围绕提高效能,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新产业发展、土地供给、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等机制。大力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机关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科学发展观是造福人民群众的理论,针对征求意见中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本着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的原则,省委省政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办好改善民生的10件实事,真正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明显变化。
10件实事是:进一步做好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太湖流域53个国家考核断面达标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今年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4万套以上;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确保100万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提高城乡生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河道疏浚工程,年内解决350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疏浚县、乡、村河道土方3.5亿立方米;大力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改善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从人均50元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看病实际报销比例达40%,大病报销封顶不低于6万元;加大对乡村干部、农村劳动力、退役士兵等人员培训力度,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240万人;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管理的174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免费开放。
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说,省委省政府办了一批“真金白银”的实事,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科学发展就在身边,日子越过越滋润!
抓制度创新建长效机制
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等六个指导性政策性文件,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制度的重要成果。
早在4月初,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体制机制,省委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改革财税分配体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6个课题,由省领导同志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省委省政府领导根据各自分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各类企业、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这6个文件功能指向明确,在发展导向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利益导向上,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调整,体现了“让科学发展者得益”的原则;在考核导向上,制定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民生改善在内的五大类28项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并引入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满意度指标,实行一年考核一次,引导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江苏全省把支援抗震救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救灾和捐赠,全省累计向四川灾区派出救援人员12966人,组织生产调运帐篷30.6万顶,建成活动板房2.8万套,捐赠款物加“特殊党费”42.9亿元,接收转移伤员1299名、就读学生5919名。中央确定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恢复重建后,江苏采取“一市帮一受灾乡镇”的办法,确定13个省辖市和7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对口支援绵竹20个乡镇恢复重建。目前,对口支援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眼睛向下找准突出问题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发展速度快,遇到问题早,因此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省委明确提出,“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地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地认识江苏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中的方位和水平,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
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省委把征求意见的过程视为发动和依靠群众找差距的过程,使其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
江苏采取5种方式多渠道征求意见: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带头,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召开各类座谈会113个,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省委派出4个调查组分赴13个省辖市,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书面征求203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委托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采用抽样方式开展万人民意调查;在省内5家网站开设征求意见专栏,浏览量超过30万人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少群众希望收入高一点,物价降一点,房价低一点,天更蓝一些,水更清一些,看病更便宜一些,出行更方便一些。
省委征求意见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达2.6万余人,共收集整理出3550多条意见建议。省级机关各单位也坚持开门搞活动,直接征求5万多人的意见,收集梳理各类意见建议1万多条。这些来自一线、原汁原味、生动鲜活的意见建议,为各级领导班子找准突出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众多查找出来的问题中,江苏以新视角剖析根源。他们既查客观原因,更注重查干部认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强等主观原因;既查发展一线的原因,更注重查领导层面的原因;既查工作指导上的原因,更注重查导向不鲜明、市场不健全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
边查边改中为民办实事
各部门各单位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坚持把查找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据初步统计,各单位查摆的问题中,已经解决的和正在解决的有千余条。各单位结合部门职能,围绕提高效能,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新产业发展、土地供给、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等机制。大力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机关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科学发展观是造福人民群众的理论,针对征求意见中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本着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的原则,省委省政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办好改善民生的10件实事,真正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明显变化。
10件实事是:进一步做好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太湖流域53个国家考核断面达标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今年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4万套以上;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确保100万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提高城乡生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河道疏浚工程,年内解决350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疏浚县、乡、村河道土方3.5亿立方米;大力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改善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从人均50元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看病实际报销比例达40%,大病报销封顶不低于6万元;加大对乡村干部、农村劳动力、退役士兵等人员培训力度,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240万人;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管理的174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免费开放。
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说,省委省政府办了一批“真金白银”的实事,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科学发展就在身边,日子越过越滋润!
抓制度创新建长效机制
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等六个指导性政策性文件,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制度的重要成果。
早在4月初,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体制机制,省委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改革财税分配体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6个课题,由省领导同志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省委省政府领导根据各自分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各类企业、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这6个文件功能指向明确,在发展导向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利益导向上,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调整,体现了“让科学发展者得益”的原则;在考核导向上,制定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民生改善在内的五大类28项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并引入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满意度指标,实行一年考核一次,引导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江苏全省把支援抗震救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救灾和捐赠,全省累计向四川灾区派出救援人员12966人,组织生产调运帐篷30.6万顶,建成活动板房2.8万套,捐赠款物加“特殊党费”42.9亿元,接收转移伤员1299名、就读学生5919名。中央确定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恢复重建后,江苏采取“一市帮一受灾乡镇”的办法,确定13个省辖市和7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对口支援绵竹20个乡镇恢复重建。目前,对口支援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